楠木軒

中國土豬有個寶,歐美爭奪的戰略物資,洋豬氾濫後,土豬正在消失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綜合

根據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法,農曆的2019年是己亥年,也是豬年,豬是十二生肖之一,在中國古代,豬是社會經濟領域重要的物資,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隨處都可以看到“豬”。
在近現代社會,中國的土豬還是世界上的一種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中國的土豬還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二戰期間,豬的戰略價值甚至還超過了馬,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來詳細説一説中國的土豬。

“豬”是一個象形字,最初寫作“豕”,漢字的“家”即是寶蓋頭下面一個“豬”,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家”這個詞彙了,説明,中國人在先秦時期就認為“無豬不成家”,一個家庭必須要養一頭豬,才算一個家,漢武帝最初的名字叫劉彘,彘就是豬,漢武帝被立為太子以後,才改名為劉徹。
我們現在常説的“土豪”一詞,其實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宋書》記載:“叔寶者,杜坦之子,既土豪鄉望,內外諸軍事並專之。”“土豪”的“豪”其實是豪豬的意思,《説文解字》裏認為“豪,豕,鬣如筆管者,出南郡。”豪指的是身上長有毛刺的豬,即豪豬,因為豪豬身上長了刺,所以難以接近。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地方上有一些富户、豪門,依靠宗族、郡望、部曲,勢力強大,朝廷難以擺平,故而用“土豪”來稱呼他們。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位於季風氣候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小農經濟可以用“男耕女織”來進行形象的概況,老百姓除了“耕織”,還要飼養一些家禽和牲畜,來獲取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物質,中原地區傳統的畜牧業,以養豬和養雞為主,而較少飼養牛、馬、羊。中原地區的農民為何對豬和雞情有獨鍾呢?豬和雞都是可以圈養的,而且還是雜食性的動物,可以處理種植業的部分廢料,如穀物的殼、農作物的秸稈等等,家庭日常生活剩餘的飯菜、農家廢料也可以飼養雞和豬,而養殖牛、馬、羊則需要一定面積的草場作支撐,牛、馬、羊都是草食性動物,食物的來源單一,種植業區大部分的土地都被開發為了農田,沒有草場來飼養牛、馬、羊,因此,對於中國古代的農民來説,養豬、養雞是最好的選擇,然而,這一最好的選擇,在現代農業社會,卻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
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中國的農民飼養土豬,是可以掙到錢的,土豬是雜食性動物,農家有大量的穀殼、秸稈,亦有剩餘的飯菜來飼養豬,豬可以處理農家廢料,當穀殼、秸稈不足時,農民還可以採集部分野生植物的根莖來餵豬,因此,即使是一頭土豬圈養一年多,對於農民來説,也不會虧本,因為豬的食物來源比較廣泛,而且豬身上的膘是自然形成的,所以,土豬的肉非常的美味,也很“綠色”。
但是,到了現代農業社會,養豬業都是工廠化經營了,養豬場裏的豬是用飼料養大的,這些飼料都是穀物製作而成的,而不是用農家廢料和野生植物的根莖製作的,用穀物飼養豬,就必須要考慮到成本問題,養豬場為了追求豬能夠早日出欄,想盡一切辦法,讓豬快速長大,在人工催促之下,豬的食物來源非常單一,生活環境也比較“槽糕”,當這些豬的豬肉走上餐桌以後,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再也沒有土豬肉原來的味道了。另外,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養殖場普遍不養土豬,過年的時候,想買一點土豬肉是非常困難的,土豬肉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為什麼養殖場不養土豬呢?中國的土豬,品種大概有60多種,各地都有本地豬,但是,土豬普遍飼養週期長,少則一年,多則一年有餘,才能出欄。養殖場規模化養豬,靠的是飼料,而不是農家廢料,飼料是買來的,是有成本的,豬圈養一天,就要消耗一天的食物,如果豬的生長週期特別長,養豬場是沒有多少經濟效益的,養豬場的豬一般要在六個月左右就要宰殺,很顯然,養土豬是不合適的,而且要虧本,而從國外引起的洋豬,生長週期短,產肉效率高,因此,像美國的杜洛克豬、約克夏豬、長白豬普遍受到養殖場的歡迎。因為洋豬氾濫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的豬肉其實一般都是洋豬,這就是我們現在吃豬肉吃不出小時候的香味,感覺現在的豬肉“變味”了的原因。

養殖場養土豬覺得不划算,中國的農村現在也不怎麼養土豬了,為什麼農民也不愛養土豬呢?隨着我國城市化的進程的推進,大部分的農民現在已經在城市裏工作了,一年當中只有很少的時間在家務農,並且農作物也追求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農家沒有穀殼、秸稈以及其它的廢料提供給土豬,對於農民來説,養土豬也需要買飼料,飼養成本非常高,另外,他們也沒有時間養豬,進城務工期間,農作物可以在地裏自然生長,但是家禽和家畜沒人看管,如何飼養?現在的農村,只有常年在家的農民,才會選擇養土豬,非常有限的土豬養殖量,無法滿足市場上的需求,因此,春節期間,土豬肉基本上是供不應求,而平時想要吃土豬肉,更是難上加難。
杜洛克豬、約克夏豬、長白豬等“洋豬”的泛濫,不僅壓縮了中國土豬的飼養量,而且,中國土豬的品質還受到洋豬的影響,為了提高土豬的產肉量,不少養殖企業選擇將洋豬與土豬進行雜交,雜交之後的土豬,產肉量是提高了,但是,讓土豬變得不純了,如果我們不及時保存各地土豬的基因,那麼,隨着時代的發展,也許純種的土豬會變成珍稀動物,甚至慢慢消失,這將是世界家豬養殖業的一大損失。

中國土豬產肉量低,生長週期長,難道就一無是處嗎?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土豬還是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曾向歐美國家出口大量的豬鬃和桐油,在抗日戰爭時期,豬鬃和桐油的出口,是中國獲取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豬鬃和桐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歐美國家為什麼需要中國的豬鬃和桐油呢?豬鬃和桐油在中國的農村,曾經是家喻户曉的兩件東西,但是,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已經不認識豬鬃和桐油了。
我們先來簡單説一下桐油,桐油是油桐樹的種子製作的油,桐油不可食用,但是,卻可以當做油漆使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建築都是木結構建築,將木頭刷一層桐油,能有效的防腐,相當於鍍了一層保護膜。到了近現代社會,在一些機械產品上刷一層桐油,可以起到防鏽的作用,軍艦、大炮、槍支都可以刷桐油,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桐油是戰略物資。
豬鬃是豬的鬃毛,以豬脖頸上的毛質量最佳,在現代石油化工產品普及之前,豬鬃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豬脖頸上的毛,彈性和韌性俱佳,而且耐磨,用豬鬃做的刷子,可以專門來清理軍械產品,還可以給軍械產品上油漆,軍艦、飛機上的油漆,都可以用豬鬃做的毛刷來噴漆,這在當時是任何化工材料,無法替代的,世界各地都有豬,但是,以中國土豬身上的鬃毛質量最佳,中國生產的豬鬃佔世界豬鬃貿易量的75?上,而這些豬鬃都是中國的農民從土豬身上一點一點收集來的,動物身上的毛一般都有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在土豬換毛的季節,從土豬身上拔鬃毛,並不會影響豬的正常生長,反而有利於豬的生長,因此,在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的農民養土豬,不僅可以賣豬肉,還可以賣豬鬃。
清朝咸豐年間,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的廣東遊歷,見到當地的豬鬃十分豐富,而且質量也好,於是,就從中國收購了大量的豬鬃,運到歐洲去銷售,歐洲人將豬鬃製作成毛刷,用中國生產的豬鬃製成的毛刷,油亮、富有彈性,耐磨,從此以後,中國生產的豬鬃在歐美國家迅速走紅。

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戰爭的破壞,中國的農業大受影響,再加上交通斷絕,世界市場上的豬鬃供應量出現了嚴重短缺的現象,軍艦、坦克、槍支等軍工產品若沒有好的油漆,使用之後,零部件又沒有得到及時的清理,整個戰爭機器都會受到影響,軍隊戰鬥力也會下降,因此,美國、德國、英國、蘇聯、法國等國都爭奪中國的豬鬃。當然,隨着德、日關係的強化,中國後來沒有再向德國出口豬鬃了,向美、蘇、英等同盟國出口的豬鬃,也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配額,在整個二戰期間,豬鬃是美、蘇、英三國的重要戰略物資。
二戰結束以後,隨着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人工合成的材料,逐漸取代了豬鬃,於是,豬鬃的貿易量就慢慢下降了,不過,直到現在,仍然有一些毛刷的毛是用豬鬃製成的,中國仍然向歐美各國出口大量的豬鬃。
中國土豬身上曾經有一個寶,是歐美各國爭搶的戰略物資,這一戰略物資就是豬鬃,相信,土豬身上不僅有豬鬃這一個寶,也許,未來,人們還會發現土豬的價值,我們應該保護中國的土豬。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更加註重綠色、健康的豬肉產品,相信,用傳統方法飼養的土豬,未來也會逐漸在家豬養殖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土豬肉會變成一種高檔的豬肉,這樣一來,土豬養殖就有利潤了,有了經濟效益以後,土豬養殖業自然而然會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