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
目前出現的債市震盪和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虧損,只是暫時的現象。
最近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頻頻出現淨值浮虧的消息,包括招商銀行(招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銀行機構的20餘隻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新份額,均出現淨值低於1的情況,換一句大白話來説,就是跌破本金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這種狀況,已經在投資市場引起不小的波瀾。
説起理財產品,很多投資者的記憶並不愉快。幾年前,大量理財產品出沒市場,尤其是一些以高回報為誘餌吸引投資者購買的產品,在經歷了最初階段的熱鬧以後,紛紛露出了原形,給投資者留下了慘痛的教訓。但是,一些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近幾年卻一直比較穩定,雖然沒有高回報的刺激,卻給投資者的印象總是比較穩健,在目前的低利率時代,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給投資者帶來了些許安慰。如今這一產品也出現了問題,這無疑是讓投資者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
我國的商業銀行曾經在很長時間以賺取存貸利率之間的息差為生存之道,對它們來説,這是一種“只賺不賠”的無風險生意,特別是在銀行幾乎由國資壟斷,存貸利率由國家規定的條件下,銀行躺着都可以賺錢,其創造利潤遠超辛苦經營的實業企業,這是10多年前A股市場的一個現實寫照。但是,在政策面上開始允許民間資金開辦自負盈虧的銀行機構,特別是存貸款利率實現市場化以後,這種格局已經被打破,即使是像工農中建交這樣的國有大行,都開始直面經營上具有更靈活手段的地方中小銀行的挑戰。在此情況下,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來增加對儲户的黏性,提高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無疑是一個重要手段。
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基本上是與債券為投資標的,甚至直接與債券型基金掛鈎。這種投資路徑表明,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是一種風險厭惡型的保守投資,雖然這會減少一部分投資者,但在客觀上也有利於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因此,儘管最近幾年來國內外經濟走勢雲譎波詭,由於債券基金經營的穩健,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保持了能夠收穫正面績效,甚至在前兩年出現了一波可觀的債市牛市。
但是,進入今年以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企業經營出現困難,這直接影響到了債券基金的收益。今年4月以來,債券市場出現了持續的震盪調整。截至6月7日,有數據可查的3240只債券基金中,近1個月回報為正向收益或0的僅有261只,約92%的債券基金出現了虧損。在此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齒寒效應”,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出現的債市震盪和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虧損,只是暫時的現象。如今,疫情在我國已得到基本克服,復工復產正在全面推進,近期出現的各項經濟數據都已有好轉跡象,在此情況下,與經濟基本面有更密切吻合度的債券基金很快能夠扭轉頹勢,銀行理財產品也就能夠回到正常價位。
隨着地方債擴容,特別是隨着經濟好轉預期的升温,債市的底部已經明朗,進一步下跌的風險在減小,目前部分債券品種已經回到疫情前的價位,並且正在向更多產品擴散。那麼,銀行理財產品仍是值得投資者配置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
□周俊生(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