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北京,夜裏10點多。30多歲的滴滴司機吳師傅開着自家的電動汽車行駛在北四環主路上。
開滴滴目前收入如何?聽到這個問題,吳師傅想了一會兒説:“我每月流水能有1.5萬左右,扣掉油費、保險、違章罰款和平台抽成,到手1萬出頭。”
想要實現上述收入也不容易,吳師傅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左右,接20多單,每週只休息1天。
滴滴出行的招股書顯示,像吳師傅這樣的滴滴司機目前超過1500萬。他們每天辛勤地出車接單,維持着滴滴出行這個龐大的網約車平台的正常運轉。
股價較發行價已經“腰斬”
最近幾個月,滴滴出行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從美股退市的新聞。
2021年12月3日,滴滴出行發佈公告稱,公司即日起啓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並啓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
(圖片來源:微博)
這距離其登陸美股僅過去5個多月。在此期間,滴滴的股價較發行價已經“腰斬”,市值蒸發超500億美元。
回顧滴滴這次“美股之旅”,也頗多波折。
2021年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 “DIDI”,發行價14美元/ADS,共計發行3.17億股。當天盤中市值一度超過800億美元。
滴滴上市2天后,2021年7月2日,國家網信辦發佈通報,宣佈對“滴滴出行”實施網絡安全審查,暫停新用户註冊。
2021年7月4日,因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滴滴被要求下架“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同時新用户被暫停註冊。
2021年7月16日,國家網信辦會同多部門聯合進駐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網絡安全審查。之後,滴滴出行還多次被相關部門約談。
截至2022年1月3日,滴滴出行股價收於5.25美元,較發行價跌去62%,市值為253億美元。
(來源:Wind)
滴滴為何決定從美股退市?未來將如何規劃國內的業務?
中國財富曾就上述問題向滴滴公關部發出採訪函,但截至發稿一直沒有得到答覆。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中國財富表示:“由於美國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對在美上市的外國企業進行審計,有可能對我們國家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滴滴決定從美國退市、迴歸港股,這是不可避免的。”
梅新育補充説,滴滴之前急於在境外上市,從商業利益考慮有一定的合理性。“疫情以來,美國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滴滴想要趕在流動性氾濫的狀態下儘快上市,希望得到一個比較高的發行價,從商業追求上來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滴滴管理層沒有充分考慮到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等因素,沒有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同意,貿然做出上市的決策,之後又匆忙宣佈退市,滴滴引發的風波對所有投資者都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也認為,從美國退市、在香港上市是滴滴的“必然選擇”。“這家公司當初選擇在美國上市就很尷尬,因為其絕大部分業務都在國內,掌握了大量對相關行業和個人信息而言都非常重要的數據,而數字安全是跟國家安全直接掛鈎的。”
此外,滴滴備受關注的司機資質、業務合規、數據安全、企業治理等問題,目前仍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滴滴此次能否通過港交所的上市審查,還未可知。
滴滴成立9年:左手融資,右手擴張
“滴滴就是一輛250邁高速行駛的汽車,在路況異常複雜的路上,還有人來撞你。任何一個細節操作的失誤,任何一個彎道甚至一塊石頭,都很可能讓我們前功盡棄。”
在2016年8月,滴滴與優步中國合併之後,程維曾發出過上述感慨。
回頭看滴滴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除了抓住創業風口、擅長“融資圈地”之外,運氣的加持也不可或缺。
2012年7月,滴滴出行主體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程維,註冊資本1000萬元。
創始人程維在某個訪談節目中透露,滴滴獲取第一批用户的過程非常艱難。2012年的中國,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創業初期滴滴也沒有經費做廣告,而競爭對手處處領先。
2012年冬天,為了找到第一批種子用户,程維帶着創始團隊去北京西站一輛一輛地攔出租車,給司機塞紙條,甚至在車站廁所裏推銷滴滴APP。為了拉到第一批用户,他們去樓道電梯裏貼廣告、去飯店裏發傳單。
似有天助,2012年冬天突然下了一場暴雪,那天滴滴的訂單量爆發,超過1000單,就此度過了生死難關,之後又獲得了金沙江創投A輪300萬美元融資。
從此之後,滴滴就開啓了一邊密集融資、一邊快速擴張規模的歷程。2014年,柳青加盟滴滴之後,憑藉資源和人脈,幫助滴滴完成了多輪大手筆融資。
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在一級市場累計融資23輪,融資金額超過230億美元(約合1500億元人民幣),軟銀、Uber、騰訊、阿里巴巴、蘋果、紅杉資本、騰訊投資等都在股東之列。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户為4.93億,年活躍司機1500萬,平均日交易量為4100萬單,總交易額3410億元。平台收入中,93.4%來自於中國,6.6%來自於國際。
(來源:滴滴招股書)
然而,在規模飛速增長的同時,滴滴最為投資者詬病的是——成立9年來,連續8年虧損。
滴滴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滴滴淨虧損分別為150億元、97億元和106億元。
2021年12月30日,滴滴披露了未經審計的2021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業績。2021年第三季度,滴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達到306億元。
有業內人士質疑,這種“左手融資、右手擴張”的商業模式,拖累了滴滴的業績。
梅新育認為,“融資搶市場”的商業策略,在很多行業或企業都存在,對這一點無需過分苛責。“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避免‘融資搶市場’之後形成壟斷。要保證新進的競爭者能夠比較迅速、容易地進入市場,這樣才有可能打破大企業形成的壟斷。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不用過於擔心。”
“行業龍頭”地位難保?
滴滴出行曾一度佔據國內超過80%的網約車市場份額,然而自從2021年7月4日滴滴APP下架以來,新用户停止增長,老用户也在不斷流失。而滴滴何時才能全面恢復業務,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與此同時,滴滴昔日的競爭對手——美團打車、高德打車、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哈囉出行等紛紛加大拉新和補貼力度,搶奪市場份額。有報道稱,2021年下半年以來,這些平台的訂單量獲得了2-3倍的增長。
滴滴出行財報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國內總單量規模分別為25.7億單和23.56億單,環比下降8.3%。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業務收入為390億元,環比下降12.94%。
看上去,滴滴的“行業龍頭”地位似乎受到了挑戰,滴滴該如何應對?
梅新育認為,滴滴想要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證服務質量和品質。“滴滴得把手裏的資金和資源用在‘刀口’上,一定要維持和鞏固服務質量方面的優勢。滴滴的管理層和員工,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積極配合整改,把主營業務做好,這樣才有可能順利渡過難關。”梅新育説。(文/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