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創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DT財經(ID:DTcaijing),作 者 | 董道力、編 輯 | 鄭曉慧、唐也欽、設計 | 戚桐琿。
現如今,寫遺囑的人已經不止老年人了。
根據《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從2017年起,立遺囑的人羣中出現了不少年輕人。80後立遺囑人數增長了近13倍,90後增長了近10倍。
剛買車不久的95後小羅(化名)也想去立一份遺囑:“一是家裏的房子在我名下,現在又買了車,二是我有重疾險身故賠付的50萬,這部分錢我希望找個靠譜的人安排好,每年撥付到家裏人的賬户,不然一下子給他們肯定會拿去炒股票。”
年輕人都在遺囑裏寫了什麼?他們最看重的“財產”是什麼?為什麼年紀輕輕,就開始規劃“身後事”了?
在經典電視劇裏,豪門子女爭奪家產的戲碼頻頻上演。要是老爺子病危或去世,大家最關心的往往都是“有沒有遺囑”“遺囑裏有沒有寫財產怎麼分配”。
可以説,處分財產是遺囑最主要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從遺囑涉及的財產比例中,不同年齡段擁有且關注的財產有些不同。
80後最關心的是房產,90、00後最關心的是存款。
如果説什麼最值錢,房產一定名列前茅。數據顯示,80後的遺囑涉及的財產類型主要是房產,佔比達到97.67%。90後涉及房產的遺囑則佔比71.64%,低於存款的佔比,排名第2。四捨五入就要30歲的的小李(化名)目前也只有存款,沒有房子:“之前想和閨蜜一起買一套,但爸媽不同意,一個人又買不起,而且萬一要是辭職了斷供了,壓力也挺大的。”
從遺囑涉及的財產種類上來看,80後財產類型更多元化,90、00後遺囑內涉及虛擬財產的比例更高。
除了房產和存款外,80後遺囑涉及財產類型還有4種,包括證券基金、公司股權、虛擬財產和保險單等。90後遺囑雖然也涉及相同類型的財產,但證券基金、公司股權、保險單的佔比都較低,公司股權的佔比更是僅僅只有1.27%。
90、00後遺囑涉及的虛擬財產佔比,相較其他年齡段更高,分別達到了21.75%和17.3%。虛擬財產主要以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的賬號為主,比如排名前3的微信、QQ、支付寶。位列第4的網絡遊戲賬號也是虛擬財產種佔比較高的一類。
這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虛擬賬號和現實財產綁定,比如微信錢包、支付寶裏的餘額、理財、遊戲賬號的皮膚、票券等,都是可以對應真金白銀的財產。另一方面,微信、QQ、微博是年輕人維繫親密關係的平台,上面也記載着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我從09年開始寫微博,平時有啥靈感感悟都會往上寫,和朋友們都是互關的,是我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旺旺雪餅(化名)説。
也許是因為年輕人的需求越來越多,不同平台也陸續推出“數字遺產”計劃。蘋果、谷歌、騰訊、微博、B站、快手等,都制定了“紀念賬號”或“遺產繼承人”等規則,以方便保留或刪除網絡痕跡。
不過,也有一部分年輕人希望可以一鍵清空自己的數字遺產。林子(化名)覺得:“靈魂要和肉體同步,不希望在互聯網再‘死’一次。”小龍(化名)也持相同觀點:“如果要走,我希望完全消失,就像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一樣,像一陣風吹過就好了。”
儘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語境中,不少人對立遺囑很忌諱,認為是不吉利的事情。然而還是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提前立遺囑,甚至一年更新一次。
擔心自己突然去世,財產下落不明是首要原因。根據白皮書的統計,立遺囑的90後中,有超過一半人的都是為了避免財產下落不明。
如今的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大,加班已經是“家常便飯”,加上作息不規律,導致猝死也漸漸年輕化。根據《2021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近6成90、00後都擔心自己猝死。在中華遺囑庫的案例中,21歲的王先生就通過立遺囑的方式,確保自己如果某天突然去世,自己銀行卡里的錢可以被被家人及時取出來。
年輕人立遺囑的第2大原因是照顧家人。對於大部分人來説,死後最大的牽掛不一定是錢,而是家人。
2019年新浪新聞曾報道過一則新聞,一位90後ICU護士擔心自己發生意外,所以立下遺囑,把自己名下的房子留給閨蜜,條件是閨蜜照顧其父母。林子對此也深有感觸:“我爸媽已經離婚了,如果我哪天去世了,我也希望把存款都留給媽媽,用實際的物質去保護她。”
除此以外,隨着年齡增長,預防“自身婚姻風險”的重要性也有所提高,成為80後立遺囑的第3大原因。
2021年中青年定立遺囑人羣中,接近7成的人是已婚人士。但在夫妻同立遺囑的比例中,超過4成人都是單方訂立遺囑。微博熱搜#離婚不成先定遺囑#中,法律專家 @上海灘律師 認為,大家在離婚冷靜期30天內訂立遺囑,主要是為了規避財產風險,避免意外發生,否則如果發生意外,大家難以分清個人財產和夫妻共同財產。
人類的遺產或許並不相通,但遺產分配的對象都一樣。簡單來説,就是有孩子的留給孩子,沒孩子的留給父母。
30歲以下人羣立的遺囑,父母作為財產繼承人的比例達到了77.26%。40歲以上人羣立的遺囑,孩子作為財產繼承人的比例達到60%以上。30-39歲人羣中,選擇父母或者子女繼承財產的佔比接近,都是30%以上。
對年輕人來説,如果意外來臨,年邁的父母更需要經濟上的撫慰和支持,所以更多選擇把遺產留給父母;而年紀越大,組建了家庭的中年人則更擔憂子女未來的生活保障,所以更多選擇留給孩子。
不過,這不能完全説明大家並不愛自己的配偶或對象。雖然選擇把遺產留給配偶比例不高,但微信遺囑的第一大內容就是向愛人、配偶表白。尤其是20-30歲期間的年輕人,大部分留言內容都是給自己的愛人,非常珍惜自己的愛情。
微信遺囑其實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華遺囑庫在2020年上線的小程序留言功能,正式名稱叫“幸福留言”。大家可以通過線上留言的方式,給家人留下想説的話,適用於處理非財產性的事務。截至2021年年底,已經有8萬多份微信遺囑。
除了向愛人、配偶表白,微信遺囑第二大內容是對愛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禱,佔比約34.13%。與財產繼承人相反,微信遺囑留言對象中,給愛人留言的佔比最高,達到38.13%,超過子女和父母。
值得一提的是,有4.08%的人會給“未來的自己”留言,鼓勵並希望自己未來會更好。還有0.62%的人會選擇向暗戀對象、前任等留言表白。
寫在最後
2020年以來,更多年輕人更切膚地感受到世事的無常。疫情、戰爭、猝死等等,都讓年輕人對死亡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白皮書提到,從大部分“微信遺囑”的內容來看,受疫情的長期影響,許多人更重視友情、親情和愛情,也擁有了新的生死觀。
在我們的採訪中,年輕人不避諱談論自己的“身後事”,而且除了財產和數字遺產,肉身的處理也被納入年輕人的考量中,尤其是“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小時候看過“一鯨落萬物生”紀錄片的林子,就希望自己的肉身能被“再利用”:“想捐獻自己的遺體作為醫學教學道具,做‘大體老師’,説不定部分身體還能成為標本。”
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曾説:“人不應當害怕死亡,他所應當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過。”
年輕人開始立遺囑,並不是因為他們恐懼死亡,而是開始認真思考死亡究竟意味着什麼。立遺囑看似在安排死後的事情,但反過來看,也是“活在當下”的一種表現。因為這會推動我們每個人去認真思考一個命題:在有限的生命裏,我能給他人帶來什麼?又能給世界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