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看,姐姐又欺負我啦!’、‘才沒有,是弟弟自己皮不聽話’你是否曾遇過手足間的紛爭?在幫誰都不妥、不處理又怕情誼生變的情況下,如何從日常教育中減少爭執頻率,或許是首要關鍵。
對於年幼一方來説,要他們明白相處道理不容易,不如先從年長一方給予指導。長子、長女面對突如其來的弟妹,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哥哥’、‘姐姐’的身分,他們還在理解為什麼爸媽的關注減少、理解為什麼玩具要分弟妹時,父母不能強加責任在他們身上,孩子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明白兄姐的意思。
隨着孩子的成長,即便他們已經知道自己是哥哥、姐姐,卻因為歷練還不足,面對一些手足相處情況時,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家長面對這些狀況時,不妨從這些地方改善:
1. 讓孩子明白弟妹給予的是尊重
許多年長的孩子,會因為‘輩分’關係獲得優越感,而產生弟妹有義務聽話的念頭。相處時,更有可能出現指使口氣,讓弟妹不舒服,埋下爭執導火線。如果手足年齡差距大,更有可能出現限制行為,不準弟妹進入房間、不準做什麼事,讓年幼一方把對兄姐的尊重變成恐懼。
做為父母,需指導年齡大的孩子,讓他們明白弟妹給予的是尊重,他們不能因年齡大就頤氣指使。當弟妹恭敬互動時,他們需要給予同樣的回應,才不會讓手足間的尊敬變調。
2. 解決孩子間的競爭狀況
面對父母的關愛不再只有自己,孩子可能通過競爭獲得更多的關注。需讓孩子明白,他們一樣是父母的寶貝,不會因為弟妹的出現就減少關愛。面對競爭狀況發生時,先行阻止,再告知下次發生一樣狀況時,該怎麼處理。當哥哥姐姐做對時,可以給予鼓勵,但不能引以為傲。面對錯誤行為時,需嚴肅糾正,讓他們明白不對的事情,不會因為哥哥、姐姐的身分,就被合理化。
3. 勿用‘大的要讓小的’觀念教育
2歲前的孩子面對一些規定,無法完全理解,而2歲後的孩子懂得聽從指導,遵守規範。當年紀大的一方看到弟妹因為不懂,就被默許一些以前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時,會心生不滿,覺得規定被破壞。如果此時父母還用‘你是哥哥、姐姐,就該禮讓弟妹’觀念來指導,只會讓孩子把不滿轉移到年幼一方。
父母需讓孩子明白,大的讓小的是一種美德,可以做到很棒,沒做到也不一定就錯。且父母要換位思考,理解年紀大的一方為什麼委屈、為什麼產生情緒,讓孩子瞭解父母其實懂他們的難為,再告知如何改善,會比硬性規定來的有效。
4. 讓年紀大的孩子擁有的是責任感,不是負擔感
很多時候,哥哥、姐姐如果沒照顧好弟妹,會被父母責罵。但對孩子來説,他們不是沒做(只是以大人立場來看沒做好),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還要責怪。長久下來就會覺得弟妹是種負擔感,跟他們相處時不再輕鬆,反而出現無形壓力(因為沒照顧好會被罵)。
父母責怪前,需明白他們是還在學習中的孩子,身為成人的我們,面對手足問題時都不一定能盡善盡美,更何況是年幼孩子。教育孩子,或許身為兄姐的他們,需要花點時間照顧弟妹,但這份責任可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通過陪伴弟妹獲得成就感,而不是負擔。
5. 父母不能只聽單方之詞
不論是小的委屈,還是大的憤怒,都需將兩方説法聽完再決定指導方向。如果只單聽一方説詞、決定是非對錯,不僅讓事情複雜化,更會加深手足間的誤會。久了他們不會想找父母處理,只會以自己的觀念行事。避免孩子遇上不公平的對待,才能讓事情有公平的結果。
6. 讓孩子享受手足間的快樂
孩子就是這麼奇妙,上一秒吵得跟仇人一樣,下一秒卻又相親相愛。爭吵時,儘管孩子很愛彼此,卻因為不懂得掌握情緒,而出現糾紛。父母可以在相處融洽時讚美,讓孩子獲得正向回應。面對爭執,就算孩子拉不下臉先示好,也能通過父母的引導,釋出善意,改善狀況。
很多父母會生二寶、三寶,也是為了讓孩子在世上不孤單,有血濃於水的手足陪伴。讓兄姐在成長中學會責任、讓弟妹會尊重,包容彼此的缺點,一起從優點中成長,就是最美好的手足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