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虧超7億港元、股價下行,I.T迎“30+”考驗

新京報訊(記者 王勝男)今年已經32歲的時裝品牌零售商I.T集團(以下簡稱“I.T”),迎來了自己的“30+”考驗。2019/20財政年度,I.T轉盈為虧,虧損超7億港元,關店28家。同時股價也一路走低,兩年間從5.82港元跌至1.17港元,當被電商平台、代購買手和國產潮牌團團圍住,I.T又該如何突圍。


年虧超7億港元,股價兩年跌八成


6月22日,I.T開盤股價報1.17港元,市值為13.99億港元,比起2019年年底的28億港元市值,已經跌去一半。而在兩年前的6月,I.T股價一度漲至近6港元,巔峯時期的2011年,I.T股價達7.14港元。走到如今的1.17港元,僅近兩年時間裏I.T股價下跌了八成。


年虧超7億港元、股價下行,I.T迎“30+”考驗

圖/東方財富網截圖


6月15日,受股東Templeton Asset Management Ltd減持消息影響,I.T股價在盤中大幅下滑,跌幅達10.24%,報收1.14港元。據港交所消息,Templeton Asset Management Ltd的持股比例由5.01%降至4.94%。


股價下滑的同時,I.T去年的經營業績也並不樂觀。6月初,I.T發佈的2019/20財政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期內I.T總營業額同比下降12.6%至77.19億港元,淨虧損7.46億港元,而上個財政年度(2018/19財政年度)為盈利4.44億港元。


2019/20財政年度,I.T在內地市場和港澳市場轉盈為虧,分別虧損2.36億港元和6.72億港元,日本及美國市場還處於盈利狀態。但從佔比來看,內地市場和港澳市場在I.T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48.6%、33.9%,合計超八成。這也意味着內地和港澳市場的營運情況,直接決定了I.T的業績表現。


同時,在2019/20財政年度,I.T在香港及澳門關閉了28家門店。I.T方面表示,港澳市場營業額減少是由於香港的店鋪分銷網絡縮減,以及社會不穩定局面導致。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I.T在2020年年初有更多店鋪關閉,並表示2020年將全面檢討店鋪組合,重新磋商租約或退出若干錄得虧損的零售點。


對於內地市場業績下滑的原因,I.T表示內地分部在2019/20財政年度的業績起步不俗,但下半年的表現與上半年“判若雲泥”,並把原因歸結為宏觀經濟環境不明朗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令I.T雪上加霜。


自創品牌和代理品牌營收雙下滑


1988年,I.T成立於香港,當時率先將多個歐洲時尚品牌引入香港,從而得到關注。2002年,I.T進入內地市場,在上海新天地開設了除香港以外的首個旗艦店。2005年,I.T在港交所掛牌上市。I.T旗下品牌眾多,有超過300個代理品牌和超過10個自創品牌,比如b+ab是I.T首個自創品牌,5cm、IZZUE等也是I.T陸續推出的自創品牌。代理品牌則包含了A Bathing Ape、Alexander McQueen、ALEXANDER WANG、BALENCIAGA、A.P.C.等。除了部分品牌在專門店售賣,I.T主要是以多個品牌集合店鋪的形式進行售賣。


年虧超7億港元、股價下行,I.T迎“30+”考驗

圖/I.T財報截圖


雖然I.T代理的品牌眾多,但營收主要還是來自自創品牌。2019/20財政年度,其自創品牌收入佔總營收的60%,營收44.92億港元,同比下降13.9%;2018/19財政年度、2017/18財政年度,自創品牌的佔比也一直高居60.5%和60.2%。


近年來,為了把握新的潮流風向,I.T在2016年引入了off-white、MSGM等受到潮流追捧的品牌;2017年邀請吳亦凡出任首位代言人;2018年,I.T還購入了瑞典品牌ACNE Studios的少量股權,這也讓I.T的股價在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呈現出上漲趨勢。但從2018年6月開始,股價再回下行通道。


當年,較早引入海外時尚品牌的I.T,憑藉新潮設計,以及低於奢侈品品牌、高於快時尚品牌的價格,收穫了一批追求潮流的年輕消費者,也讓很多消費者認識了海外潮流文化。而白手起家的I.T總裁沈嘉偉,在1999年迎娶了香港女演員邱淑貞,邱淑貞的加入也進一步提高了I.T的影響力,目前邱淑貞也持有I.T股權。2011年,I.T股價一度漲至7.14港元。


但近十年來,內地消費者的選擇不斷增多,從陸續進入內地市場的品牌門店到時尚買手和電商代購,時尚品牌的分銷渠道不再單一。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於時尚資訊的獲取也不再閉塞,通過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消費者已經可以同步獲取最新的潮流信息,購買渠道也更加多樣化,可以直接繞過I.T代理購買國際潮牌。從2019/20財政年度的業績來看,I.T代理的國際品牌和特許品牌收入分別下滑了11.2%、60%。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價格過高和設計老化也一直是I.T自創品牌的短板,當快時尚品牌開始引入更多時尚元素,並出現了眾多價格較低的設計師聯名系列,一些消費者可能會轉向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打折促銷“自救”還不夠?


股價和業績形勢不符合預期的情況下,I.T也在尋找刺激增長的辦法。受綜藝節目及社交媒體的影響,嘻哈文化、街頭文化在近兩年流行起來,這給原本做潮牌起家的I.T一個新的機遇,I.T也簽下吳亦凡為代言人,為抓住千禧一代的目光,還推出了新電商平台ITeSHOP和價格相對較低的GREENISH PINK等新品牌,以拓展大眾消費人羣。今年3月,I.T推出了直播等銷售方式,並且繼續打折促銷。


年虧超7億港元、股價下行,I.T迎“30+”考驗

圖/I.T官網截圖


其中,打折促銷已經成為I.T近兩年刺激消費的主要措施之一。據2019/20財政年度的財報,I.T表示在財政年度內增加了促銷及折扣優惠等相關活動,導致毛利率下降。其中香港、澳門市場的毛利率從上一財政年度的62.5%下降至57.5%,內地市場的毛利率下降2%至60.1%。


而在I.T營收的主要來源內地市場,國潮品牌的崛起也同樣給I.T帶來了一定衝擊。2018年,李寧、安踏、太平鳥等服裝品牌開始推出“潮牌”系列產品,比如運動品牌李寧推出的“悟道”系列,銷售火爆。據李寧發佈的業績報告,2018年和2019年李寧的營收連續破百億,2019年實現歸母淨利潤14.99億元,同比增長109.59%。據阿里發佈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2019年線上市場的中國服裝品牌佔有率超過70%。


對於I.T來説,渠道和潮流訊息的“時間差”優勢,已經隨着電商平台的崛起被淡化。同時,I.T還面臨着來自“國潮”的衝擊。想要重回繁榮,僅靠打折促銷或許遠遠不夠,需要找到更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


新京報記者 王勝男 

編輯 李錚 校對 劉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1 字。

轉載請註明: 年虧超7億港元、股價下行,I.T迎“30+”考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