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審計人”獨立難題待解

  普華永道最近惹上了麻煩。

  在恆大集團H股的2020年度審計中,普華永道對其經營存在的重大不確定性未盡披露之責,發表了無保留意見,被香港財務彙報局通報調查。普華永道的行為是否失責?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機構為什麼時常出現給不合格企業開綠燈的情況?結果還未公佈,許多疑問和擔憂懸在人們心頭。

  在資本市場中,投資人特別是中小投資人與被投資方的信息不對稱,讓“看門人”顯得格外重要。會計師事務所有義務客觀披露影響企業持續經營的債務、虧損、訴訟等重大事項,為投資者規避風險、及時止損提供參考。其最終給出的“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或“標準的無保留意見”,雖然字數不多,但分量十足。

  獨立性應成為審計監督中的首要原則。但在現實中,審計機構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卻不時發生。證監會去年就對百餘家機構出具警示、監管談話,更甚者處以行政處罰。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無論是大名鼎鼎的“四大”所還是其他中小機構,似乎都無可避免地面臨獨立性難題。

  難題的背後凸顯出審計機構和上市企業的角色矛盾。企業既是被審計的對象,又是審計機構的客户“金主”,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決定權掌握在企業董事會手中,導致保證審計質量和追求成本效益成了“邏輯悖論”。

  現在的處境是,“四大”所的專業性可信度較高,審計程序較嚴格,同樣項目通常要付出更多時間和人力成本,要價自然也高。內資所的執業門檻相對較低,水平不一,有些機構為了拿下項目在競標時不斷壓低中標價格。加之最長8年輪換等規則限制的存在,各大機構為避免大客户流失被迫惡性競價,還會為留住客户傾向降低過審難度,對存在重大風險的賬户進行不合規調整甚至瞞報、造假,降低了出具報告的門檻。可是,獨立性永遠是“審計人”生存法則的第一條,一旦有所違背,就會誤入歧途。瑞華會計師事務所2019年陷入119億元虛增利潤的財務造假案後,客户從頂峯時的300多家減少到目前只剩下1家客户,這就是深刻的教訓。

  不僅如此,如果“看門人”守不住底線,又如何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持,抑或讓外資放心大膽地投入國內資本市場呢?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進一步規範財務審計秩序 促進註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規範財務審計秩序以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原則措施。

  在具體落實環節,讓獨立審計人秉持獨立,應繼續提高兩個“門檻”。一個是提高執業門檻,嚴審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資質,加大定期審核及不定期抽查力度。可考慮設置“黑名單”制度,依輕重程度對違法違規機構設置時間不等的執業暫緩期。另一個是提高收入門檻,通過科學設置會計師事務所選聘的指標權重,降低價格因素權重,引導形成以質量為導向的選聘機制,讓業務優質的審計機構獲得相配的報酬,整體上遏制住惡性競價行為。(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子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0 字。

轉載請註明: “獨立審計人”獨立難題待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