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ion Fund張璐:自我造血、應用落地是創業公司的根基

Fusion Fund張璐:自我造血、應用落地是創業公司的根基

硅谷投資”是全球投資圈長久以來的金字招牌,蘋果、Facebook、Google、亞馬遜等聞名世界的前沿科技企業,早期都曾獲得過硅谷知名投資人或投資機構的助力。可以説,一家公司如果受到硅谷資本圈的青睞,那麼它將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土壤。

事實上,硅谷的能力不僅體現在擁有KPCB、紅杉資本等老牌投資機構,知名院校、傳統大企業所帶來的人才和技術優勢,也吸引着許多優秀創新創業者紛至沓來。

在這其中,Fusion Fund作為硅谷VC陣營中傑出的新興投資機構,在近幾年脱穎而出。

創始合夥人張璐是硅谷知名中青代投資人之一,創辦Fusion Fund至今累計管理超過億元美金,專注於美國市場新興技術類初創公司的投資,已成為硅谷深科技以及醫療領域投資機構的傑出代表。從最初的連續成功創業者,到轉型為投資人,再到2015年創立Fusion Fund,張璐已經在她過去的投資生涯中,獲得了許多亮眼的成績,不僅已有多家已投資企業成功上市以及收併購退出,她本人也被選為達沃斯全球青年領袖,硅谷影響力女性,以及福布斯美國30under30投資行業主題人物。

初創公司的“自我造血”很重要

Fusion Fund成立至今已投資了近50家美國初創科技企業,很多企業已經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

“在創業火熱的時代投資初創企業,除了需要擁有實力很強的技術團隊,我們還非常看重企業的自我造血能力——VC資本是幫助企業加速的,但企業本身必須有可行的商業模式來進行技術變現,同時獲得市場驗證。在現在的經濟低潮期,這類企業的存活率也更高”張璐在採訪中告訴億歐。

這其實與硅谷投資圈經常講的投資“Things that people need,not people like”邏輯相似,要去找到真實的市場需求。確認了這一點後,Fusion Fund判斷項目會關注這幾點:創始人的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團隊整體的技術應用能力、面對特殊情況的快速應對能力。

有這樣的能力,面對危機時就會更加從容。比如此次新冠疫情,既是各行各業的危機,也是企業發展的試金石。“在決定是否要投資一家公司時,我們通常會關注到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創始團隊在遇到困難或低潮時的解決方法和成果。市場好的時候,有很多創業者的願景很好,但是當市場進入當低谷期,有些人在風險管理、危機預案等方面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我本身自己也做過企業,企業經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創業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及時調整,同時要有靈活且廣泛的信息來源,最終靈活作出戰略部署——這些是我們在投資時着重關注的。”張璐説道。

另一方面,對於投資人來説,這段“低潮期”也可能意味着機會。“很多偉大的企業是在市場衰退期創立的,這其實也是對創業者的一種篩選——如果不是真的有比較好的技術或產品,可能也不會在這個時候仍舊堅持創業。”與此同時,創業公司的估值也會走低。正是因此,Fusion Fund保留了一部分資金實力,為在這段時間內以較低價格投資未來的獨角獸做好準備。

Fusion Fund擁有多名具有成功創業經驗和多年投資經驗的頂尖投資人加盟,這讓團隊在看項目時擁有多角度的專業觀點。張璐本人曾是醫療領域的成功創業者,鮑哲南教授是美國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今年初,剛退休的惠普全球首席技術官Shane Wall也加入了張璐的團隊。

雖然合夥人的技術背景突出,但他們都明白,有時候創業並非是完全的“技術為王”:長久以來,硅谷科技圈已儲備了大量優秀技術和產品人才,但僅僅有技術的話,並不一定能將企業做大做強。

“技術的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市場需要的是足夠好的技術,同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技術要和產業的整合非常的流暢。”

這也意味着,一方面創業者需要了解到底產業需要什麼樣的技術解決方案,另外一方面還要儘量保證在原來基礎設施的框架上去帶來變化。因為產業要去應用技術的時候,不可能把基礎設施全都重新搭建一遍,只為試用一個新技術。

“我們經常在互聯網裏面講的一個概念叫destruction,就是變革,但是變革對於互聯網時代可能是適用的,但是對於深科技來講,它其實是先整合再變革。”張璐表示

另外,硅谷除了創業者多,VC機構也很多,所以對於非頭部機構來説,想要投出好項目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張璐表示,除了在過去幾年建立了高質量高效的項目源網絡和數據庫,Fusion Fund還會一直進行深度的行業研究,提前佈局,堅持自己的投資方法論。也有媒體給Fusion Fund定義為“智庫型”投資人,一直在投資方向和項目選擇上取得先機。

“企業管理者在融資時都會講對於公司未來願景的看法,但我們會追問更多的信息點,比如為什麼現在做,如何判斷和把握市場時機和技術應用時機,現在的時間點為什麼開始融資?融資過後企業是否可以獨立發展1-2年時間,何時是企業預期的發展拐點等——當然,短期連續融資並非不可,但創始人一定要有嚴格邏輯下的企業發展規劃。”

科技創業後的投資人邏輯

張璐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擁有多項技術專利的她不僅是投資人,還是一位創新者和創業者——她曾創立了一家專注於二型糖尿病早期無創診斷技術的醫療設備公司並擔任CEO,後公司於2012年被併購。

成立Fusion Fund前,張璐曾以合夥人身份加入管理資本為10億美元的硅谷資本Fenox Venture Capital。並同時在微軟創新營、NASA的 Singularity University等知名創新中心擔任顧問導師。

很多關注科技的投資者都希望選中的項目能以“應用”為主,Fusion Fund的投資邏輯也與此類似,但如何分辨項目是否能夠真正落地應用,同樣需要投資團隊的綜合判斷能力。

在投資大方向的選擇上,Fusion Fund的國際化視野也幫助他們進行了更加高效直接的選擇。例如在國內的B2C項目成長得很好,移動支付、同城/跨城快遞等移動互聯網服務在短短几年內便已發展成熟,但在張璐看來,這樣的過程並不完全適用於美國市場。

“美國用户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對較慢,且受民俗、政治、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用户的使用習慣也相差甚遠——我有一位合夥人是在印第安那出生長大的,他家鄉的人們無論在出行還是購物方面,消費習慣和紐約這類大城市完全不同,且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之於整個國家來説也並不算多數,所以很難出現類似國內的飛速增長的一些B2C的商業模式。”張璐説道。

當然,前沿技術並非全都難以應用。Fusion Fund投資的一家隱形計算公司Mojo Vision,以隱形眼鏡為載體,開發出了下一代信息載體技術。這家公司開發的智能隱形眼鏡將微小電池和芯片都集成其中,佩戴這款隱形眼鏡時,可以通過眼睛直接投射到眼前的畫面進行信息交互,讓用户直接獲取信息,在未來甚至可能替代手機。這款隱形眼鏡第一批商業產品已經交付,張璐表示,相比於Google Glass初期對於產品應用領域的模糊不清,這家企業在創辦初期便確定了一些工業領域應用為其產品的初期落地方向,這也讓這個非常具有未來感的前沿技術在發展初期便獲得了商用合作和快速的市場驗證,到目前為止,Mojo已經獲得硅谷頂尖投資機構超過1.5億美金的投資,張璐和Fusion Fund是Mojo最早的投資人。

“其實很多的B to B模式針對的工業和企業,甚至説其他的一些軍工相關的企業,他們對新技術的應用還是非常快速的,對我們來説,這就是有很多高科技成分的創業企業同時又有比較好的應用場景的案例。”

掌握投資大趨勢

除了對於項目的專業性和應用性瞭解,張璐與Fusion Fund很瞭解自己擅長什麼,以及如何在“擅長”和“大趨勢”間平衡投資策略。

“關注的領域肯定不能侷限於自己的能力圈,能夠通過分析瞭解的行業同樣是Fusion Fund的目標。我個人是工科背景,另一方面經歷過創業到退出的整個週期,這在早期投資裏是比較重要的。而我的合夥人們年齡比我大一些,且都曾經帶領過非常優秀的企業,大家既具有每個人的獨特性多樣性,又有一致的投資方法論,在對趨勢和行業的判斷上也就更敏感。”張璐説道。

2015年,成立初期的Fusion Fund就將深度科技及醫療作為主要關注方向之一併展開了研究。張璐認為,美國醫療市場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它佔據美國GDP的20%。同時,部分癌症、心腦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早期篩查技術都未成熟,而這些技術對於臨牀醫學而言卻是至關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投資醫療能夠對世界帶來很多正面的影響,這和她及團隊相信的的投資哲學不謀而合——“改變世界同時變得富有,但最重要的是改變世界”。

在確立大趨勢後,Fusion Fund接連投資了多家醫療領域的早期項目,於2017年發佈的《AI in Healthcare》報告也成為當時風投轉向醫療領域投資的風向標。張璐表示,“如果從金融的角度來看,可能大家更多關注企業所在市場的整體空間和財務模型,但由於我們更偏向於‘科技圈的投資人’,這時候團隊成員多樣化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在張璐看來,投資醫療是比較需要投資人擁有多方面知識的,只懂技術不懂落地方式、落地政策的話,項目技術擁有再好的產品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經營情況。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Fusion Fund的另一個被投項目:大數據分析服務商「斯圖飛騰」。

在Fusion Fund投資斯圖飛騰之前,大數據企服已經成為全球投資圈關注的熱點方向,絕大多數企業在介紹業務時都會提到“降本增效”,而由於一些知名的企服軟件已經取得的優異成績,讓部分投資者開始盲目押寶。

張璐和團隊在2015年關注這個領域時,則堅決認為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依然是由其技術本質決定的——技術低劣或實用性差的企業是沒有前景的。

“自我造血、應用落地是至關重要的,而在一些技術類產品上,盲目依靠資本疊加來獲得‘成功’的企業同樣沒有穩固的根基。”張璐在提到斯圖騰飛時表示,當時選擇這家企業投資時,其並不是第一家做大數據分析服務的企業,但產品在非結構化數據採集、分析、直觀輸出等方面做的實用性很強,這讓Fusion Fund最終選擇了它。

類似的案例還有許多,之於張璐而言,項目名氣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無論在任何時期,產品技術實力都是衡量項目價值的首要依據。

“過去的創業者可能是一個變革者,比如喬布斯,比如Elon Musk。但接下來這一批科技創新中,整合的能力非常重要。創業者需要非常深入的對現有行業的一個理解,做一個行業整合者,而非夢想家。未來完成核心技術整合、公司發展成為行業的頂尖,最終定義新的行業規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69 字。

轉載請註明: Fusion Fund張璐:自我造血、應用落地是創業公司的根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