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緊盯信息披露,嚴打造假行為,給註冊制改革護航破冰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近日召開的第二十八次會議強調,必須堅決維護投資者利益、嚴肅市場紀律,對資本市場造假行為“零容忍”。會議還強調,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堅決打擊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
據悉,這是金融委自4月7日以來第三次聚焦資本市場造假行為。一方面,説明資本市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金融市場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説明資本市場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影響;另一方面,説明資本市場改革必須依賴於頂層設計,依賴於從制度和體系的完善上向縱深推進。其中,確保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對各種造假行為“零容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事實也是,資本市場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改革,特別是註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已經觸及到資本市場改革的靈魂,進入到資本市場改革的深水區。如果不能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台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不能對造假行為等做到“零容忍”,那麼,資本市場改革將很難向縱深推進,甚至會對此前的改革產生不利影響。金融委如此重視對資本市場造假行為的打擊,甚至一個月之內三次提及此項工作,且要求一次比一次嚴,也向市場傳遞信號,管理層對資本市場改革,已經下定決心要向深水區推進,要動用一切手段,對影響資本市場改革的問題,特別是造假問題亮劍。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證券法》的修改到位,制約註冊制改革的法律障礙已經清除,註冊制改革也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進。而註冊制改革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如果信息披露真實可靠,註冊制改革的基礎條件就好,企業上市就不會從“孃胎”裏帶出問題,就能大大減少對後天生長的影響。反之,進入市場以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便依據市場規則勒令其退市,也會給投資者帶來傷害。
而從這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因為信息披露不真實,財務造假等問題的存在,一些公司進入市場以後,很快就出現了業績“變臉”的問題,有的甚至直接進入到嚴重虧損狀態。而當企業出現問題後,上市公司也不能積極主動地剖析問題,而是通過財務造假等試圖掩蓋問題。據有關機構提供的數據,從2008-2018年的十年間,A股就有198家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發生過違規行為,違規案件合計243起。如金亞科技、恆順眾昇(現更名為青島中程)、獐子島、萬福生科等。今年以來,今年以來,又有20多家公司因為財務造假等受到監管機構的立案調查,如龍力生物、東方金鈺等。
不僅如此,此前一直認為很正常、很習慣的行為,如通過政府補助提升上市公司業績、彌補上市公司虧損、防止上市公司退市,以及售賣資產保殼等行為,也越來越受到監管機構的重視,並對這些行為開始叫“不”。
也就是説,面對資本市場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步伐不斷加快,監管也開始步入不斷收緊、不斷從嚴的軌道,尤其是信息披露不真實、財務造假等行為,已經沒有任何立足之處。因為,一旦推行註冊制,如果不能在企業造假問題上拿出實實在在的舉動,不能做到“零容忍”,註冊制改革就有可能給市場帶來不利的衝擊與影響。
實際上,對資本市場的造假行為説“不”,並不僅僅只是推進註冊制改革的需要,而是整個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因為,真實性是資本市場的生命。一旦資本市場失去了真實性,所有的工作都將會陷入混亂。為什麼這些年來,資本市場充斥着各種不規範行為,投資者利益時常受到嚴重損害,説到底,就是因為市場的信用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信息披露、數據等存在着不真實、不可靠、不客觀的現象,從而導致市場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也無法對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投資者利益、特別是普通投資者利益就無法保障。相反,各種投機、炒作、暗箱操作等不規範行為,卻能夠大行其是。
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監管機構把信息披露是否真實、財務數據是否存在造假等方面的問題,一直當作最為重要的問題,實施嚴厲監管,加大問題的查處力度,發現問題,立即糾正,並對責任人予以嚴厲追責。而新的證券法的出台,就更是從處罰的力度、賠償等方面作出了嚴厲規定,通過行政、刑事處罰和鉅額索賠等多渠道入手,多管齊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哪家企業、哪個中介機構、哪個從業人員,在實施違法時,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不然,有可能會傾家蕩產、永遠不能涉足證券業,甚至受到刑事處罰。一旦企業的行為規範了,上市公司的質量也會越來越好,對整個經濟運行也會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