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市場激戰2022,浪潮雲走到了哪一步?
原創 節點財經 節點財經 2022-10-18 16:52發表於廣西
節點財經專注上市公司價值發掘,記錄數字經濟關鍵節點1215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文 / 正負極
出品 / 節點財經
2022年的雲計算行業,高景氣、反內卷、尋出海,是三個被標註了重音的詞語。
一方面,雲市場的增長仍然非常強勁。據艾媒諮詢發佈的報告,2021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已超2300億元,預計2023年將突破3000億元。
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塊新兵老將前赴後繼,搶食逐鹿的地盤。除了BHAT,還雲集了京東、360、用友、金山雲、白山雲、火山引擎、浪潮等多股力量,內卷由此成為一個鮮明特徵,並導致雲出海蔚然成風。
比起前述幾家,脱胎於浪潮集團的浪潮雲,因為母體的B端、G端基因,是一個相對隱秘而低調的存在。但在近期,浪潮雲卻連放兩個大招,引發市場關注。
雲計算燒錢,浪潮雲趕赴IPO
“從雲網邊端佈局角度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補充,所以我們計劃2023年通過上市補充資金、技術短板和能力,以及佈局的空白。”
近日,浪潮雲總經理顏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浪潮雲的短期目標是推動上市,中長期則是搶佔行業雲市場。
作為主流雲廠商中率先趕赴資本市場的一家,浪潮雲的舉動雖不意外,但仍可視為一個極強的信號。
事實上,早從2018年起,浪潮集團和浪潮雲高層便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推動浪潮雲獨立上市;2020年初,浪潮雲完成了C輪融資,估值突破 100 億元,上市計劃正式打響,並於同年11月披露IPO輔導總結報告。
然而,就在業內猜測其或很快向科創板發起衝刺時,浪潮雲卻撤回了輔導備案。
不過,擱淺的日子沒有太久,2022年4月,中信證券一紙公告(浪潮雲首次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備案報告),宣告浪潮雲上市計劃重啓。
圖源:浪潮雲官網
之所以積極謀求IPO,浪潮雲的考量是確定和現實的。
雲計算,聽上去輕盈、單薄,實則是一個重資產、重資金行業,前期投入非常大,短時間內很難自我“造血”循環。
即便如行業“頭牌”AWS(亞馬遜雲科技),花了十年時間才開始賺錢;阿里雲連虧12年,2022財年(對應自然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首度盈利;中信證券測算,騰訊雲2020年至2022年毛利率均為負,分別是-14%、-7%和-7%。
2019年5月,時任董事長的袁誼生曾稱,和已經向科創板提交招股書的優刻得相比,浪潮雲規模並不小,且已經實現盈利。公開資料顯示,優刻得2019年營收15.15億元,淨利潤0.21億元,2020年和2021年連續虧損合計近10億元。
樂觀假設,浪潮雲至今保持盈利,可就體量而言,相較第一梯隊的BHAT,應該還有較大差距。
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雲繼續穩坐中國雲基礎設施市場頭把交椅,市佔率高達34%,華為雲、騰訊雲、百度智能雲分別為19%、17%、9%,浪潮雲只能歸於其他,和眾多蝦兵蟹將分享“蛋糕”剩下的21%。
再者,尚處在成長期的雲市場,內卷化加速,大家都在燒錢肉搏。該背景下,擁有豐厚資金安全墊的企業通常能走的更遠,上市勢在必行。
與之並行的大招還有多維度實力強化。2022年9月,很少動用資本併購、收購的浪潮雲,極罕見地把杭州思福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收入麾下。據悉,思福迪專注於新一代網絡安全集中化和應用化方向的技術研究和應用積累,涉足政企、金融、醫療領域的運維安全管理產品服務與信息安全審計等業務。
從積極角度看待,思福迪具有在細分賽道的專業技術,雙方深度合作,優勢互補,不僅能提升浪潮雲的研發能力和安全產品的競爭力,且有助於公司突破原有投資瓶頸,在政企業務外開闢新航道。
發力分佈式雲,是浪潮雲的“降維打擊”之道嗎?
第一次讀劉慈欣《三體》的人,如果完整看完三部曲,震撼的往往不是三體人的強大,也不是地球逼近末日的既視感,而是“降維打擊”的可怕:人類費盡力氣掙扎,結果卻被一張「小紙片」將整個太陽系二維化了。
引申到商業領域也一樣,企業需要給自己升維或者讓對手降維,比如創新商業模式、智能化淘汰落後生產力、換道開拓新空間等。
回溯雲計算的發展歷史,從私有云、公有云,到混合雲,以及邊緣雲、專屬雲等,技術進化一直是決定行業進程和企業命運的“勝負手”。2019年,分佈式雲被首次提出;2020年,全球權威技術研究與諮詢機構Gartner將分佈式雲列為雲計算十大技術趨勢之一。
簡單理解,分佈式雲可以是公有云+混合雲+邊緣計算的新形態,具備低延遲、合規性、低成本等特點。通俗地説,就是要讓計算無處不在,任意位置任意場景雲 。
隨着相關概念的甚囂塵上,進一步坐實了分佈式雲代表雲計算未來的趨勢。
Gartner預測,2022年,50%的企業數據將在傳統數據中心或單個集中式雲之外產生和處理,2020年這一比例僅為10%。而到2025年,該數字將攀升至75-90%。
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Future Market Insights預測,2021年到2031年,全球市場對分佈式雲的需求將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長。
浪潮雲在2019年便先行走入分佈式雲高地,屬於在時間和技術上給自己升維的一類,並在2021年推出“分佈式雲+”行動計劃——1+2+N+生態,即打造1朵分佈式雲,聚焦數字政府和工業互聯網兩大大重點領域,結合浪潮雲多年的行業實踐經驗,聯合生態夥伴,針對N個業務場景做雲數智一體化的標準化輸出。
圖源:浪潮雲官微
與此同時,基於廣闊的市場前景,從全球到本土,諸如AWS、Azure、Google、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等雲計算巨頭,均對分佈式雲重磅下注。
作為較早“吃螃蟹”的人,浪潮雲誓言要做中國分佈式雲領導者,從而提前把握雲計算市場後續10年的紅利期,但從現狀來看,這並非沒有威脅和挑戰。
公有云+混合雲+邊緣計算,不是單純的技術加減法。如何有效融合多雲模式,協同運行,仍需要雲服務廠商不斷深化與突破。
其次,多雲模式下不可避免會遭遇到異構機器和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節點規模化的普遍故障,由此帶來的運維難度以及安全風險也將同步提高。比如,如果企業要處理支付數據,就要確保內部系統和雲提供商遵從支付行業數據安全標準,在引入混合雲後,還要確保兩個雲之間的數據轉移是受到保護的。
政務雲市場的“C”位,浪潮雲守得住嗎?
對雲計算廠商而言,政務市場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浪潮雲繼承了浪潮集團服務B端、G端的經驗與關係網,以及較早發力分佈式雲沉澱的多維適應能力,不僅把政府業務經營的風生水起,且多年來位列頭榜。
比如,得益於對分佈式雲技術的探索和積累,浪潮雲目前正在支撐全國235個健康碼、核酸檢測等相關的抗疫系統。
根據賽迪顧問發佈的《2021-2022 年中國政務雲市場研究年度報告》,浪潮雲在市場地位和發展能力方面取得雙料第一,連續8年摘得中國政務雲市場第一位的桂冠;根據IDC發佈《中國數字政府數據治理市場廠商份額,2021》報告,浪潮雲以9.1%的市佔率蟬聯市場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整體市場份額,政務雲領域的執牛耳者仍然是華為雲。
IDC《中國智慧城市數據跟蹤報告(2022年7月)》中,2021年華為雲在中國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份額佔比25.8%,連續5年保持第一,浪潮云為20.4%,屈居第二。
行業內資深人士告訴節點財經,浪潮雲在山東還不錯,畢竟是省內企業,出了山東就很一般了,拿單實力沒發和華為比。
且不論排名的差異,單就政務市場,肥沃濕潤的“黑土地”不可能只由少數幾人耕耘,囿於內卷程度加深,玩家大量入場,浪潮雲的“C”位,越來越難守。
據節點財經觀察,目前角逐政務雲的廠商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基礎電信企業;二是浪潮雲、曙光雲、華為雲等傳統IT廠商;三是以騰訊雲、阿里雲、京東科技、金山云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四是太極軟件、神州數碼等系統集成商。
尤其是幾個自帶流量的互聯網大廠,均高強度厲兵秣馬。
阿里雲去年以來將更多服務團隊下沉到行業和區域,設立16個地區戰區,並在今年3月挖來前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統領大銷售部門;騰訊雲也於去年進行了最新組織架構調整和戰略升級,目標是“紮根行業、深耕區域、提升效率”;百度智能雲則以AI為觸點,加速在金融、工業、農業、零售、服務等傳統行業拓展;京東雲定位“城市新經濟合夥人”角色,依託京東整體生態資源(電商、金融、物流),通過助力當地數字化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在政務雲尋求突破……
中國雲計算市場,素有得政務雲者得“天下”的一説,料想浪潮雲將遭遇到“前狼後虎”的激烈圍堵。
或許意識到危機所在,浪潮雲在去年年底提出密佈戰略——新一代的行業雲,將以新要素(數字)、新模式(生態共建、面向用户的合營)和新產品(算力供給、全站服務)為三個核心要素,從企業角度挖掘市場機會,化解主流市場面臨的壓力。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