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上海新報》,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所有熱門事物。那時候報紙上每天都有關於輯裏湖絲的報價,絲的價格也像今天的股票一樣,隨着市場行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就連在遙遠的倫敦都有一個湖絲交易所。由於成功地進入國際市場,又掌握着輯裏蠶絲的貨源,湖商們瞬間積累了鉅額的財富,成了當年上海灘的風雲人物。
那麼一夜暴富的湖州商人,是如何利用手中的商業資本的呢?這其中又有着怎樣的隱患呢?
1876年前後,是湖州商人發展達到頂點的時刻。大家知道他們有多有錢嗎?湖州商人在這個時刻就有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叫作“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用動物的形體來表示他們的財富,四頭大象,八頭牛跟七十二隻狗。財富超過100萬兩的就是象,50萬~100萬兩的叫牛,30萬~50萬兩的叫狗。其中最有錢的人叫劉鏞,還有張氏家族、龐氏家族和顧氏家族,四頭大象。
我們來做個比較,當時最有錢的劉家有多有錢?他的資產是2000萬兩,那麼除了他之外,還有三頭象、八頭牛、七十二隻狗,加在一起財富超過8000萬兩。當時清朝一年的財政預算是多少?7000萬兩,一羣小小的湖州商人富可敵國。可是這些人再有錢,也比不上徽商有錢,乾隆時期的徽商江春捐出來的救災款就是1120萬兩,這就和山西太谷曹家的財富差不多。你能捐出1120萬兩,可見你還有10倍或者100倍以上的錢。徽商當時捐的數目就和這個時代最有錢的人的家產差不多。這麼巨大的財富,我想請問大家,你們認為你們所理解的湖州商人拿這些財富幹什麼去了?
你想想,一個從閉塞的環境出來的人,當他一旦有錢,他會幹什麼事?鹽巴。你能相信嗎?在清朝道光年間之後還在做鹽的生意,儘管在鹽上賺了不少錢,但他們的頭腦中仍然存在以前僵化歷史時期孕育出來的思想,他們就想到這些。和徽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整個思維的僵化完全跳不出徽商的格局。那麼誰來做鹽巴呢?
第一個,我剛才講的劉鏞家做徽商的兩淮鹽,更僵化。還有,第二名的張家做什麼地方的鹽?浙江鹽場的鹽。那大家説,在這個時刻,有沒有人曾經想到説要把這種商業資本轉化成產業資本呢?和國際接軌呢?沒人想到。
另外,湖州商人在做鹽生意的同時,還做典當和房地產,這個房地產特有意思,因為這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
湖商的資本用途
當時湖商最大的投資就是以上海為中心的房地產行業,大大小小的湖商紛紛在上海購置房產,這些房產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以劉家為例,僅僅劉家第四房就在上海出租房屋700多棟,房租收入達到了每月5萬銀元以上。
今天在高樓林立的上海,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精緻幽雅的花園洋房,這些19世紀留下來的城市風景,有很多就曾經屬於湖商。湖商們不約而同的也是最大的一筆投資,就是以上海為中心,輻射杭州和湖州的房地產產業。
作為經濟中的基礎行業,一旦遇到社會動盪,房地產行業就成為蠶食資產的巨大漩渦。可是,當時的湖州商人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這也為湖商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大家猜一下,在1862年所有的租界加在一起,誰佔了一半的地產?就是我們的湖州商人,是一位叫做陳熙元的,整個租界一半的地產就是他一個人的。還有我們上海福州路廣西街那一帶,當初是誰的?劉家的。這個劉家在全國各地買賣房地產,據我們所查到的資料,在他們名下的義田,就是贍養同宗人的義田就超過1萬畝。坦白講湖州商人蓋宗祠的不多,他們喜歡蓋房子。劉鏞這麼有錢,蓋了房子沒有?蓋了。他蓋的房子是仿效一個書法大家的,搞了一個小的蓮花莊。各位知道他的小蓮花莊建了多少年嗎?從北洋水師建立的那個時刻,一直延續到了40年之後,歷經爺爺爸爸跟兒子,才完成。花了多少錢?100萬兩。
100萬兩在當時如果用於實業,可以興辦幾個機械繅絲廠,可以購置1000多台最先進的繅絲機器,可是很可惜,湖州商人並沒有將財富投資於此,更沒有想到產業經營。1937年,隨着戰爭爆發,房價暴跌,經濟崩潰,很多湖商在銀行裏的存款瞬間化為烏有。到了20世紀40年代,湖商作為一個整體,在中華民族工業的舞台上悄然落幕。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湖商的沒落呢?
湖州出了很多政治家,包括張靜江,很有名的,還有陳其美,陳其美是什麼人呢?是陳立夫、陳果夫的叔叔,他們都出自湖州,對政治特別感興趣。
比如張靜江,他爸爸用10萬兩銀子給他捐了一個江蘇候補道台,幾年後他當了外交部的一等參贊,有一次隨欽差大臣孫寶琦出使法國巴黎,在船上遇到了孫中山。孫中山就講他的革命理論,把張靜江講得很感動,説“我幫你”。可是我怎麼幫你?你打電報給我的話不太方便,所以你最好找你的朋友打電報來,寫ABCD,A是1萬,B是2萬,依此類推。
到了1905年,孫中山開始搞革命了,手中缺銀兩。孫中山拍電報給張靜江。這個電報按照歷史上講是胡漢民拍的。孫中山拍電報,他寫什麼呢?ABCDE,寫A太少了,寫E又太多了,就寫個C。沒過幾個星期,張靜江匯了3萬法郎給他。當時一個法國工人一個月才賺200法郎,等於是把一個工人十幾年的薪水匯給他。而孫中山食髓知味,又拍電報去了。這次不好意思借多了,用A或者B,1萬2萬地匯,慢慢匯回來。到最後,張家在上海開的通運公司,因為孫中山的革命而正式宣告破產。
湖商的投資短視
當年,富起來的湖商沒有抓住振興民族工業的機會,卻將大量的資金流向捐官買爵、修園建樓等非經營性的領域。這隻能説明湖商的投資存在短視的問題。可是20世紀30年代,一夜之間,大量的湖商破產倒閉,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整個上海的浙商裏面,湖州商人由原來1911年所開的工廠、公司佔所有浙商的一半,變為1927年之後的1/4,可以説是大幅衰退,為什麼?他們碰到了什麼事?兩件事。
第一,日本蠶絲的問題。《馬關條約》掠奪了中國兩億多兩白銀,因此促成日本的工業化。日本的機器造蠶絲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就通過這條約大量進入中國,衝擊着湖州的蠶絲市場。而且又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後,所以當時我們銀元或者白銀的匯率還不只是漲,而是大幅波動,一下高得不得了,一下低得不得了,因此中國造絲的人簡直生存不下去。加之整個歐洲的蠶絲需求量大幅下降,還有日本的競爭,湖商就扛不住了。雖然當時很多湖州商人進口機器設備來做蠶絲,但只要是進口的機器就要被清朝政府層層剝削,因此進口機器設備也解決不了問題。以上這些因素加起來,就造成湖商全面倒閉的局面。
第二,人造絲的問題。1924年我們只輸入了24石的人造絲,到了7年之後變成14500石,人造絲更美觀、更耐用、更便宜。因此我們的湖州七里絲簡直沒有機會在市場上競爭。所以到了1913~1914年,浙江的13家絲廠就倒閉了10家;上海的56家絲廠,倒閉了30家。那麼這個結果,也象徵着湖商的厄運來臨。胡雪巖就是一個很好的代表,我很不喜歡把他歸納為徽商,他是標準的湖州商人,一倒之後全垮,他連最簡單的國際競爭的意識都沒有,對全世界來講他沒有概念,還根本不知道人家在玩什麼,他搞不清楚的。因此他們敗在哪裏呢?不是資金不足,而是思維的極其僵化。
如今湖州絲行的旗幡依然隨風飄動,碼頭上卻不見了往日的繁華,當年富可敵國的湖商,這個中國最大的絲商羣體在商海中的沉浮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啓示。湖商們生活的區域在今天被稱為長三角經濟圈。這裏是目前中國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在這裏,新一代的浙商依然在經歷着商海的沉浮。他們用矚目的成就演繹着新浙商的精神,期待他們能夠托起中國新時代商幫的一片天空。
更多精彩內容請讀者閲讀郎鹹平《中國商幫》,本文亦摘自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