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在經歷了無數次“被IPO”後,國內第一大音頻平台喜馬拉雅終於不在“佛系”,在五一假期期間開啓了IPO之路,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申請,計劃在紐交所掛牌。然而後面的事情大家應該也已經知道了,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國內互聯網公司的美股上市之路基本是實質性斷絕了。
2021年9月在撤回美股上市申請後,喜馬拉雅又將目光投向了港股。但在日前有消息顯示,喜馬拉雅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請材料已“失效”、無法正常查看或下載。就在外界認為喜馬拉雅此次IPO又一次“折戟”時,3月28日根據港交所公佈的信息顯示,其已向港交所重新遞交了招股書。事實上在港股提交招股書之前,喜馬拉雅在此前的6年時間裏已經3次試圖在國內A股及美股上市失敗。
據喜馬拉雅方面透露,此次IPO募集所得資金淨額將主要用於繼續擴大和提升所提供的內容、並賦能內容創作者,提升下一代技術、AI和大數據能力以進一步提高營運效率,繼續投資營銷和品牌建設以進一步擴大用户羣並推廣品牌,用於潛在戰略合作關係和聯盟、投資與收購,以及用於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在喜馬拉雅日前重新遞交的招股書顯示,其2019年至2021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6. 8億元,40. 5億元和58. 6億元,同期毛利分別為12億元、20.031億元和31.627億元。2021年其訂閲收入為29. 9億元、同比增長49.0%,廣告收入為14. 9億元、同比增長38.8%,直播收入為10億元、同比增長39.6%。2019年到2021年,該公司經調整虧損分別為7.486億元、5.394億元和7.592億元,累計虧損超20億元。截至2021年,喜馬拉雅的全場景平均月活躍用户達2. 6億、同比增長24.4%。
整體來説,無論是此次IPO募集資金的目的,還是招股書中披露的營收、用户規模等指標,與喜馬拉雅去年9月在港交所首次遞交的招股書基本沒有太多差異,僅僅是補上了2021年全年的數據。因此在外界看來,喜馬拉雅的問題也一直都沒有變化,增速放緩、虧損擴大這些也反應了其核心問題是同一賽道中的市場競爭激烈,同時營收結構相對單一。
當然,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只要證明用户需求是存在的、商業模型是合理的,虧損並非太大的問題。恰好作為“耳朵經濟”的代表,深耕在線音頻賽道的喜馬拉雅其實是個很標準的獨角獸企業,其所擁有的月活躍用户超過2億,而這一數據也比蜻蜓FM與荔枝FM兩大主要競爭對手,加起來還要多。
根據i艾媒諮詢發佈的《2021H1中國在線音頻產業運行監測調研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户規模達5.7億人,預計2022年整體用户規模將達到6.9億人,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在線音頻市場。不光是用户增長潛力大,變現潛力同樣如此,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的收入從2016年的人民幣16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3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69.4%,並預計於2025年進一步增長至1038億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將為51.3%。
作為這一賽道的領頭羊,喜馬拉雅獲得了最大的紅利無疑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上,有一個現象可以從側面説明喜馬拉雅的未來是一片光明的,在本世紀初、也就是PC互聯網時代,網絡上著名的兼職“潮流”是打字員,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兼職刷單,而如今則是兼職配音。
事實上,在線音頻賽道還不止是未來可期,喜馬拉雅在這一領域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優勢,那就超高的活躍用户付費率。2021年喜馬拉雅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户達1490萬,比2020年增長48.1%,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户付費率約為12.9%。這就意味着喜馬拉雅的用户對於平台所能夠提供的內容有着非常高的認可度,或者説在喜馬拉雅建立了一套被用户認可的內容生產機制。
在PGC領域,喜馬拉雅先後與眾多出版社以及在線閲讀的霸主閲文集團簽署版權合作協議,就文學作品有聲改編、文學IP衍生發展等達成合作。而在PUGC領域,喜馬拉雅還為廣大的第三方創作者提供了一整套孵化系統,通過創作訓練營、流量和資金扶持、簽約分成等方式,讓主播獲得更多收益,並吸引創作者源源不斷地生產新的音頻內容。
一方面是賬面上的數字並不太好看,另一方面卻是其所處的在線音頻市場未來可期,且用户付費、自身造血能力都很出色,可為什麼喜馬拉雅給外界的感覺是對於IPO很着急呢?其實用一句名言來解釋,就是“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事實上,在喜馬拉雅的招股書中已經很清晰地指出了為何一定要上市的緣由,那就是如果沒有在2021年上市,就將不得不贖回A、B、C三個輪次的優先股股東股票、並支付利息,如果今年還沒有上市,則需要贖回D、E輪次優先股股東的股票。因此喜馬拉雅的上市可能並不是以管理層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當下的市場環境到底怎麼樣、儘早敲鐘或許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