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成交額連日破萬億元 投資者結構正發生變化

  新年首周,A股市場投資者“購買力”爆發!

  1月4日-1月8日,A股市場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額連續五個交易日突破1萬億元,延續了2021年開年以來的“萬億引力”。其中,互聯互通的北向資金的態度轉變尤其受關注。1月8日,北向資金一改前幾個交易日的多空膠着,全天實現淨買入206.15億元,創歷史第二大單日淨買入額。

  筆者認為,隨着註冊制的推進和上市公司質量進一步提升,中長期資金加快入市,投融資兩端均不斷優化,萬億元成交額所對應的投資者結構和投資邏輯正在發生變化。

  首先,萬億元成交額並不意味着全市場的流動性均衡,而是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馬太效應”,其背後的重要邏輯在於註冊制改革的漸進。

  “三步走”的註冊制改革已經完成了在科創板、創業板落地實施的“前兩步”,即將迎來關鍵一步。從2020年的情況來看,註冊制的擴圍有較大概率促成IPO加速,這也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同時,退市端的優勝劣汰也將加劇。

  從理論上來看,監管部門推進的中長期資金入市能夠對投融資平衡進行自我調節,但是,無論是存量資金還是增量資金,顯然都希望“卡位”優質上市公司。優質公司的名單雖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其判定邏輯在一定時間內不會發生鉅變,因此,資金“抱團”於優質公司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種必然。當然,這種“抱團”應該是市場化的,是根據投資理念篩選後的“不謀而合”,而不應該是刻意的“抱團取暖”。

  伴隨着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的推進,被“抱團”的標的有望越來越多,從而避免機構持股過於集中帶來的市場風險。

  其次,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正在向機構化演進,萬億元交投資金的幕後“操盤手”結構將逐步優化。

  去年9月份發佈的券商研究顯示,2020年上半年,居民通過購買股票直接入市和通過購買基金間接入市的規模分別為3400億元和4877億元。業界將之解讀為,A股市場向機構化小步邁進。與之相佐證的是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20年股票投資方向基金髮行671只,募集規模16451.44億元,數量、募集規模均創歷年新高。2021年首周的基金髮行,延續了去年的火爆——首發的17只主動偏股型基金中,11只發布了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其中一日售罄的基金多達8只。

  雖然散户開户數在2020年也出現了較快新增,但是鑑於A股市場話語權由股票加權數量和資金規模決定,而非投資者數量,因此投資者結構“機構化”演進的態勢還是很篤定的。

  第三,A股市場投資策略整體將更趨於“基本面化”,機構基於風險防控設定的“投資禁區”可能與常態化、多元化退市形成共振。

  隨着投資者結構“機構化”趨勢強化,以及海外投資者增配,A股市場投資者的投資策略也將越來越“基本面化”。一方面,各類資管機構都有針對高風險公司的明確的“投資禁區”,與投資形成風向標相似的是,“棄投”也將在市場中慢慢發揮風向標作用,從而將寶貴的流動性引導向相對優質的公司集中。在這個過程中,常態化、多元化退市制度將發揮作用,實現更充分的優勝劣汰。另一方面,在分類監管的導向下,基本面類因子對上市公司持續資本運作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從而促進機構和個人投資深入強化基本面投資理念,並反向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從北上資金1月8日的動作來看,“基本面化”的策略也十分鮮明,其淨買入公司集中於週期性行業龍頭和發展方向高度契合產業導向的行業。

  筆者認為,無論萬億元的日成交規模能否成為2021年A股市場“新常態”,其背後的投資者結構和投資邏輯的改變均“已經發生”。與新投資者結構和理念共舞——這或許是2021年最具確定性的投資必勝法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5 字。

轉載請註明: A股成交額連日破萬億元 投資者結構正發生變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