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價值研究社,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三季度總營收493.6億美元,同比增長18%,不計入匯率變動影響同比增長21%;淨利潤錄得167.3億,同比增長8%……從這幾項核心財務指標的表現來看,微軟無疑給市場交出了一張出色的成績單。在財報出爐之後,微軟股價盤後大漲逾6%,週三盤前續漲近5%,當前市值達到2.03萬億美元。
翻看微軟的營收結構可以發現,微軟的增長主要靠B端業務拉動,C端的營收增長已經非常疲軟。而在生產力和業務流程和智能雲兩大部門之中,後者的增速更為強勁。
在鮑爾默時代,微軟向移動端轉型失敗,可謂風雨飄搖。到2020年初疫情在美爆發時,微軟罕見出現收入增速和利潤增速倒掛。能夠頂住層層壓力完成“大象轉身”,微軟絕對是國內一眾互聯網、科技巨頭的燈塔和榜樣。
在效仿微軟這件事上,國內互聯網巨頭可謂心有靈犀。其中,聲勢最浩大、轉型意願最強烈的,是BAT老三強。但多輪調整、幾年混戰下來,它們真的追上微軟了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圖片來自pixabay)
營收、利潤雙增,微軟雲業務繼續起飛美東時間週二美股盤後,微軟發佈2022財年三季度財報(截止2022年3月31日),營收、淨利潤均實現同比增長,營收增速和每股收益趕超華爾街預期。
從這幾項核心財務指標的表現來看,微軟無疑給市場交出了一張出色的成績單。
其中,三季度總營收493.6億美元,同比增長18%,不計入匯率變動影響同比增長21%;淨利潤錄得167.3億,同比增長8%。投資者最關心的稀釋後每股收益則為2.22美元,同比增長9%,同樣超過市場預期。
將時間軸拉長,微軟過去兩個財年的表現非常穩定,無論營收、利潤規模還是同比增速都令人側目。2022財年前兩個季度,微軟營收分別錄得453.17億和517.28億,同比增速分別為22%和20%,保持較高增長速度。
翻看微軟的營收結構可以發現,微軟的增長主要靠B端業務拉動,C端的營收增長已經非常疲軟。
目前,微軟總共有三大業務部分,聚焦B端的是生產力與商業流程部門和智慧雲部門,前者主營面向企業的Office商用套件和SaaS軟件服務,後者則主打以Azure為核心的開發者平台、PaaS服務。更多個人計算部門則主要做C端生意,包括Xbox硬件和Windows軟件服務。
數據顯示,三季度微軟更多個人計算業務營收為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1%,是微軟三大業務部門中增速最低的;被寄予厚望的Xbox硬件及內容服務營收同比增幅更是低至4%。
客觀來説,個人計算、Xbox業務營收增幅放緩,和供應鏈趨緊、PC硬件產能受限有一定關係。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供應鏈危機還沒有那麼嚴重的第二季度,微軟個人計算部門營收151.22億美元,同比增長14%,營收規模和增速都高過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
微軟執行副總裁Amy Hood也在財報電話會上坦承,供應鏈的影響可能延續至5月份,Xbox遊戲機的生產確實面臨很多麻煩。
“Xbox和Surface對四季度財報的影響預計會更大,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地區疫情防控的形勢。”
然而,即便不考慮供應鏈的危機,微軟C端業務下滑也早已成為一個老問題,市場大環境也不容樂觀。IDC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5.1%,疫情反彈帶來的供應鏈、物流危機,還有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物價飛漲,都對消費電子市場帶來沉重打擊。
早在財報出爐之前,瑞銀、摩根大通等大行就對微軟的個人計算業務潑下一盆又一盆冷水。瑞銀甚至在財報中直言,微軟管理層的季度業績指引,已經明顯低於華爾街預期。
好在,B端業務足夠爭氣,幫微軟贏回了投資者的信心。
微軟的B端業務分佈在生產力和業務流程和智能雲兩大部門之中,後者的增速更為強勁。數據顯示,三季度智能雲部門收入191億美元,同比增長26%,兩項數據均為三大業務部門之首。
其中,Azure服務器產品和雲服務營收增長錄得29%,其他雲服務收入增速更是高達46%。根據Amy Hood在財報電話上透露的數據,微軟雲服務範圍持續擴大,單季商業預定量增長28%,預計下一季度業績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此外,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營收錄得158億美元,雲服務同樣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Office商用產品和雲服務營收也錄得12%的同比增長,Dynamics產品和雲服務營收則增長22%,甚至要高於整個業務部門17%的營收增速。
將這部分收入和智能雲業務部門的收入相加,微軟整個雲服務收入合計為234億美元,同比增長32%,是名副其實的增長引擎。
(圖片來自微軟財報)
在財報出爐之後,微軟股價盤後大漲逾6%,週三盤前續漲近5%,當前市值達到2.03萬億美元。以雲服務為核心的B端業務,成功幫微軟熬過中年危機,煥發第二春。
按照業內共識,美國科技、互聯網行業發展比中國要領先至少5-10年。微軟向B端轉型始於2012年,按時間換算現在國內的阿里、騰訊、百度、華為等巨頭也算是“人到中年”,和當初的微軟遇到相似難題。
有微軟這個優等生在前,BAT們能抄好作業嗎?
靠B端業務收穫第二春,微軟做對了什麼?將時間撥回2020年初,疫情蔓延全球、美股光速入熊,微軟可算是美國科技巨頭中行情最慘淡的一員。
微軟2020財年四季度(截止2020年6月末),微軟罕見出現收入增速和利潤增速倒掛,低至8%運營利潤同比增速是今年低點,較三季度的25%和2019年同期的20%斷崖式下滑。
這是微軟的艱難歲月,同時也是不破不立的關鍵時刻。
覆盤微軟的B端崛起之路,究竟贏在哪裏?價值研究所認為主要離不開三點。
1、壯士斷臂,收攏資源首先,微軟自從確定要發力B端之後,就開始對內部資源進行重新規整,高層也十分果斷放棄了各項邊緣業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消費電子、硬件業務。2016年,諾基亞被微軟作價3.5億美元賤賣給富士康旗下的富智康和HMD Global——對比當年70億美元的收購價,微軟可謂血虧。而在甩賣諾基亞之後,微軟並沒有停下腳步,繼續縮減旗下的零售業務,將資源全部集中到B端。
在前CEO鮑爾默掌權期間,微軟仍竭力開發C端市場,鼎盛時期曾坐擁Windows Phone、線下實體零售店、Surface硬件、Xbox遊戲機等多條業務線。但截止目前,除了Xbox和Surface之外,其他大都成為歷史。
2020年,微軟旗下的83家線下實體零售店全部宣告關閉,僅保留紐約、倫敦、悉尼和華盛頓四家門店作為體驗中心。在2009年落地的微軟實體零售店,一度被寄予追趕蘋果的厚望,最終也只能在微軟的轉型中淪為棄子。
砍掉這些邊緣業務之後,微軟不僅能集中所有資源、人才投入到新業務中,而且還向市場傳遞了轉型的決心,一舉兩得。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新CEO薩蒂亞·納德拉的帶領下全面向雲端進軍,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
2、完整的生態鏈條及完整的配套服務要説微軟做B端最重要的優勢,必然是強大的雲服務生態和極其完整的服務、產品矩陣。
雖然在鮑爾默麾下走了一段彎路,但不能忽視的是,微軟在辦公軟件、B端商業服務領域一直都是業內的佼佼者,以Office辦公套件為首的軟件服務,市佔率遙遙領先。
而微軟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產品、服務全面往雲上遷移,並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包。在這個核心戰略的指導下,微軟開始了一系列改革:Office 365雲產品和Dynamics紮根軟件及服務賽道,以Office辦公套件為核心向企業客户提供全套的雲產品服務和軟件套件服務;全新推出的Azure和改良後的SQL、Windows Servers則往PaaS、IaaS方向發展,提供開發者平台、版權銷售和付費產品,直接對標亞馬遜、谷歌。
隨着各項業務發展成熟,微軟雲服務完成從IaaS、PaaS到SaaS三大雲計算賽道的全面包圍。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四季度,微軟Office 365在企業端Office中的滲透率高達86%,統治地位無可撼動。
3、快速的產品迭代和技術更新轉型期的巨頭,最忌自大傲慢。微軟的心態就調整得非常好,沒有沉迷過往輝煌,懂得放低姿態、迎合客户的需求主動作出改變。
回顧Teams和One Drive等新業務的崛起歷程,我們都能看到微軟在技術研發、產品更新迭代中的不斷提速。
2020年4月份,紐約教育管理部門向Zoom下發了為期一個月的禁令,為微軟Teams提供了擴張機會。火線上任的產品負責人Jeff Teper團隊,在短短一個月內迭代了多個版本,實施降噪、自定義背景等功能一次上線,更新頻次吊打Slack等競爭對手。
而在Zoom恢復上線之後,微軟也沒有放慢迭代速度,開始將Office 365的各項功能接入Teams,體現了自己的差異化優勢。
時任微軟副總裁Jared Spataro曾説過,Teams和Office結合,能同時滿足聊天、童話、遠程操作等所有功能,Slack和Zoom則需要藉助谷歌等外部廠商的助力,這就是微軟在B端的優勢。
“所有客户都希望簡化辦公流程,提高穩定性,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微軟的B端轉型之路和成功秘訣,不是什麼秘密。現在標準答案已經擺在面前,就看誰能學到精髓。
對標微軟,BAT誰能成功“大象轉身”?在效仿微軟這件事上,國內互聯網巨頭可謂心有靈犀。其中,聲勢最浩大、轉型意願最強烈的,是BAT老三強。
2018年,騰訊開啓號稱史上最大幅度組織架構調整,雲計算業務被確立為下一階段重點業務,推上舞台中心。此時,距離阿里雲創立已經過去9年,後者也早在2013年便圍繞B端用户進行轉型、升級,成為國內領先的雲服務供應商。姍姍來遲的百度,直到2018年12月才將智能雲事業部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羣組,同時併入AI、大數據等B端業務。
這幾年,調整是BAT的主題,而且由C端向B端轉型的趨勢愈發明顯。
然而,幾年下來,BAT在To B市場,或者説雲計算這條賽道成功了嗎?
如果以微軟為參照,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相對最成功的阿里雲,直到2021財年三季度(截止2020年12月31日)才扭虧為盈,隨後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盈利。而在此之前,阿里雲已經連續11個財年錄得虧損。
但根據最新財報,還沒過幾天舒心日子的阿里雲營收增速又創下新低。2022財年三季度,阿里雲營收264.31億,同比增長20%。這其中,來自阿里巴巴集團的服務收入為68.92億,抵消跨分部交易後的外部收入約為195.39億,經調整利潤為1.34億。
對比之下,2021財年阿里雲營收同比增長42%,再往前幾年增速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在2022財年一季度,阿里雲的淨利潤達到3.4億的巔峯,比三季度高出一倍有餘。
至於市佔率大幅落後於阿里雲的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表現就更加差強人意了。中信證券統計的數據顯示,此前三個財年騰訊雲毛利率皆為負值,預計2022財年將錄得-7%,依然難以轉正。
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內雲服務廠商過於依賴IaaS,且業務同質化嚴重、給B端企業客户提供了壓價空間。
眾所周知,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器維護成本高企,IaaS雲服務的毛利率一直低於PaaS和SaaS。而現階段,國內雲服務廠商的業務還停留在IaaS階段,過去兩個財年阿里雲和騰訊雲PaaS業務營收佔比都不到20%。
在去年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騰訊首席戰略官米歇爾就直言,“要是將基礎設施租給非常龐大的公司,那麼大公司會利用議價能力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番發言,很多人認為矛頭直指騰訊雲的大客户拼多多。公開信息表示,去年一季度開始拼多多在雲服務商名單中加入了百度智能雲的名字,兩大巨頭似乎都成為了拼多多壓價的籌碼。
對比之下,一早便通過智慧雲Dynamics和Office 365向PaaS、SaaS滲透的微軟,利潤率就要高出一大截。
前段時間,騰訊裁員的傳聞不脛而走,PCG和CSIG是業務是重災區,一直被騰訊視為戰略中心的雲業務線也難逃一劫。對於戰略上的收縮,馬化騰在去年的年會上其實早就給員工和投資者打過預防針:
“我們發現整個行業從年初到年終,一直激烈地內卷和競爭,結果這短短一個兩個月突然來到了寒冬。展望明年,我就一個字,穩。”
當降本增效成為各大巨頭的共識,雲業務從高成本、低毛利的IaaS向PaaS、SaaS過渡,也就成為必然。下一階段,一場更激烈的雲端爭奪戰,或許即將爆發。
寫在最後微軟能成功逆襲,很多人將功勞記在現任CEO薩蒂亞·納德拉身上。
但翻看過往的報道可以發現,納德拉上任之初遭遇的質疑、批評可是一點都不少。兼任董事會主席和CEO兩項最重要的工作,納德拉是比爾·蓋茨和約翰·湯普森後第三人,同時也是作風最頑強的一人。上任不到半年,就主導了微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1.8萬人大裁員、將毫無起色的諾基亞徹底打入冷宮、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全力向B端轉型……
在當時,這些激進,甚至有些無情的決定,讓納德拉背上了不少罵名。但納德拉自己很清楚,唯有向B端轉型、向雲端進軍,才能挽救陷入中年危機的微軟。在上任元年的微軟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納德拉曾表示:
“如果沒有云,就談不上移動體驗。反過來,雲計算能夠讓一切和諧有序地運行。”
時至今日,沒有人敢再質疑納德拉當初的一系列決定,微軟也成功煥發第二春,迎來有一個高增長時期。
微軟的功課,國內同行沒法全部照抄——不同的競爭環境和市場成熟度,還有技術上的差距,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但是納德拉在轉型時期展現的信心和決心,還有改革的魄力,都值得國內的同行們好好學習。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