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高評級地方國企債券接連發生違約,引發信用債市場震盪。有信息披露,有關主體涉嫌以資產重組為名轉移優質資產,成立“殼公司”下沉變更股權等“花式操作”,引發市場對其逃廢債的強烈質疑,嚴重挫傷了投資者信心,破壞了市場生態。
11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表態,以“零容忍”態度依法嚴肅查處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惡意轉移資產、挪用發行資金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和秩序。會議表示,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按照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堅決維護法制權威,落實監管責任和屬地責任,督促各類市場主體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態和信用環境。
各地紛紛行動,落實有關要求。河南省副省長王新偉表示,將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嚴厲處罰各種逃廢債行為,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11月24日,發佈公告稱“已構成實質性違約,涉及本息金額共10.32億元”的永煤控股,就已將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券“20永煤SCP003”50%的兑付本金(5億元)支付至主承銷商監管賬户,整治效果立竿見影。
從數字上看,今年債市整體違約率似乎並未出現顯著提升,但最近違約個案有所增加,需要引起重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週期性、體制性、行為性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
從週期性上看,這兩年是前期發行債券兑付高峯期,目前又正處於經濟加快復甦後迴歸結構性去槓桿週期,一些信用風險進入風險暴露階段。從體制性因素看,信用債發展10餘年來,由於地方國企信用高度綁定地方政府信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導致地方政府對國有企業債務的隱形擔保能力下降,債務“基本面”惡化暴露違約風險。
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行為性因素在起作用。一些國企運營低效,債務龐大,資金流脆弱,甚至可能存在財務造假、結構化發債、違規資金佔用、惡意逃廢債搞資金轉移等問題。對這些因素的客觀理性認識,有助於市場各方有針對性採取防風險措施。
信用是企業的生命,更是資本市場的生命。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康表示,“逃廢債”直接衝擊企業自身信用,破壞區域乃至行業信心,可能導致信用風險向流動性風險轉移,甚至危及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因此,嚴厲打擊“逃廢債”,是維護市場秩序、重塑債市信心的有力之舉。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一些地方政府還出現了任由相關企業違約前轉移資產,藉機逃廢債,欲以市場化出清來遮羞的不良苗頭。其實,債市違約的風險傳導不僅會影響債券市場的穩定,還會造成區域性融資環境惡化,融資成本大幅提升。地方政府要堅決捍衞信用,做好預期管理。
監管層行動還在繼續。11月20日,針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債券違約,證監會發布公告,對華晨集團立案調查,華晨集團有關債券涉及的中介機構進行同步核查。據記者瞭解,證監會將按照“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要求,從完善制度、推動分類監管、加大中介機構違法違規成本等方面着手,進一步強化中介機構監管,持續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加強源頭風險防控,保護債市投資者合法權益。
金融市場是信息市場,更是一個信心市場。誠實信用是企業依法經營的應有之義,也是在資本市場融資發展的立身之本。“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這句話值得所有市場主體牢記。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