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教父大衞·史文森去世 管理基金年回報13% 張磊為其門生

世間再無大衞·史文森。當地時間5月6日,耶魯大學發佈消息稱,擔任該校首席投資官30多年的大衞·史文森(David Swensen)於5月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67歲。

史文森被譽為機構投資界的傳奇,其所管理的耶魯捐贈基金,35年內年回報率達13%,資產增長了22倍多,後被稱為“耶魯模式”得以推廣,史文森的投資策略也影響和重塑了機構投資者的資金管理方式。他的學生張磊創辦了高瓴資本,也成為中國PE界的翹楚。

史文森寫了兩本著作——《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和《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目前均已引入國內,前者着重於機構投資,後者則側重於個人投資。其中,《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在西方被譽為機構投資的“聖經”。他提出,投資收益有三個來源,資產配置、擇時和證券選擇。《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為個人投資者講述了投資的基本法則。對於資產配置,史文森傾向於權益的多元化配置策略。

投資教父大衞·史文森去世 管理基金年回報13% 張磊為其門生

耶魯大學官網截圖。

傳奇

創造“耶魯模式”的投資模式耶魯捐贈基金年回報率13%

大衞·史文森在威斯康星州長大,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河瀑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river Falls)。1975年,他來到耶魯大學攻讀經濟學研究生,曾與已故的1981年諾貝爾獎得主詹姆斯·託賓(James Tobin)密切合作。

在耶魯獲得學位後,史文森來到了華爾街,在華爾街工作的頭六年並嶄露頭角。

1981年,在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工作期間,他開發了一種所謂的貨幣互換(currency swap),這是衍生品市場興起的前兆。第二年,他就被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聘為公司融資高級副總裁,負責旗下掉期市場子公司。

1985年,他回到母校,出任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管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並在耶魯大學任教。耶魯捐贈基金成為史文森一生的投資代表作,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成功的高校捐贈基金代表,年回報率超10%,穿越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經濟滯脹,90年代的“克林頓繁榮”、高科技浪潮,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高潮及泡沫,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

該基金起初主要投資於國內股票和債券,他開創了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和房地產投資的先河,創造了一種被稱為“耶魯模式”的投資模式。耶魯捐贈基金先於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進入另類資產市場,1973年開始投資槓桿收購業務,1976年開始投資風險投資基金,20世紀80年代創立絕對收益資產類別。幾乎實現了全類別資產覆蓋。多年來,許多捐贈基金都試圖效仿這種模式。

史文森剛開始管理時,耶魯捐贈基金的規模為13億美元。在史文森35年的管理生涯中,截至2020年6月30日,耶魯捐贈基金的年回報率為13.1%,比劍橋協會(Cambridge Associates)統計的平均回報率高出3.4%,比傳統的“60/40”(60%股票+40%固定收益)配置投資組合回報率高出4.3%。以美元計算,耶魯捐贈基金在史文森任期內的表現轉化為456億美元的收益,相對於劍橋協會的平均值增加了360億美元。目前,耶魯捐贈基金資產超過310億美元,在35年時間內增長了22倍多。

2008-2018年間,耶魯捐贈基金的十年平均收益有六次位於劍橋協會統計榜第一。

該基金支付了耶魯大學整體預算的三分之一,也使得耶魯大學成為世界第三大富有的大學。

前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C. Levin)表示:“史文森徹底改變了機構投資管理,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他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耶魯捐贈基金的出色表現使我們在過去30年取得的成就成為可能——校園的重建,紐黑文市中心的復興,我們的學生和學術項目的國際化,我們使所有被錄取的人負擔得起學費的承諾,以及我們在世界一流的科學和工程方面的投資。”

傳承

投資機構培養中堅力量得意門生張磊中國頂級投資人

在貢獻靚麗的投資業績同時,史文森培養的學生也成為其他投資機構的領導力量。至少有15名史文森團隊的前成員在其他機構擔任過投資辦公室的領導,在不同時期,包括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洛克菲勒基金會、衞斯理大學和鮑登學院。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最近宣佈聘請史文森的學生麗莎·豪伊(Lisa Howie)擔任其首位首席投資官。

史文森的另一個有名的中國學生是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在史文森逝世消息傳出後,張磊發文紀念這位引領自己進入投資界的第一位導師。1998年,張磊赴耶魯大學求學,在耶魯大學讀書期間,張磊曾在耶魯大學投資辦公室工作,跟着史文森實習。

張磊表示,他從史文森那裏接受的第一個艱鉅的任務,就是把他的著作《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翻譯成中文。張磊第一次在書中遇到了一個概念——fiduciary,他將其翻譯成“受託人”。大衞還有句話,“管理好風險,收益自然就有了”。後來,“風險管理”和“受託人責任”也刻進了高瓴的DNA。

2005年,在張磊創辦高瓴資本時,史文森給了他3000萬美元初始資金的支持。目前,高瓴資本已經成為亞洲地區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投資基金之一,管理資產規模超5000億元人民幣,投資平均年回報率超40%,投資過百度、騰訊、京東、攜程、格力、藍月亮等公司。

在張磊2020年出版上市的自傳式新書《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中,他回顧了史文森的投資策略以及對他的影響。書中提及,史文森的投資策略的神奇之處在於能夠穿越不同的市場環境和經濟週期,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投資業績的穩定增長。他認為,人性會驅使投資人採用最獲認可的投資策略,當自己的投資跟多數人趨同時,會強化自己與主流的一致性,以防出錯後獨面尷尬。不幸的是,這種心理上的慰藉很少能創造出成功的投資結果。史文森的“不走尋常路”,體現在通過對市場的深刻洞察,大舉進軍定價機制相對薄弱的另類資產市場,創造性地應用風險投資、房地產投資和絕對收益投資等各類投資工具,為機構投資者重新定義了幾個大類的資產類別。

張磊表示,在耶魯投資辦公室實習期間,他從投資的角度真正理解了金融體系最本質的功能。實習期間他主要的工作是調研森林資源,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究傳統後來也被引入其創立的高瓴。

非凡的成功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機構投資聖經強調資產配置、擇時和證券選擇

史文森主導的“耶魯模式”使其成為機構投資的教父級人物,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前董事長巴頓·畢格斯曾説:“世界上只有兩位真正偉大的投資者,他們是巴菲特和史文森。“

從他的著作中,可以一窺史文森的投資理念。史文森寫了兩本著作——《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和《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目前均已引入國內,前者着重於機構投資,後者則側重於個人投資。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主要分析機構基金管理領域,在西方被譽為機構投資的聖經。史文森詳述了耶魯基金的投資過程,闡釋了著名的以股權投資為導向、組合充分分散化、大膽投資另類資產的“耶魯模式”。史文森強調的基本概念是:追求風險調整後的長期、可持續的投資回報,投資收益由資產配置驅動,嚴格的資產再平衡策略,避免擇時操作。

他提出,投資收益有三個來源,資產配置、擇時和證券選擇,機構總是傾向於穩定持有充分分散化的上市有價證券投資組合;擇時策略導致投資組合與政策目標組合發生偏差,會影響基金實現長期投資目標;應用積極的證券選擇策略扮演重要的角色,基金經理把投資重點放在存在巨大投資機會的低效市場上,將能夠大大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這本書的2010年中譯本由時任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作序。樓繼偉表示,從2007年3月中投公司組建開始,他就要求每一位高級管理團隊成員都要認真學習、研究史文森的這本書,原因是這本書是闡述機構投資管理最好的著作。中投公司作為主權財富基金,與捐贈基金有很多相似之處,從性質上看中投公司實質上就是一家超大型的捐贈基金。兩者都只面對單一客户,獲得的資金可用於長期投資,並且兩者都要在年度回報與長期價值間尋求平衡,都是商業化運作。因此,史文森提出的機構投資理論與實踐同樣適合中投公司這個大型機構投資者。

張磊是《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主譯者,他將史文森的投資哲學概括為“守正用奇”。“守正”既指投資管理者的品格,即受託人應該如何服務於受益人的需要;又指投資原則,耶魯投資模式的一個顯著成就就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機構投資流程和不受市場情緒左右的嚴謹的投資原則。“用奇”則體現在具體資產類別及投資策略,史文森鼓勵逆向思維,每一個新投資策略的形成總是先去理解與傳統市場不同的收益驅動因素及內生風險。

《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為個人投資者講述了投資的基本法則。對於資產配置,史文森提出,傾向於權益的多元化配置策略是一種適合多數投資者的長期配置策略。這裏的長期並非簡單意味着長期持有,而是正確對待各類資產收益和風險特徵的長期視角。

投資教父大衞·史文森去世 管理基金年回報13% 張磊為其門生

張磊在序言中表示,史文森抽絲剝繭地講述各類資產的本質屬性,包括收益風險特徵、市場表現、税收敏感程度以及投資者和底層資產的利益一致性等。對於投資而言,掌握了每一類資產的本質屬性,就好比習武之人獲得了心法口訣,大道至簡,知曉這些方可觸類旁通,遊刃有餘。

“我們應當慶幸,大衞·史文森先生首先是一位老師,只是恰好是一名投資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陳莉 校對 趙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70 字。

轉載請註明: 投資教父大衞·史文森去世 管理基金年回報13% 張磊為其門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