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產的配置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要把握結構性機會,而不是全面鋪灑。
美國有沒有大水漫灌?
美國到底有沒有大水漫灌?為什麼美元氾濫,沒有大幅貶值?
去年,美聯儲大放水的情況下,美國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長只有9%。也就是説,美聯儲在印鈔票,美國商業銀行比較小心,把錢留在了銀行裏面,沒有放貸出去。因此,不要以為美聯儲大放水就是大水難灌。全世界都在放水,美國的放水量確實不算特別多。
當然,從事實上來講,確實過去一年放水量是比較大的。而中國是在過去30年中累積的放水量比較大,存量很大。美國是增量很大。增量太大會引發很多問題,如通脹壓力、資產價格泡沫、美國去年房價漲幅就達到14%,持續放水肯定會有一定的後果。
貨幣不是萬能的。如果通過花錢可以解決問題就太簡單了。發錢發到後來,肯定會有問題。現在如果繼續發錢,就是通脹;如果繼續收緊,就是失業率、債務的提升。所以兩難。我想今後全球經濟的常態,不僅是美國經濟,中國經濟也是一樣。不僅是兩難,可能三難、四難,越來越難。
講到全球經濟未來,我是偏悲觀的。美國貨幣大幅增加,美聯儲持有的國債大幅增加,之後肯定會有問題。美國潛在GDP增速往下走,而美國貨幣超髮指數不斷往上走。不僅是美國,全球也是一樣的。歐洲的問題更大,歐洲五國債務在不斷上升。貨幣超發和財政不斷舉債等,最終會加大全球經濟的衰退,全球泡沫破滅的風險會越來越大。
拜登是一個改革派,他不完全像特朗普。特朗普就是簡單地放水,維持富人的利益。民主黨認為既要放水,也要改革。
改革怎麼改?由於貧富差距大,就對富人、對企業徵税。拜登要建立新的盟友,發展新興產業。這種主張我想都是對的,可能有利於美國經濟結構的改善,但關鍵在於實施的難度有多大。
改革就要觸動利益。只有維持現狀發錢,才能夠確保拿到更多的選票——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總統在上任之初都是力推改革,而在中期之後,基本上都開始放水。如果按照這種模式下去,全球問題會累積越來越多。
存量經濟主導下的分化時代
那中國經濟是怎麼樣?我們傳統動能是房地產和出口。新的配方就是高科技和消費。但它們真正要形成力量,恐怕還需要比較長時間的努力。
房住不炒的背景之下,政策指導要搞製造業投資,製造業今年的機會比較多。一些先進製造業產業的發展比較迅猛,投入也比較大。去年製造業低增長,房地產是高增長;今年應該房地產是低增長,製造業高增長。這是一個機會。
在這一輪週期中,我們還要補庫存。過去三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產能、去庫存,去的產能和庫存都降得比較低了。這一輪的需求比較旺盛,使得補庫存的週期還能延續。
一季度GDP增速18%以上,但是動力還是不夠足。雖然一季度往往是環比較低的年份,但是0.6%的環比還是低了一點,説明今年繼續要用政策手段來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這一輪經濟的動力可能會持續到第三季度,明年會回落。因為本身經濟體量太大了,動能不足。這一輪反彈是個短的週期。
出口不如去年好、基建投資增速也有限,那麼是不是消費會起來?對中國而言,希望消費能起來,但核心問題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因為消費是靠中低收入羣體的,而不是靠高收入羣體。
消費率是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中國的消費率低,我覺得文化是很大的因素。中國人習慣存錢,存了錢,要麼買房,要麼炒股。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通脹會起來,但是很難大幅起來。通脹需要錢,如果收入沒有明顯增長,消費就很難起來,生活資料價格就很難上漲。
房價代表資產價格,房租代表物價。中國在過去10年中房租沒有漲,房價在拼命漲。這可以解釋為,中國可能存在居民收入明顯的分化現象,結構性問題使得中國的物價上漲還是有限的。
所謂對通脹的擔憂,我覺得不用擔憂。大水漫灌這是事實,但這麼多年來美國的通脹也不厲害,因為錢都是跑到資產裏面。我經常説一句話:“水往高處流。”最終水都流到了高收入階層、都流到了資產領域,而非商品領域。在這種情況下,結構性問題很嚴重、分化比較明顯。這種經濟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我估計今年央行不會加息。雖然不加息,但流動性還是要收緊的。
第二個現象是一個正常現象,即產業分化,最明顯的就是東莞。東莞的產業從原先的傳統加工工業到現在搞機器人。東莞有一段時間比較衰弱,因為鳥飛走了,新的鳥沒進來。現在新的鳥進來了,所以房價也是大幅上漲。這個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正常形象,更加看好這些新興產業。
第三個現象是大城市化。2019年,廣東有2/3的城市人口是在減少的。現在看到的人口流入現象,是在往新一線和一線二線流入,三四五線都是流出的,所以買房的話肯定不能夠買淨流出地方的房子。
我看區域經濟就看好兩個地方:一個長三角,一個珠三角。民營經濟越發達的越具有活力,越具有這種增長的動力,這種增長的動力會吸引更多的資源到區域來。
現在正在經歷的不是城鎮化,而是大城市化。2/3的全國的城鎮人口在流出,1/3的大中城市、一線新一線的都在淨流入。
第四個分化就是大企業的盈利在增長,中小企業的盈利在下降。要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降低融資成本。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大企業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
看到了現在中國經濟的這種分化現象,看到了現在結構性問題所在,那麼在解讀政策的時候就會更加容易理解。關於政府工作報告,我最想強調的是:調控力度加大。何謂加大?第一是定向調控,第二叫相機調控,第三是精準調控。政策大方向上,一個是擴內需,一個是強科技。目標是對的,政策導向也是對的,關鍵是難度係數有多大。
把握結構性機會
當前資本市場出現什麼問題?首先,註冊制的推進速度放緩了。
從大類資產配置來講,我覺得還是要降低對房地產的配置,增加對金融資產的配置。市場泡沫還是客觀存在的,我覺得投資邏輯是一個結構性的,不能再期待有個全面牛市了。
我們的市場還是存在很大問題一一估值偏高,這是一個長期的體現。
投機屬性還是比較明顯的,還是要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結構性行情,可能很多股票還會往下,少數股票會上。
樓市也是一樣的,大部分城市的房價今後會下跌,少數地方會漲,就是進入到結構性時代,強者很強,此消彼長,優勝劣汰,這就是存量經濟。
現在面臨着比較困難的地方: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面過剩的時代。當前全球經濟三大過剩:商品過剩、貨幣過剩與資產過剩。
我為什麼認為“我們應該要買自己買不到的東西”。我曾經寫過三篇文章,我發現只有買不到的資產,未來才會值錢。中國總量都過剩了,但存在結構性短缺。
我們一定還是要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待資產配置的邏輯,要審時度勢、看到我們未來過剩的情況,只有結構性的短缺是存在的。比如説貨幣過剩,但是對於老少邊窮地區來説,貨幣是短缺的,富人的貨幣是過剩的。
講到資產,A股市場總體來講,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過去配置週期性行業,現在要配置一些高科技。高科技關鍵還是要看是多少、毛利率是多少。很多所謂的高科技被炒得很高,毛利率只有10%,但它不過就是蘋果產業鏈裏面的一個,這種公司是很脆弱的。
目前這一輪行情調整雖然還在調整當中,但我個人覺得,所謂的熱門板塊、抱團板塊的估值水平還是偏高的。未來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有一半的股票以後不用去看了,它們的交易量會越來越小。
高成長就是個神話,沒有什麼高成長。中國有高成長的公司,連續5年增長20%以上的企業佔比大概就是1%,需要百裏挑一。從配置來講,就是看哪些企業能做大。
美國在2012年的牛市,是非常典型的結構性股市:10%的股票在漲,而80%的股票基本上沒怎麼漲。美國股市有200多年曆史了,中國股市只有30年曆史,美國股市的今天,肯定就是中國股市的未來。
分化時代,美國很多公司都變成芝麻,少數公司變成西瓜。如今,中國股市也在分化,但是我們現在有好多像乒乓球一樣的公司,未來會成芝麻,投資風險還是很大的。
那麼未來到底是哪個公司能夠做大?舉個例子,比如高科技、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的,我們要注重於未來,一定要想象、思考。
大宗商品我覺得是一個短期因素。我對第三季度能不能繼續保持漲表示懷疑,原因在於大宗商品的定價在美國,但需求在中國。中國對這種金屬的需求大致佔到全球消費者的一半,但是中國的基建投資起不來、房地產也起不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我短期看好、長期並不看好。
從線來看,我就看好三條線:一個是粵港澳大灣區這條彎線;第二條是杭州灣灣區彎線上;第三條線是長江經濟帶,貫穿東西的這條長線上面有幾個核心城市,比如長江末尾的南京、蘇州、無錫、上海,再往中部地區是武漢跟長沙,再往西部是成都、重慶。
最後一個話題關於人民幣匯率。我對人民幣的未來還是看好,雖然存在問題,但我們要看相對優勢。中國從經濟總量來講,超越美國是必然的,人民幣國際化是大趨勢。
總體而言,在這個時代,大家在配置資產的時候,金融資產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要把握結構性機會,而不是全面鋪灑。不要再去關注指數了,要關注哪些行業是有前景的行業;在有前景的行業裏哪些企業是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但很遺憾,真正的好企業屈指可數,這就是投資難度大的原因。讓我們的企業更加有競爭力,還是需要通過改革增強企業的活力。
(作者系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本文為作者於4月17日在2021南風窗春季峯會“尋找中國經濟新動能”上所做的主旨演講,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