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證明明一直壓在箱底沒拿出來過,自己的住房卻成為數家疑似“皮包公司”的註冊地——近日,杭州蕭山眾安朝陽銀座的多名業主都遭遇了類似的事情。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房子買來以後直接出租,或委託給了中介。有業主猜測,房產中介是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因為他們能直接獲得房產證複印件。(7月16日 《南方都市報》)
誠然,目前還未有明確證據顯示,有房產中介曾泄露業主個人信息。可業主的猜測也並非空穴來風。畢竟,時下新註冊企業較多,監管部門難以逐一核查。加之,業主向中介公司提供相關複印件後,無法跟蹤後續使用情況。在個人信息販賣高額利潤的誘惑下,中介公司的確可能成為不法分子截留、仿冒、交易業主個人信息的“黑市”。
從近幾年曝光的案例看,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個人信息被冒用的危害。往輕了看,受害業主易成為不法分子規避經營成本的盤剝對象;往重了看,受害業主則可能代人受過,被不法分子用於阻擋其詐騙、傳銷、借債等行為的事後追責。倘若此類漏洞得不到封堵,難保會影響房地產租賃市場秩序,干擾無辜民眾的正常生活。
其實,問題產生的根源,既不在於業主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如何,也不在於個別中介公司管理情況,而在於個人信息傳遞的不透明、不公開、難監管。材料核驗不全面,維權取證難度大,本應該受到全程監管的公司登記管理鏈條,在提交材料初期便有盲區,無怪乎有人肆無忌憚。
形式上的註冊,給冒用地址留下隱患。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在保留必要形式的基礎上,將使用個人信息的每一道關口至於監管之下,規避“一證多用”,提升“防偽能力”。其中,最需要加強管理的就是身份證、房產證等敏感個人信息證件,防範複印件被複印、複印件被掃描、掃描件被P圖等等。
對此,一方面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法規管理,明確個人信息採集的邊界,要求房產中介、物業公司堅持“最小化原則”採集業主信息,禁止二次複製拷貝業主證件;另一方面不妨利用“區塊鏈”,推出“無紙化”的線上認證技術,引房產證“上鍊”。若房產中介需要使用業主房產證信息,可以上鍊查詢,使用情況則被記錄在區塊鏈中,既便於後續跟蹤,也便於監管部門審查核驗。
“被註冊”“被入職”甚至“被結婚”都直接影響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保護個人信息需要全面和細緻的監管手段,但凡有一點“不透明”,都有可能會泄露海量的個人信息,衍生大量的侵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