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9月22日),一篇題為《雪松信託迷霧:42只產品風控全線裸奔,220億底層資產盡數虛無,借道假央企轉移百億巨資》(下稱“報道”)的媒體調查報道,將重組原中江信託後的雪松國際信託(下稱“雪松信託”)推上了“風口浪尖”。
雪松信託上一次被輿論大量關注,正是其去年強勢接盤中江信託,並對原有信託“爛尾”項目給出兑付方案,令雪松信託既備受爭議,也對其處理“爛尾”的魄力而刮目相看。
這一次媒體的調查報道,指出的問題可謂尖鋭。而雪松信託更是給出了官方正式回應,從7個維度釋疑,並指出其中存在“失實”之處。
媒體的輿論質疑自然是需要雪松信託積極面對甚至應對的,而投資者關心的是利益能否得到保護。每一次的企業危機、漩渦背後,事實上最後的買單者都是背後的投資人,那是永遠被犧牲的代價。
質疑與回應
這篇題為《雪松信託迷霧》的報道稱,近一年來,雪松信託連續發行42只“長青”系列信託計劃,產品總規模超過200億元,而底層資產宣稱是對知名國企的220餘億元應收賬款。雪松信託這個最重磅的產品系列,只有唯一的合作方——文金世欣商業保理(天津)有限公司。雪松信託長青系列42只產品所募集的資金,全部用於受讓上述保理公司持有的一攬子應收賬款債權。截至2020年7月末,上述保理公司與雪松信託共計簽署了42份應收賬款轉讓協議,每一份協議對應一隻長青系列的信託產品,合同融資總額高達208.1億元。
報道稱,該系列信託計劃借道保理通道所受讓的220餘億元應收賬款,既無三方確權,也無回款封閉,風控全線處於“裸奔”狀態。報道還稱,對該等應收賬款的債務人進行實地調查走訪,結果發現,債務人幾乎清一色否認該等債務的存在。報道稱:“所謂的底層應收賬款,實際是無法向債務人主張權利的‘虛無資產’。”
這樣的報道,直擊雪松信託的咽喉,勢必將對雪松信託相關產品持有人以及整個雪松信託客户帶來信任甚至信用的風險疑慮。雪松信託也在1天之後給出一個非常官方而正式的書面回應。
9月23日凌晨,雪松信託此篇報道的質疑,作出7點回應。
雪松信託的7點回應,指出媒體報道規模的事實差距,否認底層資產虛無,否認存在“自融”,指出公司業務“確權”複雜性不現實下已經做到了有效且高效的風控,否認保理公司的關聯關係。同時,雪松信託特別強調,旗下“長青”系列產品回款正常,無違約跡象,未發生任何逾期和不良。公司還特別表示,將繼續跟進項目進展,積極維護投資者權益。
從媒體的報道和雪松信託的回覆來看,有幾點是明確的:
首先,“長青”系列產品確實規模較大,不過和媒體所稱總計200億級別的規模不同的是,雪松信託稱存續的產品只有76.55億的規模。
其次,在開展應收賬款保理業務上,與媒體的理解不同,雪松信託未將“確權”作為風控的核心手段之一。
最後,市場最關注的,也是投資者關心且與投資者利益相關的是兑付情況,根據雪松信託的披露,截至目前,未出現兑付違約情況。
客觀而言,至於信託產品對應的底層資產,媒體的報道與雪松信託對外的披露出現差異,外界需要獲取更多的信息,才能釐清背後的真相。
誰來守護投資者的利益?
被懸在這是非曲直爭議、質疑與回應之中的,則是那些信託產品背後的投資者。在信託產品當中,誰最重要?毫無疑問是投資者,不管是媒體的質疑,抑或是雪松信託的回應,最後的核心落點,都應落在保護投資者身上。
對於投資者而言,投資安全是首位的。身在其中的投資者自然不希望雪松信託身陷危機。如果不能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信託產品將成為無本之源,更談不上通過優化資金配置。尤其在今年疫情衝擊的特殊環境之下,不管是企業還是投資者,不管是實體經濟還是企業生存,都是不易。
投資者利益保護的最根本體現,就是投資的產品能不能得到兑付,受託機構在開展業務中有沒有盡職盡責。在此次事件中,從投資者角度,其最為關心的是,“長青”系列產品,還能不能得到兑付,風險把控如何。
根據雪松信託的披露,“長青”系列信託產品累計發行規模為119.18億元,現存續規模為76.55億元。系列產品運作一年多來,持續正常回款,未發生任何逾期和不良。存續的76.55億元能否得到兑付,也必然是接下來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從雪松信託的角度,媒體的監督報道,給其提供了審視業務的角度。雖然目前回款運行等正常,在風控上是否可以更加完善?以此讓這個“長青”系列產品有始有終,真正讓雪松信託的產品不負所托。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世界500強企業雪松控股旗下信託公司,雪松信託從誕生至今,已經不是第一次站在“風口浪尖”。
2019年4月,雪松控股正式入主中江信託(後更名為雪松信託),彼時,其面臨的是一個“爛攤子”,中江信託的歷史遺留問題涉及2000多名投資者。
雪松控股正式入主當月,啓動了中江信託歷史遺留問題專項行動,公開承諾對2000多個投資者負責到底。
通過3個月時間,完成信託計劃委託人信息採集與登記,通過收益權轉讓的方式解決兑付的阻礙,併為完成登記確權的投資者墊付了逾期的利息。
據雪松信託披露,截至2020年1月22日,雪松信託按承諾完成了2019年4月22日前逾期項目的化解,除個別投資人聯繫不上外,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已得到兑付。
雪松信託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20年9月22日,雪松信託發行新產品一年多來,未產生任何新增逾期。
不得不承認,“長青”系列產品累計能達到百億的規模,與雪松控股在處理雪松信託歷史遺留問題的能力和結果有關係,而在此之前這也贏得了投資者一定程度的信任。
那麼,卸下歷史包袱後雪松信託如今又被推向“風口浪尖”之後,其應該怎樣藉助解決中江信託歷史遺留問題的經驗,來解決現在面臨的輿論質疑呢?
答案也一定是“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當務之急,雪松信託和投資者最希望也最願意看到的就是,確保存續產品正常運行,提高風控水平,讓投資者得到持續應有的兑付。
在處理這一突發事件時,雪松信託為了贏得投資者信任,其強調,信託產品底層資產的合同、發票、過户單據等全套資料,可隨時接受所有投資者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預約查閲。
隨時接受查閲的“底氣”有了,就看接下來雪松信託能否保證“長青”系列產品的穩健運行和兑付了。
無論這一事件最終走向如何,媒體、企業都應當將投資者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