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海外機構8月份以來積極調研139家公司,這23股今年二季度獲QFII加倉!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證券日報網
8月份以來,滬深股市熱點輪動頻繁,個股表現分歧較大,資金投資意願趨向謹慎。儘管如此,在此期間海外機構調研較為積極,業績穩定增長的優質品種吸引了外資的目光,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8月份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39家上市公司獲得海外機構密集走訪調研,這些公司主要扎堆在電子、計算機、醫藥生物、機械設備等四行業,涉及公司數量分別為22家、20家、17家、13家。
製圖:任世碧
對此,壁虎投資總經理張增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被機構頻繁調研的電子、計算機、醫藥生物、機械設備等行業後市都有一定的配置價值。電子類關注蘋果華為產業鏈、消費電子等細分行業;計算機關注信息消費、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相關標的;醫藥生物關注創新藥,中醫藥獨家品種及非新冠疫苗概念的疫苗行業及基因檢測和基因藥物;機械重點關注工程機械和新能源領域相關標的。尋找投資目標重在判斷上市企業的成長空間、業績增長和市場給予的估值比是否合理。”
“國產替代和行業景氣度回升的雙重驅動下,電子行業中報業績亮眼,疊加信息化、國產化等發展方針的推動,電子行業整體趨勢向好,持續關注業績穩定增長的績優龍頭。受益於中國信息安全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而且IT佔比較低以及等保2.0和‘十三五’的雙重催化,計算機行業在國內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疫情衝擊,基建及地產投資受限制,疫情恢復後,受益基建及地產投資趕工的影響,機械板塊仍舊有望實現較好增長。生物醫藥板塊受益於人口老年化,長期發展空間巨大,但自從疫情暴發以來,受到機構資金的抱團買入,整個板塊出現了一輪大幅度的上漲,估值明顯高估,所以短期可能比較難有超額收益。”私募排排網分析師姚京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表:8月份以來受到10家以上機構扎堆調研的個股
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上述139只個股中,有28只個股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機構數量超過10家,海康威視期間累計接待參與調研機構數量居首,達到105家,信維通信、廣聯達、宏發股份、邁瑞醫療、分眾傳媒、瀾起科技等6只個股期間均受到30家以上機構扎堆調研,分別為57家、47家、45家、39家、35家和31家,包括洽洽食品、工業富聯、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等在內的21只個股期間也均獲超10家以上海外機構聯袂調研。
可以看到,上述被海外機構調研的個股8月份以來市場表現可圈可點,在139只被海外機構調研的個股中,有72只個股期間股價實現上漲,佔比逾五成。其中,有13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超過20%,帝爾激光、樂歌股份等2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均逾50%,甬金股份、世茂股份、法蘭泰克、一心堂、伊之密、涪陵榨菜等6只個股緊隨其後,期間累計漲幅也均在30%以上盡顯強勢。
良好的業績穩定成長或是推升股價表現的重要動力。統計顯示,上述139家公司中,2020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公司共有99家,佔比逾七成。包括大北農、振德醫療、晶方科技、亞瑪頓、天邦股份等在內的20家公司報告期內淨利潤均實現同比翻番。
今年三季報業績預告方面,截至目前,已有10家公司率先披露了2020年三季報業績預告,大北農、振德醫療、德賽西威、立訊精密、歌爾股份、中電興發等6家公司均預計2020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
表:今年二季度獲QFII持倉的機構調研股
值得一提的是,以QFII為代表的外資已提前佈局海外機構調研品種。統計顯示,上述139只個股中,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有31只個股被QFII持倉,合計持股市值達203.63億元。其中,有23只個股成為今年二季度QFII新進增持的重點品種,QFII新進持有海康威視、順豐控股、健帆生物、宏發股份、一汽解放、貝因美、振德醫療、兆豐股份、玉禾田、錦浪科技、帝爾激光等11只個股,QFII並對包括工業富聯、偉星新材、啓明星辰、傳音控股、京滬高鐵等在內的12只個股進行了繼續加倉操作,後市表現值得關注。
“堅持看好‘科技+大消費’兩條主線配置機會。”成恩資本董事長王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王璇認為,“今年堅持‘科技+大消費’兩條主線:首先,隨着5G商用不斷推進,此類行業將直接獲益,跟蹤投資節奏,後市可重點關注5G應用(車聯網、雲視頻、雲遊戲等)以及半導體制造關鍵軟件層基本面優異的龍頭公司。其次,大健康方面,醫藥生物是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板塊,尤其在疫情後,國民對健康關注度大幅上升,後市可重點關注創新藥、疫苗、保健品細分領域龍頭。機械設備板塊主要受經濟“內循環”資本開支上升因素提振,當前進入景氣週期,具備投資價值。”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