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伴隨新一代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追捧,漢服經濟迎來“井噴”時刻。數據顯示,2019年漢服產業市場銷售額突破45億元,同比增長318.5%。“漢服熱”還衍生出租賃體驗、拍照寫真、私人訂製等多元產業鏈;B站和抖音等社交平台以漢服文化為主題的內容也吸引了諸多流量,話題度持續飆升。漢服從小眾愛好逐漸成為“潮流”引領者,在給服裝產業注入傳統文化審美的同時,也打開了新的消費市場。
搭配講究的髮髻和妝容,手執一面絹絲團扇,行走之間衣裾縹緲……近來天氣轉暖,故宮及本市多家公園內都能看到身穿漢服的年輕人“打卡”拍照,彷彿瞬間穿越回古代。“在東華門等人等了10分鐘,就數着有100多位遊客穿着漢服進了宮。”上週末,市民聶女士遊覽故宮時被漢服的普及程度震驚了,“原來漢服現在這麼火!”
身着“古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深交領淺交領,襦裙衫裙、曲裾直裾、半臂氅衣……市民小邵六七年間攢了55套漢服,“最便宜的單衣大約200多元一件,最貴的是一套定製的,要3000多元。”再加上髮簪和配飾,她在漢服上的花費有近20萬元。而在漢服圈中,小邵這樣的“深度愛好者”很常見。
“同袍”是漢服愛好者之間的稱謂。十餘年前,漢服還是小眾愛好,只有在“同袍”聚會時才能見到漢服的身影。2016年至2019年,漢服文化快速擴張,並在2020年成功“破圈”:B站漢服頻道視頻累計播放量達13.7億次,抖音、微博等平台也成為漢服文化的傳播陣地。
“穿出來的人多了,也就不覺得害羞了。”漢服愛好者米菲坦言,隨着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漢服的深入理解,他們更敢於將漢服穿出家門;越來越多的人將漢服作為日常穿着,也增加了“新人”對漢服的好奇和嚮往。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漢服愛好者數量為204.2萬人;2019年達356萬人,同比再增74.4%,連續4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長率。
熱度飆升帶動多元產業鏈
漢服從哪兒買?這個問題在10年前的答案還只能是“自己找裁縫”,如今,粉絲數超10萬甚至百萬的網店屢見不鮮。
杉水集是一家在淘寶經營了6年的老店,郭琦是這家店鋪的創始人之一。2015年,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郭琦和朋友開了家做傳統文化元素服裝的淘寶店鋪。隨着漢服產業越來越熱,他們也逐漸向專業漢服轉型。與一般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服裝不同,專業漢服制作要求版型正確、做工考究,形制出處和穿着規矩要有史料可依。郭琦和同事們從各地博物館和文獻資料中研究不同朝代的漢服形制,從文物中挖掘到許多設計靈感。隨着製作專業化水準提升,杉水集的粉絲數逐漸突破10萬人,也有了專門的代工廠。
“漢服市場越來越熱,還把成衣加工、模特、攝影、旅拍等周邊產業帶了起來。”郭琦介紹。走在故宮東華門外,每隔幾十米就能看到一家漢服體驗館,不少還是新面孔。南池子大街上的蘭亭序古裝漢服體驗館兩年前剛剛轉型,專做漢服和清宮服裝租賃和拍攝服務。轉型之後,店裏的人均消費提升到1000元左右,消費者也更多了,甚至超半數顧客是專程從上海、廣州、四川等地趕來,就為在故宮拍一組漢服照。隨着天氣轉暖,店裏正在購置一批新的服裝,為即將到來的客流小高峯做好準備。“除了下雪天,春天賞花季基本是店裏最忙的時候,一天要接待30多人,有的熱門服裝甚至要輪流穿。”店員晶晶説。
“漢服經濟”頻獲資本加碼
除了大量“新人”試水體驗,漢服市場更有“骨灰級”玩家瘋狂擲金。創立於2007年的漢服高端品牌明華堂在圈內小有名氣,手工製作的漢服套裝售價在5000元至1萬元不等。儘管價格昂貴,其訂單也已排至2022年1月中旬。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天貓發佈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近3年來漢服線上銷售規模大幅增長,僅在天貓就增長6倍;2019年,漢服在淘寶的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元;截至2020年1月,通過阿里旗下平台下單購買過漢服的消費者人數接近2000萬;我國有4.15億人是漢服的潛在消費者。隨着需求的不斷擴大,漢服市場迎來大爆發,漢服行業正在成為資本入局的新賽道。去年9月,漢服品牌重回漢唐相繼完成兩輪股權融資和戰略融資;去年10月,知名漢服品牌十三餘完成Pre-A輪融資,由知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的覺資本領投,融資金額達到數千萬元。隨着漢服品牌商家頻獲資本加碼,原本的小眾愛好已演變為一門大生意。(記者 楊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