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林振興 曾樹佳
接連幾天,不少房企負責人忙得團團轉,簽約簽到手軟。例如,萬科23日與交行、中行、農行達成戰略合作,24日與工行、建行、郵儲銀行達成戰略合作。
另一邊,銀行也罕見在官網官微發稿,提供給房企意向性授信金額,似乎在積極表態:我在努力借錢給開發商,支持房地產健康發展。
據樂居財經統計,截至11月25日,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六大行,合計為18家房企授信16550億元,動作之密,力度空前。
出手最闊綽的當屬工行,直接撒幣6550億元;而最大寵兒則是萬科,獲得了6大行超3000億元的意向性授信。更有銀行負責人對媒體放話,後續還將開展第二批全國性房地產企業合作簽約工作。
之所以,銀行救市的步伐來得如此之堅決而迅速,是因為“史詩級救市”的金融16條也正式出台了。其中第一條就是——穩定房地產開發貸款投放,並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民營等各類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
彷彿一夜之間,苦盼甘霖的房地產等來了一場大雨。而“一視同仁”這四個字,也讓不少於水火煎熬之中的房企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仍有人質疑這是一場“表演性救市”,因為受益的民營房企還是優等生,主要集中在萬科、龍湖、碧桂園、美的置業、合生創展、濱江等幾家。
而暴雷房企就沒那麼幸運,像恆大、華夏幸福、藍光、泰禾、佳兆業等則沒有出現在此次授信名單隊列中。“就好比下雨了,這對田地中在旱季中存活下來的莊稼來説,是好事。已經旱死的莊稼,就沒你什麼事了。”業內人士調侃道。
再者,那些獲得銀行授信的房企,並不意味就拿到了真金白銀。授信如同盲盒,裏面裝的是什麼都是未知數。所以看似錢來了,地產老闆可以鬆口氣,但在未來的答卷裏,或許他們每一個人都不輕鬆。
畢竟房企靠的是銷售回款、融資“兩條腿”走路,即使萬億放水,能緩解目前的現金流問題,但假如樓市持續低迷,房企回款內生動力不足,再多的操作都白搭。
銀行開閘萬億救市
連續三天,國有大行出現了排隊給房企“發錢”的盛況,且額度巨大。
先是11月23日,交通銀行為美的置業和萬科分別給了200億和1000億的意向性綜合授信額度,其用途包括開發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併購貸款、保函、供應鏈融資、債券投資等。
同日,中國銀行與萬科、龍湖、碧桂園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向這三家房企分別提供1000億、600億、600億的意向性授信額度。
中國農業銀行也不甘落後,23日下午立馬與萬科、中海發展、華潤置地、龍湖、金地五家房企舉行銀企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但該行比較“內斂”,並未披露具體的授信金額。
緊接着次日,銀行還在持續向房企慷慨“發錢”。11月24日,“宇宙第一行”中國工商銀行出手闊綽,其與萬科、金地、綠城、龍湖、碧桂園、美的置業、金輝等12家全國性房企,以總對總方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提供意向性融資總額達6550億元。
晚間,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分別與萬科、龍湖、綠城、碧桂園、美的置業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提供意向性融資總額2800億元。其中,碧桂園獲郵儲銀行500億元綜合授信支持,加上工行、中行,它獲得總授信額度超1500億元。
此外,建設銀行邀請88家房地產和住房租賃企業,召開了房地產市場形勢展望暨住房租賃基金交流會。它的授信對象覆蓋面更廣。與8家房企簽署了合作協議,包括央企中交建,地方國企首開、越秀,以及民企萬科、龍湖、美的置業、合生創展、大華。
直至25日,中國銀行仍在繼續加碼,表示本週與萬科、碧桂園、龍湖、中海、華潤置地、招商蛇口、金地、綠城中國、濱江、美的置業等十家房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提供意向性授信金額合計超6000億元。
這樣算下來,銀行對房企的信貸規模已達16550億元規模。其中,“優等生”萬科一如既往受歡迎,6大行均對它提供融資授信額度,合計授信額度高達3000億,可謂拿錢拿到手軟;其次是龍湖、美的置業獲得5家銀行授信。
這波利好消息很快在資本市場上得到反饋,地產股又紅彤彤了一片,11月24日收盤,碧桂園漲幅20.43%,旭輝漲幅18.35%、美的置業漲幅16.98%,接着25日地產股和物業股也一路上漲。
有意思的的,國有銀行清一色將“橄欖枝”伸向國央企,以及相對優質的民營房企,它們的共性是均未“出險”。
但這僅僅只是開始,業內人士預測,“11月下旬和12月份,其他一些房企也將獲得更大的支持,尤其是銷售排行在TOP20-70的房企,更會積極和銀行機構合作,以改善流動性問題。”
不僅是國有大型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也開始動了起來,分別結合自身情況進行細化部署,做好受困房企風險處置。
根據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銀保監會要求股份制銀行對國有、民營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通過對存量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予以積極支持,堅決避免出現一致性抽貸、斷貸行為。鼓勵各行優化內部授權,提高審批效率。”
這也讓很多業內人士看到了希望,“因為很多民營房企其實就是死在突然的抽貸斷貸上,此次監管層終於開始對症下藥了。”
同時,銀保監會還表示,已有股份制銀行向部分房企開展保函置換預售資金的業務,例如佳兆業。據樂居財經悉,中信銀行通過併購和信託模式,化解佳兆業有關存量出險項目。
之所以,銀行開足馬力為房企融資保駕護航,是因為“史詩級救市”的金融16條也在11月23日晚正式由央行、銀保監會披露。
在這份《關於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金融16條”)中,第一條就是——穩定房地產開發貸款投放,並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國有、民營等各類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
此外,央行行長易綱在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房地產業關聯很多上下游行業,其良性循環對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就連一向警惕地產泡沫的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轉變態度,開始力挺地產,他表示,“我國仍然處於城市化的高峯時期和鄉村振興的起步階段,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很大的增長潛能。”
數據顯示,1-10月,銀行業累計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2.64萬億元,累計發放按揭貸款4.84萬億元,為穩定房地產市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並非“一碗水端平”
新的文件中,一句“對國有、民營等各類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的表述,似乎在傳達着前所未有的信號,讓一眾民企地產人,精神為之一振。
因為國資陣營與民企陣營,向來猶如兩個世界,在融資便利度、融資成本上,均有着較大的差異。行業風調雨順時尚且如此,“雨天”的時候,金融機構“收傘”,更凸顯兩者融資體量與成本的落差。
房企的融資種類一般包含銀行貸款、票據、公司債、資產證券化等。其中,銀行貸款對於房企來説尤為重要,無論身處哪個陣營,很多地產商的銀行貸款體量,都超過總有息負債的一半水平。
但調控期內,民企從銀行借來的錢普遍有所減少,該項融資處於淨流出狀態。
比如,金科股份去年年末的銀行貸款存量為419.39億元,今年中期便降為351.66億元,降幅為16.15%;榮盛發展去年還有296億銀行貸款,半年後也減少了17%至245.7億。此外,陽光城、泰禾等也有類似的現象。
一位民營房企的財務負責人對樂居財經表示:“公司的開發貸都多少年沒新增了,一旦有具體項目逾期,就不太可能做新增。”換言之,出險房企更容易被銀行“斷供”。而近日的中梁,不但沒能等來銀行的源頭活水,反而還遭遇銀行的清盤呈請。
相反,中交地產截至今年中期的銀行貸款,相較於去年年底提升了21.71%至280.96億,招商蛇口該項數值也增加了7.62%至1263.51億。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在過去的半年內,銀行支持國央企的力度,明顯要大於民企。
中交地產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8425.4萬元,同比下降47.87%,儘管業績仍不理想,但它的融資依舊順暢。由此可見,國資的背書,可謂是價值連城。
除了能獲得融資增量之外,國央企的銀行融資利率,也比民企低了不少。A股房企中,有披露銀行貸款單項利率的並不多,樂居財經翻閲了7家樣本房企發現,金融街、中交地產、招商蛇口的銀行貸款利率,最低為1.6%,最高也僅為7.05%。
而金科股份、陽光城、泰禾、榮盛發展等的銀行貸款利率,最低為3.3%,最高卻達到10%以上,為榮盛發展的11.07%。
不過,銀行向來有自己的風險判斷,在穩健的國資,與經營不確定性較大的民企之間做出選擇,無可厚非。未來,國央企的融資優勢,還將繼續存在,而且不只是銀行貸款,其他融資方式也是如此。
因此,回過頭看,“金融16條”中提及的國企、民企一視同仁,並不是説兩種不同性質的企業能享有同等的融資體量與成本,而是要矯正之前銀行過度的風險偏好,避免繼續一刀切地忽略民企的融資需求。
據統計,此次銀行授信開閘,已有超過18家房企受惠。18家房企均為百強房企,其中8家為民企,10家為國央企,較為平衡,更體現了此次“一視同仁”的基調。
前期合計4000億的保交付政策資金,更多支持在項目層面,與此不同的是,近期第二支箭、商業銀行的萬億資金支持,則更加聚焦於公司層面,表明供給端政策已向“既保項目、更保主體”轉變。
授信容易放款難
去年至今,在違約、暴雷如潮的地產圈內,銀行等金融機構都繃着敏感的神經,這才有了廣發銀行宜興支行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請求凍結宜興市恆譽置業、恆大地產存款約1.3億元或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財產。
法院認為,廣發銀行宜興支行以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為由,向該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符合法律規定,便通過了這項申請。此事轟動了地產圈。
不止廣發銀行,過去一年多以來,很多銀行都翻臉不認人,與開發商撕破臉,將其告上法院。而“控地產”也成為銀行新的方向,各家均在不同程度降低房地產投入。因為誰也不想總是過着“討債”的日子,為計提損失、壞賬而提心吊膽。
但現在銀行的態度在轉變。先是3月,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相繼向地產“開閘放水”,積極響應監管層鼓勵商業銀行支持房地產收併購的號召,形式除了提供併購貸,還有發行併購債券等。
再到11月,六大行合計將為房企授信16550億元,動作之密,力度空前。而此次銀行萬億“大放水”,相較於2008年的“四萬億”,此波仍以防範金融性風險為主。
雖然“金融16條”特別強調對國有、民營等各類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但是,業內人士表示,融資授信在房企間涇渭分明,很多房企甚至都沒有“參賽”資格,因為銀行投放貸款時,需要抵押物以及保證金。
但很多暴雷房企活到現在,能抵押的早就抵押了,已經沒有資產做增信了;就算能拿出手的抵押物也是殘次品,而且現在抵押物價值縮水嚴重。一位出險房企內部人士透露,“銀行開閘與我們並沒有多大關係,放寬融資的還是那幾家優質房企,我們目前重心仍以保交付為主”
換言之,“金融16條”的初衷是與房企融資及化解債務風險及保交樓相關,防範金融風險擴散,而非拯救暴雷房企。就好比下雨了,這對田地中在旱季中存活下來的莊稼來説,是好事。已經旱死的莊稼,就沒你什麼事了。
另一邊,哪怕有開發商領到銀行動輒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授信,但並不等於直接融資,它只是初步評估可以借的額度。
以往,不少房企總部每年會與銀行總部協定一個總授信額度,但實際貸款投放多少,就要看房企的實力和銀行落實的情況,畢竟各家銀行的風控標準和容忍度都不一樣。
“有一家前二十開發商對外號稱自己都有近千億授信,但最後還是暴雷了。可見授信容易,但並不意味能真正拿到錢。”業內人士指出。
如果真能有部分信用貸款落地,甚至能做前融來拿地,不僅可以緩解房企現金流,還能激活土地市場。但現在有種拆盲盒的感覺。“你並不確切知道你的盲盒裏裝的是什麼。所以,看到錢來了,也許可以鬆口氣,但在未來的答卷裏,我們並不輕鬆。”在一些地產人看來。
眼下,萬億融資風向的到來,確實能緩解房企的償債負擔,這促使了地產股市、債市有了“久旱逢甘露”的狂歡。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場狂歡有待商榷。
因為房企靠的是銷售回款、融資“兩條腿”走路,即使萬億放水,能緩解目前的現金流問題,但假如樓市持續低迷,房企回款內生動力不足,再多的操作都白搭,而寒冬仍將持續。
文章來源:樂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