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精耕細作 老區塊跑出開發“加速度”

“塔河四區原油日產踏上600噸啦!成為全廠踏上剩餘日產的頭號功臣。”

近日,在西北油田採油一廠開發研究所油藏研究1組辦公室,技術人員歡欣鼓舞,大家互相告知這個好消息,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塔河四區開發已經超過20年了,目前探明地質儲量6300餘萬噸。今年以來,面對老區自然遞減增大、儲量動用難的開發現狀,技術人員變壓力為動力,從地質認識、儲量動用和井網構建等方面綜合挖潛,截至6月25日,該區塊日產原油從279噸增加至621噸,產量實現大步提升。

精細描述 找準地質認識突破口

“近年來,塔河四區水驅、氣驅效果逐步變差,特別是由於堵水、上返酸壓等原因,導致中深部徑流帶1600多萬噸的儲量失去控制,老區開發遭遇瓶頸,因此提升地質認識、精細描述油藏是當務之急。”油藏研究室主任張瑩介紹説。

2019年開始,該廠就啓動了塔河四區提高採收率示範區建設,對碳酸鹽巖的岩溶系統進行重新認識,從岩溶屬性、地震特徵和儲層特點等方面,提出了屬性切片、多屬性疊合等認識岩溶系統的方法和途徑。

技術人員把塔河四區的地震圖件,當作地質認識的突破口,他們像寶貝一樣,把它放在手機裏,每天放大、縮小,隨時觀察。沿着不同方向尋找儲層連通點,對每一個子系統的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技術骨幹張勇每天都要抽空和4個月大的兒子視頻一下,但這幾天實在擠不出時間,他自嘲道:“每天光看這些圖件兒,娃長啥樣子都快忘記了。”

經過努力,最終他們理清了井洞、井和岩溶系統等多種關係,對岩溶系統重新進行劃分,讓油藏描述變得更加精細,為後期開發打下了基礎。

轉化成果 明確儲量動用關鍵點

如何將岩溶系統的精細描述應用到開發實際中,這是技術人員心裏的一塊石頭。好長一段時間,大家陷入沉思。“我們不妨開個研討會,聽聽大夥的意見,一定能啃下這塊硬骨頭。” 技術員高慧提議。

“儲層就是通過水對岩石的溶蝕作用形成的,水流到哪裏,哪裏就形成了儲集空間。”張瑩看着油藏分佈圖啓發大家。“知道水在儲層怎麼走,那就知道了油氣運移方向。” 小將周金龍若有所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蒙在頭頂的“迷霧“終於揭開了。最後,大家將焦點集中在連通性分析及儲量動用狀況上。

技術員將目光聚焦在TK408井區。該井北部的18號縫洞體比較發育,他們從注採響應入手,發現TK428CH井無論注水還是注氣,TK408井都有動態響應,兩口井“一注一採”生產模式受效穩定,他們斷定18號縫洞體的地質儲量未被動用。

“通過對255個縫洞體的儲量動用情況逐一評價,我們共識別出連通路徑27條,連通未動用儲量785萬噸,在動用儲量2667萬噸,讓下一步油藏挖潛方向更加清晰。”開發研究所所長任波説。

多措發力 老區開發取得新成效

在三類儲量挖潛上,技術人員發現塔河四區表層風化殼岩溶和中深部徑流帶岩溶比較發育,可以採取氣驅頂部、水驅深部措施進行挖潛,決定在表層以注氣為主、在中深部以注水為主,構建了兩套井網,形成對儲量的全方位控制。

“在井組潛力論證的基礎上,目前共建立5個大殘丘注氣井組、3箇中深部氣水協同井組,日增油達到120噸,同時,在中深部部署新井2口,日產油近60噸,兩套井網建設初見成效。”開發研究所副所長海剛説。

在塔河四區開發過程中,技術人員總結出“水借氣勢、氣借水推”機理,目前在12口注氣井採用“氣水協同”技術,累增油10萬噸。針對注氣井“單井吐氣”問題,他們通過“大排量推水”在井周建立高壓區,“逼迫”氮氣向遠處運移,目前在TK404井已實施3輪次,增油近萬噸,已推廣應用8口井,均見到明顯效果。

另外,針對底水能力強問題,他們創新使用“注氣+堵水”協同方式,提升了挖潛效果,在TK485井實施後日增油18噸,下步將擴大應用規模。(孔守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5 字。

轉載請註明: 西北油田:精耕細作 老區塊跑出開發“加速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