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檢測造富效應減弱,第三方醫檢卻成“香餑餑”?字節跳動都在跨界入局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實習生 文若楠

新冠檢測造富效應減弱,第三方醫檢卻成“香餑餑”?字節跳動都在跨界入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第三方醫學檢驗(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行業迎來高光時刻,也吸引了互聯網巨頭們的入局。

2020年12月29日,上海微荷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下稱“微荷醫學”)成立,註冊資本1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檢驗檢測服務、醫療服務、醫學研究和試驗發展等。天眼查股權穿透顯示,微荷醫學由小荷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00%控股,後者為字節跳動的全資子公司。

第三方醫學檢驗是指在衞生行政部門許可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於醫療機構之外、從事醫學檢驗或病理診斷服務,能獨立承擔相應醫療責任的醫療機構。目前,無論是滲透率還是可檢測項目數量上,國內的第三方醫學檢驗與發達國家都存在較大差距。相關數據顯示,國內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滲透率僅為5%-6%,而這一數字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已分別達到38%、50%和67%。

自疫情爆發以來,旺盛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需求,帶動了ICL相關企業的業績,但伴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趨穩,如何應對紅利消退後的發展,是企業繞不開的命題。

“從目前的政策,還有民眾健康需求來看,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向上的,前景很好。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了檢驗行業的曝光度,它是一個紅利期,有些企業趕上了,自然就吃到了一波紅利。””一不願具名的ICL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時代財經,“但僅靠新冠檢測業務無法實現長足發展,第三方醫檢仍然要回到常規業務,尤其是一些創新方向,比如分子診斷。尤其是沒有趕上新冠紅利期的企業,更要在非新冠業務方向上做拓展,否則很容易被行業所淘汰。”

疫情年成業績分水嶺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主要有核酸檢測、抗體檢測和抗原檢測等。核酸檢測具備早期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高等特點,被稱為新冠病毒檢測的“金標準”,在“抗疫”中得到最廣泛應用。

基於龐大的檢測需求,作為能獨立承擔相應醫療責任的醫療機構,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在疫情時期國內檢測承壓的現實狀況下,獲得了政策紅利和市場需求的雙雙驅動,成為新冠病毒檢測的主力軍。

據產業信息網數據,疫情期間,在武漢地區的新冠病毒檢測中,ICL檢測量約為80%,公立醫院檢測量約為20%。

財報數據顯示,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相關公司的業績都取得了爆發式增長,其中迪安診斷(300244.SZ)的營收直接衝破百億,達到歷年最高值;金域醫學(603882.SH)的淨利潤增長率最高,達到275.24%;凱普生物(300639.SZ)的淨利增長率也超過一倍,且營收增長率高達85.7%。

新冠檢測造富效應減弱,第三方醫檢卻成“香餑餑”?字節跳動都在跨界入局

圖源:時代財經根據各公司年報整理

以ICL龍頭金域醫學為例,財報數據顯示,2017-2021年,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均呈現上漲趨勢,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當年成為金域醫學營收的分水嶺。

在2019年之前,金域醫學的營收增長相對平緩,增速基本維持在15-20%之間。到了2019年,金域醫學的淨利潤相比往年增長近兩倍,2020年則更上一層樓,營收直接從52.69億元躍升至82.44億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86.17億元,超過2020年全年營收。

從其營收的產品成分來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佔比較大,且毛利率增長也在2019年出現分水嶺,實現從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到了2020年,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的營業收入直接從不到50億元增長至近80億元。

新冠檢測造富效應減弱,第三方醫檢卻成“香餑餑”?字節跳動都在跨界入局

圖源:時代財經根據各公司年報整理

ICL走熱,資本也在聞風而動。僅從2021年來看,國內ICL行業已經發生多起投融資、上市等事件。2021年4月,北京智德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宣佈完成2000萬元Pre-A輪融資;緊接着6月份,中國ICL三巨頭之一艾迪康走上上市之旅,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説明書;蘭衞醫學(301060.SZ)也在9月於深交所上市,發行價為4.17元/股,此後股價一路飛漲;2022年1月6日,蘭衞醫學報收32.79元/股,較發行價漲幅高達686.33%,總市值超過130億元。

新冠檢測造富效應減弱

從國內來看,大範圍的全員檢測需求已經大幅下降,目前核酸檢測需求集中在局部疫情反彈地區以及出入境流動較大的地區。

並且,新冠檢測單價持續下降。疫情以來,國內包括北京、廣東、陝西、浙江等省份都開展了新冠試劑集採。2021年11月,國家醫保局啓動第三輪全國聯調,指導各地進一步降低公立醫院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價格和費用,單次核酸檢測費用降低到40元以下。日前,陝西省醫療保障局決定聯動廣東聯盟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集中帶量採購中選品種價格,價格聯動後,檢測試劑盒價格最高降幅75.08%,平均降幅34.24%;一次性病毒採樣管(器)(單檢)價格最高降幅77.81%,平均降幅25.16%。

集採政策下,國內相關產品價格進一步承壓,相關企業的利潤空間面臨被壓縮。

“目前的試劑集採政策對公司的主營業務不會造成不良影響。公司是以‘產品+服務’為核心的醫學診斷整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集採會促使IVD(體外診斷產品)成本進一步下降,有助於規模化效益下的診斷服務板塊擴大成本領先競爭優勢;其次,集採會促使粗放式的代理模式逐漸被淘汰,以迪安為代表的龍頭渠道商集中度效應會顯著提升。”迪安診斷董秘在互動平台上回復時代財經的提問時稱。

“大範圍集採後,無論是醫院,還是第三方醫檢機構,新冠檢測的成本都被拉到同一個水平,剩下的就是效率和規模的競爭。如果一家醫院發現自身的檢測量有限,長期發展並不會帶來相應的利潤,那麼它就會考慮把檢測項目外包出去,這對於第三方醫檢機構來説,是有益處的。”上述ICL行業資深人士對時代財經稱,“除此之外,弊端也是存在的。因為集採使得整個核酸檢測的價格變得透明,這意味着留給第三方醫檢調動的空間十分有限,最終還是要以量獲利。”

尋找新利潤增長點

據艾迪康的招股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中國ICL市場規模已從2016年的117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9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4.0%。該機構預計,整體市場規模將於2025年達到46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8.4%。

疫情帶來的業績高增長不具有可持續性已經成為業內的基本共識。“僅靠新冠檢測業務無法實現長足發展,第三方醫檢仍然要回到常規業務,比如腫瘤、生殖健康、感染性疾病等診斷產品,但是一旦回到常規業務,行業發展不穩的問題便日漸暴露。實際上,第三方醫檢在國內的發展並不久,要打通業務渠道、成為醫院的外包合作方等並非易事。”業內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多家ICL企業開始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精準醫學診斷、互聯網醫療等方向發力和探索。

其中,金域醫學組建基因組臨牀服務和數據中心,試圖聚焦遺傳性罕見病、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等疾病領域,同時在營銷和冷鏈物流上着力;迪安診斷則在液相質譜、核酸質譜、分子診斷及細胞病理等領域均有產品佈局。

“第三方醫檢本質來説還是服務行業,商業邏輯還是要符合服務行業的規律。如果一家機構提供的服務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其他機構也能夠提供,那麼機構本身並不具備核心競爭力,而且利潤水平也十分有限。但是如果企業能夠提供一些比較優質的產品,做到產品上的差異化,能提供給患者更精準的診斷水平和更好的服務,那麼整個企業的發展水平都會被提高。在歷經新冠洗牌後,如何去做創新、滿足患者和健康人羣的需求,對第三方醫檢來説很重要。”前述ICL行業資深人士向時代財經坦言道。

除了醫院外包業務,面向患者開設C端業務也在龍頭企業的佈局當中。儘管目前字節跳動並未對成立第三方醫檢公司做出回應,但是互聯網公司進駐醫學檢驗在國內並非首次。

2021年10月15日,迪安診斷與百度健康在北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表示將整合各自優勢資源,提供健康管理、疾病診斷與管理、檢驗科普教育、預約檢驗等服務。

迪安診斷2021年中報顯示,目前to c 事業部已經開設居家自採、採血點採血套餐及線上檢驗科開單三類產品,在國內開設採血點超500家,據時代財經觀察,在電商平台的官方旗艦店裏,充值滿減、直播帶貨等多種玩法都被採用。

“目前的檢驗企業不會侷限於僅成為醫院外包的發展模式,如何在更大的範圍中獲客對企業的發展尤為關鍵,互聯網企業帶有很多的流量入口和渠道,這對於第三方醫檢來説是一種輔助。其次,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説,精準醫學是當下業內發展的趨勢,但是要做到精準便意味着要有大數據,對於傳統的檢測企業來説,在數據的處理和人工智能的一些技術上多少存在欠缺,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也能對企業在精準醫學的大數據獲取和處理上產生一定的加成。”前述ICL行業資深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

不過,從平台旗艦店披露的數據來看,新冠核酸檢測產品及服務的購買次數最多,其次HPV檢測也擁有一定的購買量,其他產品僅有零星購買。

“這實際上涉及到消費需求是否剛需的問題,在新冠疫情時期,核酸檢測是剛需,但是在其他的一些新興診斷產品上,剛性不足,產品面向的多是對健康問題較為關注的羣體,而且對於這個羣體來説,也存在‘可做可不做’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的話是選擇不做,除非有人為他買單;其次,認知不足也是導致產品難以推廣的問題。以HPV產品為例,在國內HPV相關產品已經被討論了一段時間,公眾對疾病風險的認知已經被建立起來,那麼自然而然也會去購買相關的診斷產品。”前述ICL行業資深人士向時代財經稱,“換句話説,產品對購買羣體有沒有獲益點很重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9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冠檢測造富效應減弱,第三方醫檢卻成“香餑餑”?字節跳動都在跨界入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