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外資獨資公募來了 將為國內投資者提供多樣化服務
自4月1日基金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後,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公司呼之欲出。5月9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佈信息披露,上投摩根基金的中資方股東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信託”)擬轉讓上投摩根基金公司49%股權。若這一交易後續完成並獲核准,上投摩根基金將轉變為一家由外資全資控股的基金公司。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披露的項目信息顯示,上海信託擬轉讓上投摩根基金公司49%股權,6月4日信息披露期滿。在此之前,上投摩根基金的股權結構為:上海信託持有上投摩根基金公司51%的股權,摩根資產管理(以下簡稱“摩根資管”)持有上投摩根49%的股權。
在2019年8月份,摩根大通就宣佈旗下的摩根資管已成功競拍上投摩根基金2%的股權,上海信託的持股比例將降至49%,摩根資管將持有上投摩根51%的股權,成為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絕對控股股東。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也成為國內首家被外資絕對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目前,這一股權變動正在等待相關監管部門的審批。
早在2002年10月份,首家中外合資公募基金公司獲准成立,引發行業對“狼來了”的擔心。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截至今年2月份的數據,我國境內的128家基金管理公司中,中外合資公司數量多達44家。隨着QDII、QFII業務不斷推廣,本土公募基金公司紛紛設立海外子公司,拓展跨境基金互認。今年4月1日正式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的政策落地,外資進軍公募市場的新階段拉開序幕。
4月初,已有外資向中國監管機構申請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在基金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之前,貝萊德公司、路博邁公司等外資資管機構均成立了外資私募公司。除此之外,先鋒領航集團、富達國際投資集團等均透露過謀求國內公募牌照的意向,還有不少合資基金公司的外方股東在尋求控股。
長量基金資深研究員王驊認為,對投資者來説,外資獨資控股或合資公募並不是影響基金業績的核心因素,海外成功的經驗能否複製仍需持續觀察。外資獨資不管是在產品研究、設計還是營銷方面都將為公募市場注入新鮮血液。但國內投資者最認可的還是業績表現,外資獨資資管機構尚需時間驗證。
交銀施羅德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馬韜表示,外資獨資公募的到來顯示我國資本市場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強,預計未來會繼續湧現更多外資獨資的公募基金。從國內來看,與內資機構相比,外資機構在大類資產配置、跨境資產配置、衍生品定價、養老金融服務與財富管理方面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能為國內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外資獨資機構也能成為進一步吸引國際資本配置中國資本市場的橋樑,進一步增加我國股票與債券市場中的長線配置資金,提升國內市場活躍度與專業度,促進優質資產合理定價,為投資者保值增值。”馬韜分析説,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大類資產回報率整體下行,金融機構運營難度增加,中國作為全球少有的維持常規貨幣政策的經濟體且率先實現復工復產,中國金融市場有望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回報率更高、運行更加穩定、質量不斷提升的金融資產,這將繼續吸引外資獨資機構不斷進入中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