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銀行理財子公司3大權益類投資“核心路徑”

作為銀行理財淨值轉型的主要參與者,理財子公司的投資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尤其在權益類投資上,能否打破市場的傳統偏見,成為理財子公司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當前,股權投資已經成為理財子公司爭相佈局的新方向。一級市場上,信銀理財、建信理財通過“LP+直投”模式投資;杭銀理財、工銀理財、興銀理財則通過“LP”模式投資。另外,在二級市場上,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則借力FOF/MOM產品參與投資。顯然,蒙着“神秘”面紗的理財子公司如何投資正浮出水面。

5月24日,企查查數據顯示,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合夥(有限合夥)的工商信息日前發生多項變更,投資人中新增信銀理財等。此次出資,也是信銀理財首次以LP身份參與股權投資。

長期以來,銀行以及理財子公司的理財資金的主要投向是固定收益類資產,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並不高,對非上市企業股權的投資更是少之又少。在這背後既有銀行對傳統優勢業務“固收”的依賴所致,也與理財資金屬性與股權資產特徵難以有效匹配有關。

儘管理財資金配置股權資產存有難度,但在監管層面實際並未禁止。今年1月份出台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鼓勵銀行及理財子公司依法依規與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和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展開合作。政策鼓勵之下,理財子公司對於股權投資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開業的2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中,包括工銀理財、建信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杭銀理財和徽銀理財在內的6家理財子公司都已進軍股權投資領域。而從公開落地的案例來看,理財子公司進行未上市企業股權投資的主流模式主要包括“LP”(即有限合夥人)、直投或“LP+直投”三種模式,而在上市公司股權的投資上,理財子公司則呈現出明顯的“外部依賴”。

揭秘銀行理財子公司3大權益類投資“核心路徑”

“LP+直投”模式:信銀理財、建信理財率先試水

資料顯示,此次信銀理財出手參股的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是國家大基金旗下聚焦裝備材料領域的子基金。在上述增資中,信銀理財作為唯一一家理財子公司出資了5000萬元,出資佔比為0.9901%。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自2020年7月開業以來,信銀理財首次投資私募股權基金。這意味着信銀理財的股權投資模式已從單一的“直投”拓展為“LP+直投”。

在此次入局私募股權基金之前,信銀理財更傾向於選擇直投方式進入股權投資市場。2020年11月,信銀理財斥資100萬元入股了湖州市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持股比為0.9009%,這是其直接投資的第一家未上市企業。接着今年2月份左右,信銀理財又參與了杭州靈西機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A+輪融資。

與“LP”模式相比,直接投資下,理財子公司可以對標的公司有更多的主動管理權,但是對理財子公司的要求也更高,必須具備更強的投研、管理能力,而且在退出方面可能也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因此直投模式更適合大型機構操作。而在實踐中,開啓直投第一單的理財子也正是來自國有大行。

2020年7月,建信理財斥資近億元入股了盛虹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後持股比例為12.77%。從工商變更時間看,該案例應該是銀行系理財子公司誕生以來直接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的第一個案例。

不過,在入股盛虹集團後,建信理財至今尚未有第二筆“直投”案例出現,之後對“LP”模式則表現出更大的興趣。2020年10月和12月,建信理財分別出資9億元和37.5億元投資了由武侯資本管理的成都武侯武資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和由廣東恆信基金管理的廣東建恆鄉村振興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值得注意的是,經老虎財經核對梳理,信銀理財和建信理財是目前對“LP”和“直投”模式均有嘗試的兩家理財子公司。

“LP”模式:杭銀理財、工銀理財、興銀理財

相比直投模式的高要求、高門檻,以委託投資的方式通過第三方間接投資股權資產的“LP”模式似乎更受理財子公司的青睞。在後者模式下,理財子公司一般是同符合條件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合作,以有限合夥企業LP的角色參與其中,資金主要投向未上市公司股權。

要説明的是,與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無論是公募還是私募都可以配置未上市公司股權不同,理財子公司在這方面則受到監管的嚴格限制。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是不得投資未上市股權資產的。因此,如果要開展這類投資,理財子公司必須繞道私募產品實現。

比如2019年6月,在公司開業之初,工銀理財即推出了6款新產品,其中就包括了一款特色私募股權產品——“博股通利”。據悉,該產品主要投向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直接投資未上市的股權,後續主要通過科創板上市退出。

除了發行私募理財產品,更多的理財子公司則主要通過與其他公司一起設立有限合夥企業的方式,進入股權投資市場。這種間接投資的模式之所以受到理財子的歡迎,除了可以藉助投資機構的專業能力,減輕自身的投研及退出負擔,還可以通過組合投資分散風險。

目前,單獨採取“LP”模式的主要有杭銀理財、工銀理財、興銀理財以及徽銀理財四家。

揭秘銀行理財子公司3大權益類投資“核心路徑”

據老虎財經不完全統計,目前理財子公司採取“LP”模式設立的股權投資企業達15家,其中杭銀理財參與設立數量為5家,在理財子公司中最多;工銀理財次之,有4家;興銀理財、建信理財分別擁有兩家,並列第三;信銀理財、徽銀理財均參設一家。

以杭銀理財為例,杭銀理財分別投資了5家股權投資基金,即杭州和達生物醫藥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杭州和達創芯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杭州和達新醫藥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杭州和達藥谷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及杭州如石文和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基金管理人均為杭州和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計投資金額達16.2億元。

與大行系理財子公司所投資的基金地域分佈較為分散不同,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更偏向於投資本地基金,參投基金的投資項目也多為本地企業。

據企查查數據,上述杭州和達生物醫藥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和杭州和達新醫藥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兩隻基金均已開展股權投資,投資項目多為當地企業,比如前者投資的杭州和正醫藥、杭州術創機器人等。同為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的徽銀理財,其參投的股權基金同樣為本地基金,所投資項目亦為安徽當地企業。

二級市場模式: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借力FOF/MOM產品

除了重視對未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理財子公司對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同樣關注。

根據規定,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上市公司股票,但是考慮到股票投資需要一整套投研體系、前中後台協同運作的系統,當前理財子公司尚缺乏充分的準備直接交易股票,因此委外投資、發行FOF/MOM(基金中的基金/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產品便成為不少理財子公司的優先選擇。

比如在2019年工銀理財開業之初推出的6款新產品中,就有兩款混合型產品——“鑫得利”量化策略861天、“全鑫權益”系列,這兩款產品均採取了類似FOF的投資模式。

2020年5月,建信理財也發行了一款名為睿福穩健FOF(最低持有1年)的理財產品,產品説明書顯示,該產品屬於公募FOF。

據中國理財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4月末,產品名稱中含有FOF字樣的銀行理財產品已增至150款。其中,銀行理財子公司合計發行122款,佔比達81.3%。對於銀行理財子大量佈局FOF/MOM產品的現象,老虎財經在日前發佈的《銀行委外“奔向”公募》一文中也有分析。

從本質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對發行FOF/MOM產品的熱衷,和對“LP”模式進行股權投資的青睞,都是理財子公司在投研、資管能力上的不成熟的結果。隨着理財子自身資管團隊的發展完善,理財子公司的投資模式未來或許又會發生新的變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4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銀行理財子公司3大權益類投資“核心路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