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做空、兩次澄清、兩次曬鉅額銀行存款,目前看來,飛鶴均平穩的度過了做空危機。
中國乳業被做空者眾多,但連續被做空可能只有這一家。
2019 年 11 月和 2020 年 7 月,飛鶴乳業兩度成為做空報告的主角,讓外界開始關注起這家東北奶粉企業的崛起路徑。
第一家做空機構 GMT Research 質疑飛鶴沒有令人信服的高增長理由,上市籌集資金為還債;最新的做空者 Blue Orca Capital 則質疑飛鶴虛增收入,低估廣告和人工成本。
兩次做空、兩次澄清、兩次曬鉅額銀行存款,目前看來,飛鶴均平穩的度過了做空危機。從首次被做空至今,飛鶴股價從 6.28 港元漲至 15.2 港元,市值從 561 億港元升至 1358 億港元。
儘管營業收入遠不及蒙牛,但在市值上,飛鶴已然超越了行業排名第二的蒙牛,僅低於伊利;也高於同樣是做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澳優、合生元奶粉製造商 H&H; 國際控股。
飛鶴品牌有 58 年曆史,但作為民營企業,它可以講述的發家史其實是 20 年。2001 年,飛鶴掌舵人冷友斌賣了房子買下破產奶廠開始創業。業績增長伴隨着身價暴漲發生在最近數年:2017 年飛鶴營業收入接近 59 億元,2019 年增長至 137 億元;同期淨利潤超過 39 億元,同比暴漲 75%。
這幾年發生了什麼?做空機構顯然也想弄明白。
美國上市十年
飛鶴第一次被做空,是在去年的 11 月 21 日晚上。
做空機構 GMT Research 發佈了一份報告,指責剛剛在香港上市的飛鶴乳業雖然財報上收入增長強勁,盈利能力位居前列,但已經有 5 年沒有支付股息,疑似欺詐;公司無法找到令人信服的高增長理由;早前自美國退市,近期在香港上市,籌集資金的用途是用來還債。
彼時,距離飛鶴在香港上市,僅僅 7 個交易日。
2003 年 5 月,飛鶴在納斯達克上市,之後轉至紐交所,2009 年時股價漲至 40 多美元。它是較早上市的中國乳企之一,但美國上市十年,對飛鶴來説的確不算是特別愉快的經歷。
2009 年,本該是飛鶴的高光時刻。在央視,飛鶴豪擲 3 億多元廣告費,希望收割三聚氰胺後的市場機會。當年銷售額也確實上漲了:2008 年 9 億元左右,2009 年增長到接近 20 億元。
意氣風發的飛鶴在 2009 年 8 月與紅杉中國簽訂了對賭協議,紅杉中國注資 6300 萬美元獲得飛鶴 210 萬股。但如果飛鶴股價持續低迷,將觸發對賭協議中的贖回條款。
結局是飛鶴失算了,無論是對投資方,還是在市場上均遭遇挫折。
當時飛鶴的優勢市場在北方,2009 年時管理層太想鋪開到全國市場了。奶粉供貨有限,他們沒有去鞏固原有的市場和渠道,反而冒然進入全新的長江以南市場,還包括北上廣等一線市場。彼時被三聚氰胺嚇到的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並不買賬。
與飛鶴同台競爭的合生元、雅士利、澳優等也不是等閒之輩,在高昂市場費用和競爭對手的打壓下,飛鶴兜兜轉轉,退回了北方二三線城市大本營。
2009 年紅杉入股飛鶴後,股價一路狂跌,徘徊在個位數,最低跌到 2 美元。紅杉提前終止了對賭協議,飛鶴國際共分四次向紅杉支付約 6500 萬美元及年利率 1.5% 利息,紅杉平價離場。
在成交量很低的情況下,上市本身變得尷尬。
2013 年 6 月 26 日,飛鶴通過私有化協議,冷友斌聯合摩根士丹利以每普通股 7.4 美元的價格,耗資 1.46 億美元回購了 20% 流通股股份。回購完成後,摩根士丹利在飛鶴約佔有 20% 的股份,餘下股份為冷友斌及高管團隊持有,其中他個人佔股約 50%。
上市 10 年,飛鶴合計從資本市場拿回 1.78 億美元。
關鍵的 2013
也正是在飛鶴私有化的 2013 年,振興國產奶粉被提到新高度。
當年,工信部特別提出了《提升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目的是督促生產企業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提升質量安全水平,讓消費者信心迴歸。
2013 年 9 月,由乳製品工業協會出面,召開了一次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新品發佈會。但其實會上發佈的奶粉都不算是新品,私下裏,它們被叫做 " 奶粉國家隊 "。獲得行業協會背書的是六家企業:伊利、蒙牛雅士利、完達山、飛鶴、明一、高原之寶。
這一年,進口奶粉也頻頻爆出食品安全問題。2013 年 2 月,國家質檢總局公佈一批進口食品化妝品查出質量問題,從新西蘭進口的善臣嬰兒配方奶粉鐵、鎂和左旋肉鹼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從荷蘭進口的海禾兒奶粉檢出沙門氏菌,西班牙喜樂寶奶粉鋅超標。
同年 8 月,全球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商之一新西蘭恆天然宣佈從全球召回 1000 噸可能含肉毒桿菌乳製品,事後被證明是烏龍一場,但涉及眾多知名品牌,引起了消費者不小的恐慌。
2017 年,配方奶粉註冊制落地,每家企業不得有超過 3 個配方系列、9 種產品配方,這客觀上淘汰了貼牌產品、假洋品牌、小品牌,國產奶粉份額回暖。
除了國產復興,奶粉市場另一趨勢是消費升級。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超高端奶粉、高端奶粉佔比分別自 2014 年的 6.8%、15.2% 增至 2018 年的 16.9%、21%,2014-2018 年複合增速分別達 39.5%、11.2%,快於行業整體 11.2% 的增速。
飛鶴正是踩準了這個節點。
2010 年,飛鶴推出超高端星飛帆產品系列。彼時,飛鶴的口號是 " 一貫好奶粉 ",意在強調自身一貫的安全性,但對手外資品牌的調性也是安全性。一樣的形象定位,國產品牌不佔先機。
2015 年,飛鶴在嬰幼兒奶粉的賽道上排名第九,但整個國產奶粉依舊被外資品牌壓制得厲害,特別是在城市中。飛鶴管理層與諮詢公司做消費者調研,重新做產品定位,確定 "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 的説法。
在國內,一個樸素的常識是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國外媽媽生完小孩可以洗澡,中國媽媽要坐月子;外國人喝冰水,中國人要喝熱水。不一定適應中國寶寶的體質,是外資品牌的軟肋,飛鶴想抓到。
不僅口號在改變,飛鶴銷售佈局也在變化。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這樣評價飛鶴髮展軌跡," 飛鶴髮展藉助了三種力量,第一是奶粉新政力量,第二是藉助三四線以下地區,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力量,第三藉助了線下專業的地推能力。飛鶴在三四線以下地區構建了龐大的地推能力,將利潤很好的產品供應給門店。"
為了配合這一戰略,飛鶴在 2015 年砍掉了低端產品,鋪下大量落地活動,從嘉年華到講座、音樂會、孕婦瑜伽班 ……2018 年,冷友斌一次在課堂分享時回憶,2016 年飛鶴投入 5 億多用於線上廣告宣傳,平均每天有 1000 場在舉行,加上一系列發佈會和各種獲獎展。
飛鶴排名第九時,一些母嬰連鎖店的門檻是邁不進去的,2016 年,廣告鋪開以後,有些門店才打電話給飛鶴業務員過來談談,飛鶴的星飛帆有機會擺上貨架。
昂貴的還有代言人,2018 年 2 月起,章子怡出現在飛鶴的各種廣告片中。冷友斌曾私下透露,章子怡應該是奶粉行業最貴的代言人—— 3600 萬。
敢砸錢的冷友斌
為賺錢特別敢花錢似乎是很多創業者的基因,冷友斌應該算是一個。
冷友斌是黑龍江黑河市趙光人,在當地乳品廠當廠長。2001 年工廠改制,冷友斌下海創業, 到克東花 248 萬買下來一家倒閉的工廠。錢多數是貸款而來的,他自己投了 21 萬,裏面有當了 10 年廠長的積蓄和賣房子的錢。
接下飛鶴商標是在那之後,商標連帶着債務,當時無人接盤,冷友斌冒了個險,承擔下 1400 萬債務,分期還清。
在東北,昂貴的貂皮大衣的含義遠超過保暖本身,是一種財富和品位的象徵。創業之後的新年,冷友斌給管理層每人買了一件,賬上緊巴巴的,但希望讓他們在親朋好友面前有面子。
2001 年起,飛鶴開始抓奶源基地建設,最多的時候建了 500 多奶站。按照飛鶴方面的説法,農民養牛,每天把奶牛牽到奶站來機械化擠奶,以防止摻假。這也是為什麼飛鶴能在 2008 年三聚氰胺危機中倖存的原因。
在飛鶴的牧場,還有 40 多台德國克拉斯收割機,搶收青儲玉米,一台價值 280 萬,這一項就價值 1 個多億。這些機械一年只用 20 天,其餘時間閒置。這是全產業鏈高昂投資的一個縮影。
2015 年後,冷友斌的 " 豪爽 " 則體現在了營銷上。
每個寶寶喝奶粉的時間週期是 3 年,口碑營銷是一條路,但更重要的,品牌得不停地維持高曝光率,才能讓更多的新手媽媽看到它,廠商獲得新客户。在飛鶴的促銷中,消費者上傳 2 歲內寶寶的出生證明可以獲贈一罐奶粉,這是它的獲客成本。
海量的廣告和落地活動在持續。年報顯示,2019 年飛鶴的銷售成本增長到 41.12 億元,其中,銷售及經銷開支為 38.48 億元,2018 年的這一項開支也花費了 36.6 億元。
關於高昂的銷售成本是否必要,宋亮認為,這是特定發展階段的代價:" 奶粉行業一二線市場成熟度比較高,營銷費用低;但三四線市場龐大、分散,門店專業化程度也不高,企業相關的費用會高,如門店的導購、營養師、育嬰師的專業化培訓。但未來消費者教育能力成熟以後,企業在門店的投入、在市場營銷的費用會逐年下降。"
年報顯示,從 2015 年到 2019 年,飛鶴總營業收入從 36.3 億增長至 137.7 億多元,淨利潤也從 4 億元增長至 39.35 億元。
2019 年 11 月,飛鶴赴港上市,快速增長的業績也讓其接連成為做空機構的目標。
飛鶴尚未在香港上市時,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就曾擔心其可能會面臨被做空風險。沈萌表示,港股和美股一樣都是多空機制完善的市場,而且兩地市場是連為一體自由交易,因此在美股的沽空機構一樣會在港股繼續,而且飛鶴的業績好於同業,所以沽空機構會以此為目的、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通過引導市場進行針對性打擊。
在兩輪被做空之後,飛鶴是否已安然度過?沈萌認為,做空的報告並沒有引發飛鶴股票在二級市場上遭到大幅度賣出打壓,股價也沒有出現大幅度下跌,説明做空並沒有對飛鶴造成影響。
2020 年 7 月被做空後,飛鶴髮布盈利預喜,預估 2020 年上半年收入將同比增長超 40%,並引用尼爾森數據,稱截止 5 月底,公司在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總體市佔率已達到 15.2%。
超過 10% 的份額,意味着加入了行業第一梯隊,這裏暫時是惠氏、達能和飛鶴的俱樂部,它們身後是不甘心的雅培、美贊臣、伊利。
2020 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冷友斌以 59 億美元位列第 268 位。
90 後媽媽的力量?
當聽説飛鶴被做空,在北京工作的新手媽媽張倩第一反應是," 我女兒的口糧怎麼辦?"
張倩是個 90 後,女兒小漁 15 個月。最初她買過惠氏啓賦,但女兒似乎不太喜歡那種味道;後來改喝飛鶴,味道清淡些;最近一年裏,小漁每個月要喝光四五罐奶粉。
聽説張倩給女兒喝的是飛鶴, 80 後的同事有些不解,她們的記憶還在七八年前,當時首選是外資品牌,特別是來自歐洲和新西蘭的產品,甚至通過人肉背奶粉回來。消費者、水客一度買空了香港貨架,2013 年,香港開始實施奶粉 " 限帶令 ",限制從香港出境的人攜帶超過兩罐配方奶粉。
但讓 80 後同事心有餘悸的 2008 年三聚氰胺乳業危機,並沒有給張倩留下太多印象,那時她高中剛畢業。現在她對國產或國際品牌沒有特別偏好,只是希望奶粉品質絕對安全可靠。購買洋奶粉要通過海淘渠道、跨境電商,這些渠道她都不太信任,本地生產的產品更讓她心安,也實在,會贈送很多小朋友的用品,小滑梯、傘車、扭扭車、滑板車、摺疊澡盆 ……
張倩在公司母嬰室裏發現,身邊和她一樣選擇飛鶴的媽媽挺多的,有的根據廣告選擇了飛鶴,也有口耳相傳被推薦飛鶴的。她們大多堅信一點,中國寶寶的體質和國外寶寶不一樣。
張倩沒有選擇星飛帆,選了更貴的有機奶粉,差價在 40 塊錢左右。在拼多多上買水果她會比較價格,但買奶粉時從來不會;她也知道飛鶴的價格高過很多進口奶粉,但覺得只喝 3 年,貴點又如何?今年 618 大促,她囤了 9 罐。
2019 年,財經作家吳曉波去了一趟齊齊哈爾,看過飛鶴後做了這樣一個總結:" 在中國市場上,一個細分品類裏,你的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一,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可以通過價格戰的方式、通過規模化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在飛鶴看到一個有趣的景象,國外奶粉大牌三段奶粉每克 0.36 元,飛鶴每克 0.44 元。這説明什麼?説明當今中國的 80 後、90 後媽媽們,她們更相信產品本身。只要你這個產品符合中國寶寶的體質,通過口碑傳播,她們願意為中國的產品買單。"
高端化是過去數年飛鶴重要策略,以 2019 年為例,其高端奶粉銷售佔比從 2018 年的 64.1% 提升至 68.6%。2019 年飛鶴產品毛利率在 70% 左右,其中高端奶粉毛利率 76%。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是飛鶴最深入人心的概念。據其公佈資料顯示,2010 年推出星飛帆產品之前,他們與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研究,以研究添加 OPO 結構脂對嬰幼兒身體健康的好處。
但這是一種在 2008 年獲批的、可運用於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物質,蒙牛、惠氏、貝因美、君樂寶等眾多品牌旗下產品也有添加。
在消費者廣泛接觸到這一口號的 2016 年 -2017 年,飛鶴的研發開支為 1380 萬和 1470 萬。同年,澳優和 H&H; 國際控股的研發開支分別為 2704 萬和 7720 萬。在飛鶴銷量猛增的 2018 年和 2019 年,其研發開支增長至 1.09 億元和 1.71 億元。
不過,相比其超高端的定價,和每年數十億的營銷費用,飛鶴的研發開支也成為其被質疑的地方。
2020 年 5 月,冷友斌在對話新浪時,曾解釋過研發費用問題,他表示,這是計算方式問題,之前公司做實業,把很多東西都計算到生產成本里了,研發沒有單獨提出。另外,飛鶴承擔了很多國家課題,有資金支持,也沒計算在公司研發費用裏;之後公司更新了研發成本計算方式。
沈萌這樣評價奶粉行業產品高端化趨勢:" 雖然國內消費品企業都有着走向高端、高附加值的雄心,但實際上高端市場是靠時間和品牌價值的積累,不是短時間砸錢就行,所以做高端不能急功近利,單純以高定價推高端產品無法引起消費者共鳴。縱觀全球範圍內的高端奶粉品牌沒有一個是在短時間內營銷出來的,應該潛心研發、長期保持品質與品位的標準,否則高定價、高折扣,只會在消費羣體印象中形成空架子品牌形象,並不能形成真正的高端品牌。基本上同行業內,對於高端品牌,都是類似的情況。"
2010 年,飛鶴推出超高端星飛帆產品系列,2014 年,這支單品年銷售收入是 2.94 億元,到 2018 年,星飛帆已經是年銷售 51 億的單品,毛利率接近 80%。
7 月中旬,北京海淀區北部的一處樂友門店裏,飛鶴奶粉被放置在貨架顯眼的迎面位置,與惠氏啓賦相鄰。據導購介紹,這是店裏銷量最高兩大品牌。導購推薦飛鶴的理由之一是適合中國寶寶,之二是它是由新鮮牛乳製成,比由奶粉調配的更新鮮、健康,儘管奶粉的保質期是 24 個月。
所以,中國 90 後媽媽們買出了一個全新的乳業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