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家:不設GDP增長目標並不代表宏觀政策不作為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過去一年的經濟發展作了概括總結,在此基礎上對2020年的經濟發展目標和主要工作任務作了總體部署。我們主要針對政府設定的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部分目標數據和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做點評,主要有八大看點。

  一、不設GDP目標,

  體現了務實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當前,一季度經濟負增長既成事實,海外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持續造成衝擊,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非常大。此時硬性設定一個年度增長目標,尤其是追求一個較高的增長目標,很可能會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既定任務造成干擾。而如果設定一個很低的增長目標,那這個目標的實際指導意義又會比較小。

  當然,不設經濟增長目標並不代表宏觀政策不作為。因為在當前形勢下做好就業扶貧等各項工作,還是需要逆週期調節的宏觀政策作支撐,特別是要通過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和更加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為就業優先政策和擴大內需戰略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就業扶貧及控制金融風險

  作為工作重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一方面,打贏脱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餘脱貧任務是今年工作的硬性目標。另一方面,疫情對今年的就業形勢影響很大,最新公佈的就業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54萬人,比上年同期少增105萬人,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比3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而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就將達到874萬人。因此,保就業既是當務之急,也是做好全年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之前“六穩”和“六保”都將穩就業、保居民就業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就業指標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更加契合。

  把控制金融風險與就業扶貧一道作為今年的工作重點,既是打好三大攻堅戰之急,也是疫情形勢下進一步做好風險防範之需,既是為當前形勢下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提供支撐,也是為疫情後更長時間內穩健發展夯實基礎。下一步,保障就業和民生的關鍵點,將主要聚焦在穩住上億市場主體上,特別是要通過加大減税降費力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金融支持等方式,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渡過難關,並以此為穩就業提供保障支撐。

  三、加快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支持重大區域發展的具體政策將進一步完善

  在外部環境異常複雜嚴峻的形勢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僅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從政府工作報告看,擴大內需將主要聚焦推動消費回升和擴大有效投資。在推動消費回升方面,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遊、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近兩個月來,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已經圍繞這些領域出台了具體政策。預計生活服務業將加快恢復,線上消費繼續蓬勃發展,農村消費潛力將被進一步激發。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即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交通和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對於穩增長和保民生都將有積極作用。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作了全面部署,不僅明確要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已經出台規劃綱要的重大區域發展,而且提出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重大區域高質量發展,是在當前形勢下穩增長的關鍵一招。今年以來,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具體政策相繼推出,預計未來在國家規劃綱要指導下,其他配套支持政策和地方層面的具體行動計劃將加快出台並深入落實。

  四、用改革開放辦法走出新路子,

  發展新動能有望加快培育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同時強調,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髮展動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將主要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升國資國企改革成效等進行。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這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中之重。此前《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已經作了詳細部署,而從政府工作報告和此前的國務院金融委會議看,今年的工作重點將聚焦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改革創業板並試點註冊制、培育技術和數據市場等。

  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不動搖,既要通過擴大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也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除了推動出口多元化、積極利用外資、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舉措外,今年特別需要關注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年初以來,在政策支持下,已經有一批金融對外開放“首單”項目落地,未來預計包括支持設立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等都將加快推進。

  五、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

  財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首次達到3.6%。2020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比去年預算上升0.8個百分點。財政赤字額度提升至3.7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了1萬億元。從國外經驗來看,當出現緊急公共事件時,往往對應着財政赤字率顯著提升,對沖經濟增長壓力和就業壓力。從過去幾年赤字率的情況看,2016年、2017年都是3%,2018年、2019年分別是2.6%、2.8%。今年受疫情的衝擊,財政赤字率顯著上升符合預期,3.6%的財政赤字率是歷史高點,為財政政策穩增長提供更大的空間。專項債規模大幅提升,着力於擴大有效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大幅增加1.6萬億元。並且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擴大對有效投資的撬動作用。

  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特殊時期採取特殊舉措。為了應對疫情衝擊,今年計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特別國債是具有特定用途的國債,它不是對預算赤字的融資,不會增加財政赤字。改革開放以來,這是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在疫情衝擊下,今年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重點支持受疫情衝擊較嚴重的領域。特別國債將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衞生防疫。

  減税不是重點,重在綜合減負。今年計劃新增減税降費約5000億元,額度顯著低於去年。在財政收支壓力加大和前期大幅減税降費的基礎上,減税已經不是今年財政政策的重點,但並不意味着不為企業減負。除了減税以外,今年將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降低工商業電價、寬帶資費、房產租金,計劃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

  六、穩健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偏松調節仍將持續

  繼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之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稱“穩健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靈活適度主要仍是針對當前複雜的境內外經濟金融環境,很多經濟變量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靈活適度也是當前適宜的政策選擇。靈活適度也表明當前貨幣政策選擇將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更加重視經濟增長、就業等目標,為應對疫情衝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營造更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政策工具選擇方面,未來全面(定向)降準、降息、結構性工具以及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都會視融資需求即時推出。我們預計年內降準和降息次數分別各有1-2次。

  七、M2和社融增速高於去年,

  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政策工具

  觀察近五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宏觀流動性供給的表述,由2016、2017年具體的M2增速目標,逐漸過渡到2018年“保持廣義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2019年“M2和社融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再到今年“M2和社融增速高於去年”的提法。這與當前不設經濟增長目標相適應,但又內含充分確保經濟增長流動性需要的深刻內涵。同時,不設具體的流動性增速目標,也是國內貨幣政策逐漸由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持續轉型的“信號”延續。具體到2020年,也意味着貨幣政策為應對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未來會確保實體經濟融資需要的流動性供給絕非“大水漫灌”,而是要進一步引導金融資源“脱虛向實”。《報告》強調“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事實上也表明了政府的態度,增強實體企業融資可得性的同時,減少中間環節的融資成本,進一步給實體企業融資帶來便利和減負。

  八、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

  提升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力度

  企業穩,則經濟穩。疫情發生後,我國中小微企業面臨較大困難,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加強對中小微企業服務,更具重要性和緊迫性。2019年我國首度設定小微貸款目標,今年在去年30%基礎上將目標提升至40%,並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等,突出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共生共榮的目標。具體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相關政策,我們認為將會從完善“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框架、健全銀行增加小微企業貸款投放長效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內部考核激勵並提升盡職免責認定比例、對保就業崗位基本未定企業延長延期還本付息等方面協調推進。

  (作者: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高級研究員劉學智、陳冀、何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