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化肥緣何走向邊緣化?
在化肥消費減量、安全環保政策持續增壓、市場不景氣且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背景下,剛剛過去的2019年,化肥企業經歷了新一輪洗牌,一批企業斷臂求生,不斷拋售化肥資產;一批企業城頭易幟,黯然退出化肥領域。
4月7日,上市公司陽煤化工(600691)發佈公告,宣佈出售所持有的豐喜集團100%股權、正元集團100%股權、深州化工54.6%股權及壽陽化工100%股權——這也是繼3年前開始連續剝離類似資產後,陽煤化工再度“減肥”。而在此之前,ST宜化(000422)發佈公告稱,擬轉讓全資子公司貴州宜化100%股權,聖濟堂(600227)公開掛牌出售桐梓化工100%股權。
近年來,化肥行業整合洗牌深入推進,一些企業的化肥業務逐步邊緣化,有的轉型為化工新材料企業,有的走得更遠。包括ST柳化(600423)、*ST河化(000953)、赤天化(600227,現為聖濟堂)、川化股份(000155,現為川能動力)、建峯化工(000950,現為重藥控股)等在內的5家上市公司陸續退出化肥領域,轉型為新能源或醫藥企業。
那麼,這些企業緣何“減肥”?“減肥”後能否實現“涅槃重生”呢?
收縮戰線旨在改善業績作為山西五大煤企之一的陽煤集團旗下擁有較大規模的煤化工資產,涉及農用化工、基礎化工、精細化工、新型煤化工等多個產品板塊。近幾年,陽煤集團加快化工板塊的資產整合,整合平台包括上市公司陽煤化工,以及替代陽煤集團化工產業管理局的陽煤化工集團和仍託管的太化集團。
陽煤化工2012年收購“東新電碳”借殼上市後,業務板塊主要集中在以化肥為主的傳統煤化工領域。但由於旗下企業眾多、佈局分散,且工藝裝備陳舊、成本較高,自2013年起,在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非經常性損益後,陽煤化工持續虧損,2016年鉅虧9.09億元。
面對不利局面,陽煤化工制定了“十三五”期間“逐步縮減傳統煤化工產業、重點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強化核心、轉型升級、多元發展、打造精品”的總體戰略佈局,通過退出、改造、擴能和延伸等方式,實現傳統煤化工產能更替和產業升級。
此後,陽煤化工陸續將旗下深州化肥、中冀正元、齊魯一化、巨力化肥等多家經營狀況一般的化肥資產淘汰,並在2017年扭虧為盈,當年實現利潤2.09億元。
2018年,陽煤化工實現淨利潤1.29億,同比下降38.28%,有點出人意料。要知道2018年是過去5年化肥價格最高、企業效益最好的一年,許多化肥企業業績大幅增長,同屬化肥企業的“齊魯雙星”——魯西化工和華魯恆升淨利潤都超過了30億元。
陽煤化工認識到自身結構不佳、大而不強的問題,為此還專門赴山東學習考察,研究集中主業、多元聯產、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的措施。
到了2019年,受整體市場環境影響,化肥和化工產品價格紛紛回落,整個煤化工行業業績普遍下滑。陽煤化工2019年年報顯示,其淨利潤為-5.24億元,同比下降507.13%。不得已,陽煤化工再次“減肥”。
據瞭解,此次準備出售的豐喜集團和正元集團是陽煤化工化肥業務的“大頭”,化肥年產能合計340萬噸。其中,位於山西運城的豐喜集團年產尿素180萬噸、複合肥40萬噸,位於河北石家莊的正元集團年產尿素120萬噸,但兩家企業經營情況都不甚理想。
在4月7日的公告中,陽煤化工表示,由於傳統固定牀工藝尿素企業工藝及設備老舊,環保及停產檢修壓力較大,運營維護成本較高,為集中公司資源發展氣化尿素工藝,公司擬將所持有的固定牀工藝尿素企業豐喜集團100%股權、正元集團100%股權轉讓予陽煤化工集團。
對於此次再度置出重要化工資產的緣由,陽煤化工表示,由於陽煤化工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平定化工一直處在基建期,未能正式投入運營且資產注入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為規避同業競爭,公司擬將公司控股的兩家乙二醇生產企業——深州化工、壽陽化工股權轉讓給陽煤化工集團。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近段時間乙二醇價格跟隨原油大幅下挫,早已跌破了盈虧線,許多企業虧損嚴重,此時將乙二醇剝離出上市公司,也是為了止血療傷,改善業績。
和陽煤化工情況類似的還有已被ST的湖北宜化。2月23日,ST宜化發佈公告稱,擬轉讓全資子公司貴州宜化100%股權。這家連續3年虧損的子公司早已資不抵債,本次股權轉讓可減輕上市公司經營負擔,並能帶來約3000萬元投資收益。
其實,ST宜化自2018年開始就頻繁變賣資產,不過,前期出售資產旨在保殼,後期則是為了續命。2016年和2017年,湖北宜化連續兩年虧損,股票被“披星戴帽”為“*ST宜化”,瀕臨退市。不得已,*ST宜化2018年一連出售3家子公司股權才扭虧為盈,但因其主營業務盈利能力較弱,深交所只給其“摘星”,仍保留了ST,成為“ST宜化”。
到了2019年,ST宜化依然保持“賣賣賣”節奏。2019年9月,ST宜化公告出售三峽國際金融大廈100%產權、全資子公司貴州宜化持有的新宜礦業60%股權。2019年12月,又公告轉讓全資子公司湖北宜化肥業有限公司持有的北京宜化貿易有限公司51%股權。
據不完全統計,兩年時間裏,ST宜化通過資產處置所獲收益已超過12億元。昔日產能名列三甲的化肥明星企業,目前只能依靠甩賣資產續命,讓人不勝唏噓。
資產重組實現產業轉型相比陽煤化工和湖北宜化的“減肥”止血續命,地處華南、西南地區的幾家化肥上市企業“減肥”則是為了“整容”。從2017年開始,包括柳化股份、河池化工、川化股份、建峯化工、赤天化等在內的5家上市公司陸續選擇退出化肥領域,轉型為醫藥、新能源等企業。
柳化股份(現為ST柳化)曾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化肥生產基地,2017年7月,因拖欠鉅額債務長達6年,柳化股份被債務人申請重整。2019年11月,柳化股份將尿素生產相關設備全部低價拍賣,經營性資產僅剩下生產雙氧水的鹿寨分公司,徹底脱離了化肥行業。
河池化工(現為*ST河化)曾是廣西重點骨幹化肥企業,並在2005年納入中國化工集團麾下,但由於主業不振、持續虧損,2018年關停了尿素生產裝置。2019年12月象徵性地以1元的價格,出售了尿素生產相關資產,同時收購從事醫藥中間體業務的南松醫藥,轉變為一家醫藥公司。
川化股份(現為川能動力)依託川東天然氣資源優勢,曾是四川省首屈一指的化肥生產企業。2017年9月,川化股份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程序,主營業務增加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轉型為新型能源行業,並於2018年10月更名為四川省新能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建峯化工(現為重藥控股)原為中國核工業建峯化工總廠,2005年借殼“民豐農化”上市,一度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化肥企業,後因連續虧損,2016年再次進行資產重組,由同屬重慶化醫旗下的重慶醫藥接盤,2017年完成重組後,更名為重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赤天化(現為聖濟堂)曾經是貴州省最大的化肥企業,產量佔到整個貴州省化肥總量的50%。2016年實施資產重組,新增醫藥製藥業務,並於2018年1月更名為貴州聖濟堂醫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聖濟堂出售旗下兩家承擔全部尿素生產業務的子公司,集中力量發展“大健康”。
3月27日,聖濟堂公開掛牌出售桐梓化工100%股權,如果本次交易能夠達成,這家曾經在赤水河畔屹立近50年的老牌明星國企將徹底退出化肥行業,轉型為一家醫藥公司。
優化減量加快落後出局多位行業研究員分析認為,上述5家企業過去均為國有大型氮肥企業,曾經聲名赫赫、富甲一方,之所以退出化肥領域,原因之一是這些企業多為四五十年的老企業,技術和裝備陳舊,成本高昂,人員臃腫,包袱沉重;二是主營產品尿素附加值低,產品更新換代緩慢,所用天然氣和煤炭供應不足,成本倒掛,核心競爭力喪失;三是過去10年氮肥行業產能趨於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同質競爭激烈,這些企業缺乏足夠的造血能力,失去了轉型升級的機會。
有專家指出,化肥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是多家上市化肥企業退出化肥領域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同樣,化肥行業也進入了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轉換關鍵期。農業部2015年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到2017年提前三年實現了零增長目標。而環保標準的提升、環保税的出台,加上用户結構的改變,倒逼中小落後企業逐漸退出市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規模以上氮肥生產企業同比減少52家(還剩201家);規模以上磷複肥生產企業減少了146家。
2015年時全國尿素產能為9015萬噸,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提出“十三五”期間關停尿素產能1300萬噸,嚴格淘汰開工率低、連年虧損、半停產及負債率大於100%的企業。2019年國內尿素有效產能接近7800萬噸,目前尿素去產能仍在不斷深化中,預計2020年全國尿素產能將穩定在7500萬噸左右。
此外,化肥施用量也不斷下降。2015年之前,我國化肥使用量逐年上升,達到6022萬噸(折純)高點。但受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供給側結構改革、化肥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等影響,我國化肥使用量從2016年開始化肥使用量逐漸下降,2017年5859萬噸,2018年5653萬噸。
近幾年,氮肥行業通過淘汰落後產能,尿素產量從7000萬噸下降到5000萬噸左右,其中農用尿素大約3500萬噸。磷肥產能過剩相對比較嚴重,過剩大約500萬噸五氧化二磷,行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我國鉀肥生產集中在青海、新疆等地,鉀肥仍有50%依賴進口。
各地紛紛壓能減煤,作為傳統煤化工的化肥產業首當其衝。山東省就將化肥產業列為高耗能產業要求減量發展,從2015年到2018年,該省尿素產能由1200萬噸左右減至1000萬噸左右。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化肥企業退出速度加快,行業洗牌進入下半場。
以聖濟堂為例,其之所以出售桐梓化工資產,是因為桐梓化工的尿素產品主要原材料為煤炭,當初選址在桐梓縣建設煤化工項目,主要是看重當地的煤炭資源。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了變化,“十三五”期間,桐梓縣持續淘汰煤炭產能,當地煤炭產量已不能滿足桐梓化工生產需要。為保障正常生產經營,桐梓化工被迫從陝西、山西、新疆等地遠距離採購煤炭,無形中增加了成本和不確定性。
也因如此,桐梓化工除2018年盈利0.6億元外,多年來處於持續虧損狀態,其中2017年虧損1.6億元,2019年前三季度虧損1.7億元。
對此,聖濟堂認為,公司化肥化工業務面臨的整體經營環境較為嚴峻,經營業績短期內難以有效改善,遂決定“甩開”這些低效資產,專注於醫藥製藥為核心的大健康業務。
那麼,削減化肥產能、收縮化肥戰線,或者改名換姓、介入其他領域就能走出困境、實現轉型升級嗎?答案是未必。
還是以聖濟堂為例,其轉型並不順利。年初,聖濟堂發佈公告稱,因化工資產計提大額減值準備,及醫藥業務淨利下滑導致,2019年業績由盈轉虧,虧損17.1億元。4月14日,聖濟堂再次發佈公告稱,截止4月13日,首次公開掛牌期滿,本次掛牌轉讓未徵集到意向受讓方,公司將重新召開董事會審議標的資產的後續處置事宜。
同樣因為計提大額減值準備,ST柳化、*ST河化盈利能力仍然堪憂。根據兩家企業最近發佈的2019年年報,ST柳化虧損18.67億元,*ST河化虧損0.6億元。
虧損更厲害的是ST鹽湖。根據其4月14日晚間披露的業績快報,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97.53億元,同比增長10.41%;虧損458.13億元。ST鹽湖表示,業績鉅虧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公司被法院裁定進入破產程序,管理人對公司化工分公司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存貨及所持對控股子公司鹽湖鎂業的全部股權、應收債權,所持對控股子公司海納化工的全部股權、應收債權通過協議轉讓方式予以變現處置,因處置上述鹽湖股份資產包預計產生的損失對利潤的影響金額約417.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