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只公募分紅“壕包”逾百億 首隻百次“派紅包”主動權益基金現身
隨着公募基金行業的持續發展,在遵循“代客理財”本源的基礎上,眾多基金管理人也不斷髮力提升持有人的投資體驗,通過分紅“落袋為安”就是其中之一。在近年來公募基金接連迎接發展“大年”,逐步贏得投資者信任的同時,多數基金產品也頻發“壕包”並創下紀錄。近日,華夏回報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華夏回報”)憑藉第100份分紅公告成為國內首隻百次分紅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在業內人士看來,分紅次數較多背後,與基金運作時間、盈利情況等多項因素相關。
4月20日,華夏基金發佈旗下華夏回報第100次分紅公告。公告顯示,此次分紅方案為每10份基金份額分紅0.15元,收益分配基準日為4月16日,現金紅利發放日為4月23日。據悉,華夏回報成立於2003年9月,至今已超17年,而此次分紅也使其成為國內首隻分紅次數破百次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公開數據顯示,此前,華夏回報累計分紅99次,總額約達146.82億元。
另據最新一期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華夏回報的總份額約為79.57億份,基金資產淨值約為163.05億元。就基金的業績而言,2020年華夏回報的年度淨值增長率為54.05%,2021年以來,截至4月19日,則為-4.76%。整體來看,該基金成立至今的累計收益率為1779.11%。
值得一提的是,若從公募全市場角度看,華夏回報並非唯一一隻分紅超百次的基金。數據顯示,嘉實超短債、博時黃金ETF的I類份額分別已分紅148次和109次。另外,從分紅總額角度看,興全趨勢投資混合、博時主題行業混合、易方達價值精選混合等11只基金成立至今也同樣“返現”超百億元。
對於少數產品頻頻分紅,甚至是大額分紅的原因,財經評論員郭施亮指出,對基金分紅力度較大的基金來説,可能與運作時間較長,或近幾年盈利能力較強的因素有關,有的基金習慣於大手筆分紅,意在與投資者分享盈利成果,當然也與通過分紅降低基金規模等目的有一定關聯。
正如郭施亮所説,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目前分紅總額突破100億元的12只基金中,最早成立日期為2001年12月,最晚為2006年11月,換句話説,運作至今全部超過14年。從相關基金成立以來的累計淨值增長率看,最低為522.5%,最高更達到2471.47%。
也有業內人士從持有人的體驗角度進行分析。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分紅從心理感受上,會給持有人更好的投資體驗感,也就催生了部分將分紅視為運作過程中重要一環的基金產品,頻頻分紅或大額分紅。同時,這一點也通常會被基金管理人用於產品的持續營銷。
此外,郭施亮坦言,公募基金分紅,一方面是還利於基民,讓基民享受到之前牛市行情的投資成果,另一方面反映出部分基金經理希望通過分紅適當降低基金規模,在基金規模持續攀升的背景下,適度降低基金管理規模,還是有利於基金的可持續發展的。
值得一提的是,從2021年開年至今,公募基金的分紅同樣火熱。據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年內已有1190只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先後開啓分紅,累計分紅1458次,分紅總額高達977.56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1443次和491.4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和98.9%。
不過,有公募資深從業人士建議普通投資者,不要過度關注基金的分紅情況。因為分紅後持有人的資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如果選擇了現金分紅的方式,投資額還會減少,與部分有長期投資規劃持有人的初衷不符。“公募基金核心還是要幫助持有人賺錢。同樣時間內,即使1只賺了50%的基金前後分紅10次,其帶給投資者的最終收益仍然比不上1只賺了100%卻1次都沒分紅的產品。”該從業人士提醒道。
相關報道:
分紅答疑:基金等到什麼時候才有分紅?怎麼使用分紅再投免手續費?
刷新高點!一季度基金分紅同比翻番有餘 超942億! 如何看待?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