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1日電 題:助脱貧謀振興 高通和扶貧基金會啓動“智慧農業”項目
新華網 凌紀偉
產業扶貧,科技來賦能。6月10日,高通公司與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開展“智慧農業”項目,幫助貧困縣進一步提升農業合作社建設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一方面脱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階段,另一方面全面脱貧後,鄉村振興將迎來新的征程。處在這樣一個意義非凡的時間節點,“智慧農業”項目的啓動,能為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什麼有益探索?
圖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鄭文凱(左)與高通全球副總裁郭濤出席簽約儀式
科技賦能 為脱貧和振興插上數字翅膀
拔掉窮根子,實現穩定脱貧,產業扶貧是根本之策。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發佈的《關於做好2020年產業扶貧工作的意見》,將產業扶貧列為鞏固脱貧成果防止返貧的關鍵措施,提出要突出科技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支撐作用。
如今,科技已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飛速進步的創新科技對於產業扶貧具有推動賦能作用。
“智慧農業”就一個將科技作為扶貧驅動力的有益探索。項目以中國扶貧基金會產業扶貧合作社為組織基礎,利用高通在信息通信上的技術優勢推進農業系統智能化運營。
該項目通過建立智慧農業系統,將寬帶、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相結合,集生產環境監測、智能設備控制、標準化生產管理、農技生產指導、農產品溯源和互聯網營銷於一體。同時,還用科技“武裝”新農人。比如,組織開展電商運營、營銷推廣及品牌打造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訓。
注入科技內涵,增強了項目的生命力。產業扶貧,作為一種長效機制,也為下一步銜接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新農業”是鄉村振興的抓手。2018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新農業”建設做了全面設計。近幾年,“互聯網 農業”也成為熱門話題,其實質就是將傳統農業和創新技術相結合,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等,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從全球範圍來看,鄉村振興的兩大趨勢,一是綠色,第二就是數字化。
過去幾年,中國扶貧基金會一直在貧困縣推動產業扶貧,幫助貧困户成立合作社,實現規模化種植養殖。同時,通過技術提升貧困户的產品質量。
“我們一直都在探索如何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幫助他們瞭解土地的情況,幫助他們科學的種植,幫助他們更好地銜接社會上一些成熟的供應鏈,能夠助力後期對產品質量的追溯。”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丁亞東説。
正因為中國扶貧基金會一直關注扶貧的數字化問題,因此對本次啓動“智慧農業”項目格外看中。
“這個不是基金會規模最大的項目,但確實是在一個關鍵時點上特別有意義的項目。”丁亞東説,這是基金會做出的新嘗試,結合高通的技術優勢,讓一些專家技術人員加入到團隊,使這個項目能夠設計得更加有效。
發揮技術專長,補上貧困縣產業升級短板
按照合作協議,“智慧農業”一期項目擬定在黑龍江佳木斯市同江市、四川雅安市寶興縣、廣西百色市田東縣和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等4個縣試點,預計將幫扶約5000名貧困農户實現能力提升和可持續脱貧增收。
“智慧農業”一期選擇的4個試點縣,從地域上看,各有特色,科技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寶興縣,這裏每個鄉鎮都有大熊貓和大熊貓棲息地,90%以上的國土面積劃入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未來,數字化在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的探索中將貢獻力量。
同江市,盛產大米和水產,“同江大米”是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同江的水產養殖業也很發達。具備這種產業基礎,智慧農業在這裏勢必大有用武之地。
田東縣,位於革命老區百色市,中國扶貧基金會正藉助科技的力量,助力當地芒果產業提升,實現數字化發展。
圖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產業扶貧項目點雲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
紅河縣,是世界自然遺產和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紅河梯田產出的紅米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未來這裏將建立梯田“大腦”,一方面保護好自然遺產,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幫助開闢更多的梯田產品。
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鄭文凱説,“智慧農業”項目起航,將幫助4個縣進一步提升農業合作社建設能力,在技術上、管理上、信息上和相關的資源整合上推進貧困縣產業轉型升級。
此次合作,針對貧困縣脱貧過程中的弱項補齊短板,為在脱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出了一把力,添了一把火。
作為全球領先的無線科技創新者,高通於2006年啓動“無線關愛”計劃,致力於讓無線技術惠及全球各地的欠發達社區。截至2019年底,“無線關愛”計劃已在全球47個國家開展了120多個項目,在中國共計開展17個項目,惠及百萬餘人。
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説,“智慧農業”是高通“無線關愛”計劃在中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將發揮無線技術在產業扶貧中的作用,助力中國脱貧攻堅。高通也將繼續履行植根中國的承諾,為中國脱貧攻堅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在“智慧農業”項目合作基礎上,高通與中國扶貧基金會還將探討把合作內容延伸到更多地區,並積極探索新的科技賦能產業扶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