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經天下》週刊 倪毓平
編|楊潔
一度成為網紅的“隔離險”,正在陸續下架。
隔離險,一般為意外險產品。由於提供了隔離津貼保障責任,能夠在隔離發生時,予以投保人相應的經濟補償,因而一躍成為了2022年開年保險界的“網紅”。但其走紅的三個多月中,一直無法擺脱消費者的理賠糾紛與保險公司與日俱增的理賠壓力。
目前,眾安保險、眾惠相互等多款熱銷產品相繼下架。但據《財經天下》週刊瞭解,後續或仍有相關產品上線。
隔離險集體下架
熱銷多時的“隔離險”按下暫停鍵。
據悉,眾安保險推出的“眾安愛無憂意外險”已經在3月14日24時下架,眾惠相互的“惠無憂新冠意外險”於3月17日22時下架,其備案名稱為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意外傷害保險A款。其旗下另一款產品“眾惠相互防疫綠碼通”備案名稱為特定疾病保險(A款)仍在銷售。眾安保險回應稱,產品下架只是在渠道端做調整,後續是否重新上架還不清楚。眾安保險客服表示,“隨着保險業發展,互聯網保險則會對老產品進行調整,後續上架將及時告知”。
查閲慧擇平台,中航安盟保險的“新冠隔離津貼險”正常在售。中航安盟保險客服表示,產品還未接到公司的調整通知,“只要在平台上還可以看到,就能夠購買該產品”。
周琦是一名保險中介,他表示,這兩款產品下架後,市場上的同類型產品更難找到,“但後續不排除還有其他保司上線(相關產品)的可能”。
隔離險多以意外險形式出現。從保障條款來看,這些產品的保障期間多為180天或1年。59元是目前較為主流的價格。依據保障範圍和時間的不同,也有產品提供9.9元、百元以上等價格檔位的選擇。
這類產品中,附加的隔離津貼責任是頗受關注的重點。隔離發生時,保險公司將按照實際隔離天數和每日隔離津貼額兩個方面給予賠付。根據合同約定,實際隔離天數多以14天為上限,每日隔離津貼則多在200元一天。而在新冠隔離要求外,“隔離險”通常還提供了新冠確診、疫苗、身故保障等其它新冠相關的保障責任。高峯時,根據媒體報道,市面上的產品達60餘款,華泰保險、太平財險等公司相繼入局。3月17日,慧擇平台顯示,已有超過3萬人購買“惠無憂新冠意外險”。
理賠壓力較大
去年2月,復星聯合健康推出了“復聯愛無憂意外險”,以200元一天的隔離津貼和43元的定價殺入市場。根據媒體相關統計,該產品在2021年11月銷量達到10萬份,成為網銷渠道的銷售冠軍。
隨着互聯網人身險產品的重新洗牌,復星聯合健康在2021年12月31日下架了這一產品。該公司客服人員表示,目前產品處於停售狀態,後續事宜還未接到公司通知。而在復聯愛無憂退出市場後,眾安保險、現代財險也接棒推出了同名產品。
作為一款創新性產品,“隔離險”存在時間並不算長。有行業從業者告訴《財經天下》週刊,隔離險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在這之前,保險公司所掌握的市場情況、賠付數據等都較為有限。
據悉,“復聯愛無憂”獲得較大市場關注時,也在去年11月調整了產品定價:由43元提升為59元--這個定價也成為市場中最常見的價格。業內有猜測,提價或源於較大的賠付壓力。不過,上述從業者認為,“漲價可能也覆蓋不了成本支出”。
當下,疫情反覆,消費者的保險意識不斷提升,但在市場需求不斷升温的時刻,保險公司卻紛紛下架相關產品。從目前來看,(保司)賠付情況並不好。
“不用猜,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肯定是比較大。”周琦也贊成這一推測。她稱,在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有中介機構的理賠部門已經“忙死了”,“每天都會接到大量的理賠申請”,這對於保險公司來説,應該是比較大的考驗。
監管力度也在加強。今年2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規範“隔離”津貼保險業務經營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下稱“通知”)。通知指出,在產品宣傳和銷售過程中,保險公司不得以欺騙、隱瞞、誘導等手段,對保險產品的保護責任等重要情況進行誤導性宣傳、説明,不得為吸引消費者注意而進行片面宣傳和惡意誇大、炒作。
銀保監會表示,銀保監會及派出機構要強化監管檢查力度,對發現的產品開發設計不合理、銷售誤導、無故拒賠等行為,依法依規追究保險公司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經營此類業務的公司要根據前述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並於2022年2月28日前向監管部門報告。
投訴已達上千條
尷尬的是,保險公司較高賠付壓力的另一面,則是居高不下的投訴糾紛。而這也是監管部門發佈通知的重要考量。
在黑貓投訴中檢索“隔離險”,可看到共有1851條投訴;主要集中在理賠困難、捆綁銷售、取消保單無法退款等方面。
據悉,隔離是否應當獲賠津貼是糾紛中最為突出的爭議焦點。根據合同約定,不同公司的理賠標準也各不相同。如,多數“隔離險”僅在強制隔離或集中隔離下才能觸發理賠,而眾惠相互的“惠無憂”則在平台中將“居家隔離享津貼”作為賣點進行標識。
從投訴情況看,即便發生了符合要求的隔離,也會卡在提交材料這一步。理賠時需提交的理賠材料並不統一,居家隔離時的“封條”、衞生部門下發的隔離通知、個體認定的隔離解除申請等。因材料繁瑣、審核流程複雜、或是材料要求前後不一致而招致消費者“差評”的不在少數。
另外,在隔離發生的條件認定上,也容易引發糾紛。由於投保人為“次密接人羣”而非保險合同中規定的“密接人羣”,這種情況下被要求強制隔離也並不在理賠範圍內;出發地、抵達地、途徑地任一為中高風險區,也會影響到隔離津貼領取的判定標準。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也有用户投訴飛豬等平台,存在捆綁銷售、不予退款的情況。
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台中表示,通過飛豬購買機票時,由於本人並未勾選疫情隔離險的選項,但付款仍默認購買隔離險,為此,該消費者多花了180元。消費者要求退款,目前,平台投訴仍顯示為處理中。
“隔離險是一種場景化的創新產品,相關數據和經驗積累並不多。隔離的認定、理賠的標準其實都還在摸索中,並沒有標準化、統一化,這也是容易引發糾紛的地方。在前期的口碑其實還不錯,但隨着疫情變化,保險公司的理賠壓力增加,理賠糾紛也變多了。”上述行業從業者稱。
周琦指出,“隔離險”仍屬於獲客型產品。通過較低產品定價,來快速獲得市場和客户。不過,一旦服務跟不上,反而會適得其反,傷害品牌價值。
(周琦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