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日媒:印度可能陷入“貧困大國”窘境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財經

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道《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月17日發表題為《印度將崛起,還是成為貧困大國?》的文章,文章指出,如果經濟增長不可持續,那麼人口增加則可能反過來拖累印度經濟。全文摘編如下:

印度並未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而是朝着在國內建立自主經濟圈的構想邁進。在與中國對立的背景下,印度的目標是走上提振本土產業的道路,但它對在世界經濟中處於孤立地位的擔憂是難以消除的。印度人口在不遠的將來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其面臨的課題是,切實發展本土產業,以及增加就業機會。否則,印度將來可能會陷入貧困大國的窘境。

印度的累計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僅次於美國,已突破1000萬,經濟復甦進程十分遲緩。2020年4月至6月,印度經濟增速為-23.9%,在全球主要國家中萎縮幅度較大。印度的貧困羣體遭受沉重打擊。在印度國內市場,進口商品和農產品的物流受阻,給供應鏈造成影響。鑑於這種情況,印度改變了產業政策方針。

“讓印度製造的產品更加普及。”印度總理莫迪在2020年12月底的廣播節目中如此向民眾呼籲。莫迪在2020年年中提出了在印度建立自主經濟圈的構想。印度政府還引入扶持機制,通信、汽車等領域的本土企業提高銷售額後可享受特別補貼。印度沒有加入2020年11月中日韓等15國簽署的RCEP,而是採取了類似於“鎖國”的政策。

印度為何要與多邊貿易框架背道而馳並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呢?背後原因恐怕是,印度期待國內需求能夠增長。它或許是打算在本國製造業等領域競爭力薄弱之時避免與他國競爭,致力於開拓國內市場。

據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印度人口將增至15億以上。有觀點認為,如果印度中產階級隨着人口增長而崛起,那麼印度內需會進一步擴大。先由本土企業生產出符合印度市場需求的產品,待商品開發能力和價格競爭力提高之後再向海外出口——從印度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其準備實施這樣的戰略。

落實上述戰略的前提條件是印度經濟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2014年度至2017年度,印度經濟增速保持在7%至8%的較高水平。從這一時期的增速來看,印度中產階級將崛起的觀點具有足夠的説服力。但是,後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危機和不良債權等問題浮出水面,印度經濟增速在2018年驟降至6.1%,2019年進一步降至4.2%。據印度央行預測,2020年度的經濟增速為負7.5%,屬歷史最差水平,而且印度經濟何時復甦也不明朗。

如果經濟增長不可持續,那麼人口增加則可能反過來拖累印度經濟。

民間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在人口不足14億的印度,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4月的失業率達到25%以上,約1.2億人失業。2020年12月的失業率也達到9%,個人消費處於停滯狀態。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25年之前,印度15歲以上勞動人口將以每月130萬人左右的速度增長。在勞動人口激增的情況下,要穩定就業形勢,每年需新增800萬個工作崗位。世界銀行對此敲響警鐘,認為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印度有可能會受困於“無就業的低增長”。

據世界銀行估算,2019年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2000美元左右,屬於落後集團。如果印度經濟今後仍保持低增長,那麼就有可能陷入就業崗位和工資不增加、僅人口膨脹的貧困大國窘境。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