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老金融市場這個萬億賽道上,儼然形成基金、保險、銀行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出身”不到4年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依靠母行的客户資源以及追求穩健收益特徵等優勢,一步步成為養老金融市場的新秀。
2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通知表示,明確貝萊德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貝萊德建信)參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試點城市為廣州和成都,試點期限為一年,募集資金總規模先期限制在100億元以內。
眾所周知,貝萊德建信是由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和富登管理私人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合資理財公司,這也意味着首家合資理財公司正式加入養老理財市場。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和貝萊德建信在內的5家理財公司獲批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
而銀行理財子公司依靠着母行豐富的客户資源以及對資產的合理配置、對信用風險的穩妥把握等優勢,正逐步成為養老金融市場中的新星,與基金、保險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貝萊德建信加入戰局
繼首批銀行理財子公司獲准開展養老理財產品以來,歷經5個月後,貝萊德建信也正式加入養老理財市場這一戰局之中。
開端始自2021年9月,彼時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以下稱《通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由此應運而生。
銀保監會選擇“四地四家機構”進行試點,即工銀理財在武漢市和成都市,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市,光大理財在青島市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試點階段,單家試點機構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規模限制在100億元以內。
也就是説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四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之中拔得頭籌。
時至今日,養老理財產品試點進一步擴容,又有一家理財公司--貝萊德建信被收入囊中。這背後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養老金融市場正朝着萬億藍海邁進。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預計,未來5-10年時間,將會有8萬億-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在如此巨大金額的養老金缺口面前,國家政策正在推動養老保險中第三支柱的崛起。
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已然成為國家政策的關鍵詞之一,隨之而來的便是“十四五”規劃綱中提出,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可見養老保險中的第三支柱已成為國家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而所謂的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則是指個人養老金制度。除此之外,我國養老體系還包含第一支柱與第二支柱。具體來看,第一支柱包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第二支柱包含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
政策的加持“催生”出萬億賽道--養老金融市場,據普華永道測算,未來五年養老金融市場將有15萬億元的發展空間。
銀行理財子“角逐”萬億養老金融市場
面對即將到來的萬億級養老金融市場,基金、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紛紛搶灘加速佈局,其中依靠母行的後起之秀銀行理財子公司自然也不例外。
距離4家理財公司獲批開展養老理財產品三個月後,我國首批養老理財試點產品正式開售,這次試點的四隻理財產品分別為工銀理財“頤享安泰”固定收益類封閉淨值型養老理財產品、建信理財“安享”固收類封閉式養老理財產品、招銀理財“頤養睿遠穩健五年封閉式固收類養老理財產品”、光大理財“頤享陽光養老理財產品橙2026第1期”。
其中,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均為固收類,並採取固定比例投資組合保險策略。僅光大理財的首隻養老理財產品為混合類產品。
不僅是這四隻養老理財產品,縱觀目前理財子公司已發行的8只養老理財產品,除光大理財的3款產品為混合類之外,其餘5款產品均是固定收益類。
這也意味着養老理財產品以穩健為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風險等級,8只養老理財產品的風險級別均屬於二級與三級,換句話説也就是中低風險的理財。
二則是收益,目前已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中,業績比較基準大致在5%-8%之間。以光大理財的3款混合類產品為例,業績比較基準均在5.8%-8%之間。
從收益率這個維度來看,養老目標基金均高於養老理財產品與養老保險產品。
據choice數據顯示,華夏養老2045三年持有混合(FOF)A、華夏養老2045三年持有混合(FOF)C、嘉實養老2050混合(FOF)以及中歐預見養老2035三年持有(FOF)A共四隻養老基金自成立以來,收益率超60%;中歐預見養老2035三年持有(FOF)C、南方養老2035(FOF)A等10只養老基金自成立以來收益率超過50%。
而保險系養老產品的收益明顯低於養老理財產品。據騰訊理財通數據顯示,泰康養老匯選悦泰、太平養老頤養天天、國壽嘉年華天天盈、平安養老富盈5號這些產品收益在2%-5.7%之間不等,大部分在3%以上。
總體來看,作為養老金融市場中的後來者,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收益率上碾壓保險公司,而在風險等級上,相對於養老基金則更加穩健。
養老金融市場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
一直以來保險、基金公司是發行養老金融產品較多的金融機構,在去年9月,銀行理財子正式涉足養老金融後,養老金融市場形成基金、保險、銀行三足鼎立的格局。
率先進入養老領域的是保險行業,2017年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指出,鼓勵商業保險機構以多種方式投資養老服務產業,至此保險機構加速“跑馬圈地”。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養老年金保險保障收入達460億元,累計超6200億元責任準備金,保持穩健增長勢頭。
隨之而來的2018年,對於基金機構來説是關鍵轉折點。當時首批獲批的養老目標基金產品分別來自華夏、南方、嘉實、廣發、中銀、博時等14家基金公司,也正式拉開基金進入養老領域的帷幕,歷時三年多的時間,截至今年1月18日,市場上已成立的養老目標基金共174只,其中目標日期基金78只,目標風險基金96只,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
銀行理財子公司2019年“橫空出世”,依託母行的天然優勢,有了與公募基金、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同台競技的資本。其介入養老領域的時間自然也是金融機構中最晚的。
即使作為新秀的銀行理財子在養老金融市場也具有獨特的優勢,這也意味着在現在的養老金融市場中,保險與基金迎來一個勁敵--銀行理財子公司。
那麼,銀行理財子公司具有哪些優勢?
一方面則是銀行理財子依託母行擁有豐富的客户資源以及遍佈全國的網點,在一定程度上拓寬養老金融產品的覆蓋面。另一方面是銀行理財子在對資產的合理配置、對信用風險的穩妥把握方面的能力將為養老金融產品帶來長期穩健的收益。
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也曾發文表示,銀行瞄準養老金融市場,主要憑藉兩點,一是憑藉渠道客户優勢提高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規模,並以賬户為基礎更好了解客户,實現大類資產配置;二是,在投資端上,在佈局現金管理和“固收+”產品的同時,還可藉助與對公企業的長期險黏性,挖掘更好的投資方向,降低淨值的波動性,滿足銀行客户的風險偏好。
而發力養老金融產品對於銀行理財子而言,也是轉型的方向之一。在萬億級的養老金融市場之中,憑藉種種優勢,銀行理財子有望成為後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