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港媒文章:中國推“雙循環”重在自力更生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財經

  原標題:港媒文章:中國推“雙循環”重在自力更生

  參考消息網8月10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8日發表香港-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政策集團執行董事戴維·多德韋爾的文章稱,中國發展“雙循環”經濟,是面對不斷加劇的國際保護主義、美國步步緊逼的對華技術戰爭以及新冠大流行的衰退效應,作出的一種緊急和必要的反應。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過去幾周,內地媒體都對“雙循環”新戰略激動不已。這與建立在出口加工基礎上、塑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的“國際大循環”以及毛澤東時代的“國內循環”形成對比。

  簡而言之,中國已決定通過減輕對全球市場的依賴、更加重視促進國內消費市場的需求以及儘快增強技術自力更生能力來應對當前的這場“完美風暴”。

  讓我們稱之為不得已之舉。這是面對不斷加劇的國際保護主義、美國步步緊逼的對華技術戰爭以及新冠大流行的衰退效應,中國作出的一種緊急和必要的反應。

  在中國,隨着更多的生產階段轉移至國內,以及更加關注發展價值鏈中的高附加值階段,預計供應鏈將縮短。迄今為止,高附加值階段一直為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高科技領軍企業所佔有。

  我們可將其稱之為不情願的中國版“脱鈎”,因為它與美國以及歐洲為遏制來自中國的挑戰所做出的努力如出一轍。預計中國的國際貿易將更多地聚焦於“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經濟體,全球經濟將一分為三。這是一項着眼於長期的戰略。

  事實上,中國自力更生的傾向可追溯至數百年前。就連鄧小平40年前作出開放經濟的承諾,也是建立在謹慎而務實地承認繼續實行自給自足政策只會使長期遭受苦難的中國人一直陷於永久貧困這一基礎上的。

  這項使中國數億人擺脱了貧困的開放政策的巨大成功意味着,中國領導層仍完全致力於與全球經濟的廣泛接觸。因此,預計其脱鈎不會是徹底的,也不會很快實施。

  儘管華盛頓持好戰立場,但筆者記得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黃育川和傑里米·史密斯6月在《南華早報》上撰文稱:“隨着時間推移,美國對亞洲製造業的依賴已變得根深蒂固且非常穩定。”

  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少數經濟體已產生羣聚效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內部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成為某些人所謂的“加拉帕戈斯王國”——其獨特的制度和標準能夠滿足本國民眾的需要,但不能輕易地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繫起來。中國領導人也認識到,中國是這樣的經濟體之一——它有14億人口,而且其中產階級消費者有着強大的購買力。

  無論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擺出何種姿態、發出何種脱鈎威脅,我都不認為美國、歐洲或中國會欣賞退至此種“加拉帕戈斯王國”的想法。因此,“雙循環”似乎是一種較現實、較可接受的可能性。

  在發展“雙循環”經濟時,中國面臨的關鍵考驗將是發現其消費市場能否提供羣聚效應,從而在國際貿易機會停滯或減少的情況下維持經濟強勁增長。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