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胡彥
近日,公募基金2022年一季報公佈完畢。受股票市場劇烈波動的影響,一季度基金整體虧損超1.3萬億元,或成為基金行業歷史上單季虧損的新紀錄。這是否為“抄底”的風向標?投資者還需理性看待。
偏股基金規模瘦身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148家基金公司披露了一季度基金報告,基金市場規模小幅減少,根據天相投顧數據顯示,非貨幣市場規模降至24.79萬億元,環比減少0.99%,去年全年基金總規模超25萬億元。若剔除貨幣市場基金,基金市場總規模合計14.82萬億元,環比減少5%。
其中,股票基金規模約2.26萬億元,環比下降10.78%;混合基金規模5.23萬億元,環比下降12.67%;債券基金規模6.81萬億元,環比增長3.51%。
基金總規模的環比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今年A股市場波動較大,開年4個月出現大面積的虧損,波及了佔比較大的權益類基金業績,影響了基金持有人的信心。
基金一季度期間總規模的下降,在基金清盤數量、基金髮行失敗、基金贖回等各方面均能反映現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期間的基金清盤數量高達41只。基金髮行失敗、發行困難的現象日益凸顯,今年一季度的公募基金共有386只新基金成立,合計募資2738億元,發行規模同比下降74%,基金髮行市場的平均發行份額創近五年來新低。
規模大反而負收益
根據天相投顧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對148家公募基金公司進行季度收益率統計(剔除貨幣基金後按基金規模加權)。有134家基金公司一季度為負收益,僅14家公司產生正收益,這些一季度獲得正收益的基金公司,絕大部分都是管理資金規模較少的中小公募。
具體地,管理規模在1000億元上的基金公司整體表現欠佳,均為負收益。其中興業基金季度內收益率達-0.79%,排名第一。管理規模在1000億元以下的基金公司中,財通基金以0.89%位列榜首。
基金公司規模擴大,一般可以加強盈利優勢。但在今年一季度的弱市環境中,規模太大所帶來的操作難現象,成為許多基金公司在收益排名上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階段可否投資?
市場的悲觀預期在股市和基金市場中得到體現。不過,近期政策持續釋放利好,出現了部分底部特徵。
此外,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紛紛開啓自購模式,有利於吸引市場關注,穩定市場狀態,增強投資人的信心。截至4月26日,已有63家公司對旗下114只基金產品自購,累計金額超過18億元,其中6家公司的自購額均超過1億元。4月份以來,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自購的金額同比增長229%。
“自購潮”出現,能否視為抄底的信號?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此前向媒體表示,機構“自購潮”的出現,往往被視作市場接近底部的信號之一,但不能完全作為抄底的依據。散户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相比,對股價波動的容忍度更低,抗風險能力也較差,過早在磨底階段參與交易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建議投資者從宏觀經濟面及行業基本面出發,進行充分研判,耐心等待明確的右側信號出現後,再考慮是否參與。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