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通達IPO:一半專利“緊急”受讓 1600餘萬淨利潤“丟失”疑點重重
武漢中科通達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通達)擬登陸科創板,該公司“善變”的招股書暴露了其專利、財務數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截至發稿,尚未收到該公司就相關問題的回應。不管是該公司緊急解決專利權屬問題,還是調整2017年的利潤、成本,均疑點重重,值得投資者警惕。
半數專利受讓 科創屬性幾何
據中科通達2020年遞交的招股書信息,該公司及其子公司已獲授權並取得專利證書的專利共計30項,其中15項為發明專利,8項為實用新型專利,7項為外觀設計專利。
而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顯示,專利號為“ZL201010114137.1”、名為“一種目標檢測方法”等14項專利權屬人並非中科通達或其子公司,其中2項權屬人為華中科技大學、3項權屬人為武漢理工大學、9項權屬人為武漢歐尼泰科技有限公司。直至中科通達2021年2月版招股書才披露,該公司專利中有15項專利為受讓所得,但未披露專利受讓過程。
近半數專利來自受讓,或許其技術正如招股書所述“為大眾通用技術”。如此而言,不知中科聯創的科創屬性還剩下多少?
令人不解的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顯示,15項受讓專利中僅一項專利號為“ZL201930491274.9”的“紅綠燈語音報警器”權屬人為中科通達,其餘14項專利的權屬人仍然非中科通達或其子公司所有。
1600餘萬淨利潤“丟失” 會計差錯解釋疑點重重
公開信息顯示,中科通達2020年9月10日提交招股書申報稿,2021年2月提交上會稿,4月9日提交註冊稿。通閲該公司招股書披露信息,最惹眼的是2017年度的業績數據修改。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財經頻道研究發現,中科通4月9日的註冊稿披露了2020年的業績,因此2017年的財務數據順其自然被“淹沒”,但恰恰是2017年的淨利潤出現重大調整,大有“白天鵝變成醜小鴨”的感覺。是否是在“粉飾”利潤,有了新的財務數據是否就不再追究了呢?
2020年版申報稿招股書顯示,中科通達2017年度淨利潤為2563.55萬元,歸母淨利潤為2498.73萬元。而2021年2月版招股書顯示,該公司2017年度淨利潤為954.14萬元,歸母淨利潤為888.32萬元。這兩份招股書披露的2017年度淨利潤相差1609.41萬元,歸母淨利潤相差1610.41萬元。當時,中科通達的解釋為“2017年管理費用較高,主要是由當期確認股份支付費用1614.09萬元所致”。
中科通達在最新版的註冊稿中,對2017年淨利潤的“跳水”以“會計差錯更正”進行解釋。難道是算數算錯了?還是配合“利潤指標”?
4月9日註冊稿招股書中,中科通達做了如下解釋。
2017年9月,中科通達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北京中科創新園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北京中科)100%股權,王劍峯、王開力、許文分別持有北京中科62.39%、28.61%及9%的股權。發行人達收購北京中科完成日為2017年9月末,每股發行價格為3.41元,低於2017年10月外部投資機構增資入股價格5.8元/股。由於本次收購完成後,王劍峯作為中科通達董事並負責子公司北京中科、山東中科經營管理,發行人收購北京中科與收購后王劍峯在發行人子公司任職為一攬子交易。因此,發行人將向王劍峯發行股份的部分確認為股份支付,具體情況如下:本次發行股份收購北京中科,向王劍峯發行股份673.81萬股,發行價格為3.41元/股,參考2017年10月外部投資機構增資入股價格5.8元/股,將差額1610.41萬元確認為股份支付,計入發行人2017年管理費用。
對之前收購交易的價格進行調整,將差額1610.41萬元確認為股份支付,這樣的調整是否過於隨意?是否有“抽屜協議”的約定?其他股東是否同意、抑或是做過“特殊溝通”?
其實,不管是收購交易還是財務調整,無非是利益關係,但對一家公司來説,體現的是公司治理習慣,面對這樣一家即將上市的公司,投資者需要細思量。
更為值得警惕的是,中科通達的申報稿和上會稿兩份招股書,均顯示“審計無保留意見”。超過1600萬元的淨利潤差異,絕非小數目,這又是如何做的審計?細細揣摩,一旦追究下去會不會爆出“審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