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14日電 國際金融論壇(IFF)第 18 屆全球年會12月初在廣州舉行。會議以“全球挑戰下的可持續發展:競爭、變革、合作”為主題,期間由國際金融論壇(IFF)和保爾森基金會共同組織了全球氣候投融資峯會。峯會邀請來自能源、環境、金融等行業的專家及行業領袖共同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的商機。
國際金融論壇(IFF)理事、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Debroah Lehr)主持了峯會討論。在開場致辭中戴青麗表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市場孕育着巨大的商業機會。從全球來看,私營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領域的投資越來越多。在過去一年裏,全球知名投資機構,包括淡馬錫、TPG、高盛與貝萊德等均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設立了新的基金用於相關投資。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未來的10-20年內,圍繞環境相關的產品、服務、投資以及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創新和解決方案將創造約1300萬個就業機會。
IFF 學術委員、亞洲開發銀行(ADB)前資深副行長賓度·羅哈尼(Bindu N. Lohani)表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公共和私營部門協調努力,以擴大技術投資並推動創新。公共部門應提高基礎設施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性和韌性,同時為私營部門開發更多可融資的項目,創建滿足公私投資需求的創新融資結構。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對中國的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提出兩點建議。第一,需要將投資機構與企業綠色低碳投資的外部收益,內化成投資機構與企業的實際收益;第二,中國政府需將現行的能源價格體制進一步市場化。徐林表示,為實現“30·60”雙碳目標,中國需要提高能源效率,逐步取代和淘汰煤炭,並鼓勵技術創新,以進一步減少“難以減排”行業的温室氣體排放。
與會專家認為氣候變化的風險將給企業帶來轉型機會,而這樣的轉型也將帶來很多的商機。國際金融協會可持續金融董事總經理索尼婭·吉布斯(Sonja Gibbs)明確了三個推動私營部門開展氣候風險管理、脱碳和氣候變化業務的驅動因素:客户對氣候友好型產品和服務的“自下而上”需求;“自上而下”的法規要求公司披露其與氣候相關的措施和行動;以及來自公司承諾減少碳足跡的約束力。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形成的碳價格信號引導資金、技術投向應對氣候與減排市場。中國的碳市場剛剛起步,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目前中國的碳市場僅納入了發電行業,未來還需要納入如鋼鐵、有色冶煉等八大行業;未來將逐步納入非控排企業,即非履約企業,與投資機構;加快推動企業提升碳管理能力,建立碳管理體系;加快國內碳市場產品的多元化創新,積極探索衍生品市場;建立碳排放市場和其他市場的聯動等。
儘管今年受到全球大流行病的影響,金融界依然加大對淨零承諾的努力,ESG相關的資本流動已加速並將繼續增長。淡馬錫集團ESG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樸炅娥(Kyung-Ah Park)建議了在企業承諾之外促進全球向淨零轉型所需的措施。她強調,首先應當有更多的政府加入建立碳定價體系,其次是鼓勵金融結構創新,最後需要全球的協調合作並建立夥伴關係。
保爾森基金會由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於2011年創建,是一家無黨派、“知行合一”的獨立智庫,致力於在快速演變的世界格局下培育有助於維護全球秩序的中美關係。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基於這一現實,保爾森基金會的工作主要聚焦中美,在經濟、金融市場、環境保護和政策倡議的交叉領域開展工作,注重助力平衡的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保爾森基金會總部設在芝加哥,並在華盛頓和北京設有辦事處。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總部設在中國北京的非營利、非官方獨立國際組織,2003 年10 月由中國、美國、歐盟、聯合國等20 多個國家、地區及相關國際組織的領袖共同發起成立, 是全球金融領域高級別常設對話、交流和研究機構,被譽為全球金融領域的“F20(Finance 20)”。國際金融論壇(IFF)創立至今,已舉辦了17 屆全球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