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水月般的ARM收購案:和英偉達註定無緣
黃仁勳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告吹了。
近日,根據英國媒體《金融時報》對三位業內知情人士的採訪內容,我們基本可以確定在美國、英國和歐盟的監管機構對其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競爭的影響表示嚴重擔憂後,英偉達以股票+現金的方式(時值660億美元)收購軟銀旗下的ARM的交易於本週一正式宣告失敗。
事實上,這筆全球芯片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併購案,從一開始就不被大多數業內人士看好。由於ARM的特殊性,這筆交易在發佈之初便引起了不少半導體公司的反對,多國監管機構先後警告這筆交易涉及反壟斷問題。如果沒有什麼奇蹟出現,英偉達收購ARM的可能性從一開始就無限趨近為零。
近些年芯片行業最重磅的新聞,如今卻落得個胎死腹中的結局,確實讓人無限唏噓。或許對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來説,收購ARM就如同鏡花水月一般,是一場非常美好卻極難實現的夢。但對我們這些普通網友來説,這件事情引發的更多是好奇心:為何一項收購案會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議和反對?
英偉達的宏圖規劃在瞭解這起收購案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收購雙方。英國ARM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知識產權(IP)提供商,該公司的前身Acom公司在1978年發明了第一代的RISC指令集,並在隨後數十年間將精簡指令集的特性不斷髮展。
憑藉RISC指令集的精簡和低功耗特性,ARM公司很快就成為了移動設備芯片等領域中的領頭者。在智能設備不斷普及後,ARM公司的發展更是走上了快車道。如今,幾乎所有智能手機、家電、車機採用的都是ARM架構的芯片,就連X86架構的優勢領域——PC市場也在面臨着ARM架構的挑戰,諸如蘋果的A系列、M系列、華為麒麟芯片、高通驍龍芯片全部都基於ARM公司開發的核心設計而成。
換言之,我們可以説ARM公司就是如今移動互聯網生態的基石。
至於英偉達,只要是稍微瞭解數碼行業的讀者應該都很清楚這家公司的地位。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圖形芯片公司,英偉達生產的Nvidia GeForce系列GPU讓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可以帶給用户無法比擬的遊戲性能。直到今天,英偉達依然是行業老大,以80%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一。
問題來了,英偉達為什麼要收購ARM?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首先,如今的英偉達已經不再侷限於圖形計算領域。相比已經陷入飽和的顯卡行業,利潤豐厚、前景更好、增長空間巨大的數據中心領域或許是英偉達更為看重的領域。根據英偉達最新的財報顯示,數據中心業務目前已經成為英偉達業績的最大推動力,增幅甚至超過了在疫情期間高速增長的遊戲業務。
有趣的是,這正是ARM公司正在致力於發掘的業務。儘管目前數據中心市場還是由英特爾x86架構把持的,但是主打低功耗的ARM架構也在不斷受到重視。近兩年來,亞馬遜、高通、華為都在數據中心領域推出了自己基於ARM的產品,ARM公司推出ARM Neoverse V1和Neoverse N2兩個全新產品,而英偉達更是在宣佈收購ARM之後,推出了基於ARM架構的DPU(數據處理單元),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另一方面,儘管在半導體多個領域均有佈局,但是移動領域一直都是英偉達的弱項。早些年間,英偉達曾經推出過基於ARM架構的芯片產品線Tegra系列,並應用於微軟Zune播放器、部分智能手機以及Nvidia Shield中。遺憾的是,Tegra系列處理器儘管性能強勁,但是功耗表現一般,因此市場表現不佳。
有趣的是,移動芯片領域,正好是ARM公司的主攻方向。換言之,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公司,那麼不僅能為本家羸弱的移動端戰略增加不少活力,而且還能補齊公司發展的最後一塊短板,這意味着英偉達將會成為半導體行業中少有的全領域型半導體公司。
ARM,必須保持中立正如上文所述,如果英偉達能夠成功完成這筆交易,這將是首席執行官黃仁勳的一次巨大成功。按照業內人士分析,如果兩家企業成功合併,那麼下一個世代乃至於往後二三十年,也許都不會有第二家公司能夠撼動英偉達在半導體行業中的地位,或許還將超越英特爾成為半導體行業的新領頭者。
遺憾的是,從結果來看,這場芯片業的世紀大併購算是徹底告吹了。
不過,就在外界震驚之餘,很多業內人士其實並沒有對於這次併購的結果感到驚訝。事實上,從一開始,這就是一筆非常不被看好的收購案,因為這並不是一起英偉達和ARM公司達成一致協議就能完成買賣的案件,而是一起涉及整個行業、乃至全球市場的重大併購案。
原因很簡單,首先,包括高通和微軟在內的幾家依賴ARM芯片設計的大型科技公司都強烈反對此次收購。為了防止自己失去ARM架構的授權,包括高通、微軟、英特爾和亞馬遜在內的一個組織向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提供了他們認為足以扼殺該交易的細節,竭力阻止英偉達併購ARM公司。
當然,不僅僅是半導體行業公司反對這項收購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還有歐盟的監管機構對這筆交易給全球半導體行業競爭帶來的影響表示了擔憂。中國的監管機構儘管沒有明確表態,但是考慮到ARM架構對於國內芯片行業發展的重要性,中方立場顯然不言而喻。
從監管部門的反饋來看,其實各方勢力的想法基本都是一致的,那就是ARM公司必須保持ARM創立以來的中立地位。
事實上,ARM架構之所以在今天能夠得到廣泛應用,中立性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家英國企業,對國際形勢造成的影響相對更小;沒有自行生產芯片的能力,因此ARM的技術更加開放,所有合作伙伴都可以利用授權創造自己的業務,不必忌憚ARM的想法。
不管ARM最終被哪一方收購,都必然會改變科技原本的發展道路。監管機構表示,擔心在收購完成後,ARM公司將會更傾向於與英偉達的利益保持一致,而不是更廣泛的ARM生態系統。考慮到利害關係,英特爾很可能會利用其對ARM技術的控制來削弱競爭對手,阻止ARM為英偉達的競爭對手設計更強大的芯片,從而減少市場競爭,進而扼殺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儘管兩家公司不斷宣稱這筆交易有着很大的正面意義,並且希望能夠促成合並,但是在裏裏外外的多重壓力下,這場價值400億美元、長達16個月的收購案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對於NVIDIA而言,收購ARM失敗無疑是個不小的挫折,畢竟NVIDIA已經在前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過,從業績上看,如今的英偉達可以稱得上是如日中天,年初市值一度突破8100億美元,相當於英特爾、高通之和。即便這筆交易最終失敗,也不會對他們造成太大的影響。
從業務上看,英偉達確實希望能夠利用ARM的核心技術在其涉足很少的領域(物聯網、移動端、CPU等)打開大門,並持續鞏固其在數據中心和圖形計算市場的地位。然而,即便缺少了ARM技術人員的助力,也不會打亂英偉達現有的佈局計劃。甚至還有媒體透露,英偉達在收購失敗後將會支付12.5億美元補償,以保留長期架構授權,繼續研發自己的數據中心芯片。
對於ARM公司而言,恐怕情況就沒有那麼樂觀了。當初軟銀之所以同意出售ARM,是因為其當時缺乏穩定的現金流,而根據軟銀最新的財報顯示,軟銀集團第三季度淨利潤為290.48億日元,較上年同期的1.1720萬億日元大降99.9%。換言之,從計劃出售ARM公司至今,軟銀集團的財務狀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還在不斷惡化。
嚴峻的財務狀況,使得軟銀集團不僅無法投資ARM公司進行技術創新,甚至還要積極運作業務經營相對健康的ARM公司進行變現。如今RISC-V風頭正勁,如果ARM沒有得到英偉達這樣強有力靠山庇佑的話,從長期來看,其在數據中心、智能家居市場與英特爾、RISC-V等對手的競爭中將很難佔到優勢。
現在看來,ARM公司很可能會啓動B計劃,通過尋求IPO上市來破解當前面臨的困局,IPO規模預計可達800億美元。從Rene Haas走馬上任的速度來看,作為這場交易的雙方,英偉達和ARM兩家公司早就已經做好了撤離的心理準備。只要ARM還能保持獨立,那就是這個行業最想看到的結果。
該文參與今日頭條航標計劃,首發於@雷科技 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