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奈飛財報“爆雷”已經過去了半個月,在四月底,谷歌、蘋果、Meta、微軟、亞馬遜接過了財報季的指揮棒,依舊給了投資者迎頭一擊。
儘管蘋果只是增速下滑,成績依然為正,微軟還展示了一些增長的韌性,然而,作為美股“發動機”,谷歌、Meta、亞馬遜的集體爆雷並非另外兩位同仁能抗住的,大盤熄火愈演愈烈。
5月5日,美聯儲排除了更大力度加息的可能性,帶着科技股盤中扭轉頹勢。但語言上的信心只能開個好頭,科技股會在所謂去泡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嗎?
科技股業績爆雷
截至5月5日,GAMMA的財報已盡數交卷,但“吹哨人”早已發聲。4月27日,高盛發佈消息稱,過去一週美股科技股五巨頭的累計淨賣出量達到今年峯值,投資者顯然失去了堅守的勇氣。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至少避過了亞馬遜這顆“大雷”,彼時,市場尚未想到兩天後,一向以穩健著稱的亞馬遜會讓市場大跌眼鏡。
4月29日,亞馬遜公佈了科技股巨頭中最差的一份財報,也是亞馬遜近幾年最差的一份財報。2022年Q1,亞馬遜實現淨銷售額1164.44億美元,同比增長僅7%,是亞馬遜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因投資Rivian淨虧損38億美元,是2015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每股虧損7.56美元,而市場預期每股正收益8.37美元。
市場預期了亞馬遜營收的低增長,但在保守態度下依然錯估了它的盈利能力。全球多市場銷售額下降、廣告業務增速從上季度的33%下滑至本季度的25%,訂閲服務、第三方服務增速同樣下滑。曾經的救星AWS收入184.4億美元,37%的常態增速也僅僅與市場預期持平。
亞馬遜CEO Andy Jassy説:“業務的關鍵領域都朝着錯誤的方向發展。”他誠懇地預計二季度營收在1160億-1210億美元之間,不及市場預期的1255億美元。亞馬遜盤後隨之大跌超10%。
稍早發佈財報谷歌和Meta則在廣告收入增長放緩上和亞馬遜遙相呼應,但考慮到這兩者對廣告的強烈依賴,他們所受的衝擊甚至強於亞馬遜。
谷歌4月26日發佈的2021財年Q4財報顯示,其實現總營收680.11億美元,同比增長23%,創近兩年最低記錄;核心廣告業務同比增長22%,環比下跌11%。淨利潤為164.36億美元,同比下降8.3%。
Meta4月27日發佈的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業收入279.08億美元,同比增長7%,為2012年上市以來最低同比增速,低於分析師一致預期的282.4億美元,原因是廣告收入270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274.8億美元。不過,元宇宙領域的收入增長讓市場給了它一份“矮子裏面拔高個”的短期看好。
蘋果和微軟一直是地位穩固、增長亮眼的代表,但在本次財報季,兩者也有所分化。
蘋果4月29日發佈的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營收972.7億美元,超出市場939.8億美元預期,不過8.59%的同比增速為過去六個季度新低,且首次跌破兩位數;每股收益為1.52美元,超出市場預期的 1.43 美元。然而,蘋果CEO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讓市場保持謹慎,他坦承,疫情、供應鏈危機和國際地緣因素將為蘋果帶來近80億美元損失。
相比之下,微軟成為GAMMA乃至整個科技股“最後的榮光”,核心指標全面超市場預期:季度內營收493.6億美元,同比增長18%;利潤167億美元,同比增長8%;每股淨收益為2.22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2.19美元;Azure和其它雲服務增速46%,持平此前的高速增長。
並且,和蘋果無指引不同,微軟樂觀預計下季度各項業務都將有良好發展,營收528億美元持平市場預期,而微軟也在當天擔起了救市重任。
不過,雖然“你大哥還是你大哥”,但大盤已經不是那個能坦然承受風險與壓力的大盤了。
大盤早已降速
投資管理機構Richard Bernstein Advisors副首席投資官Dan Suzuki日前警告稱,科技股泡沫依舊,而美股可能正處於暴跌開場。
至少對五大巨頭而言,這不是個好消息。剛剛過去的四月,谷歌、蘋果、Meta、微軟、亞馬遜股價分別下跌17.95%、9.71%、9.84%、9.99%、23.8%,其中Meta還是因為財報後的暴漲大幅抹去了月內跌幅。對巨頭而言,跌得少就算成功。
四月,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月度跌幅,13.3%,較2021年11月高點已下跌近22%。
同樣受累於科技股表現的還有眾多基金,Baillie Gifford的蘇格蘭抵押貸款投資信託基金和Cathy Wood的旗艦產品方舟創新ETF從去年開始遭遇鉅額虧損,華爾街日報稱老虎環球的旗艦對沖基金今年以來跌幅超過40%,而老虎環球對外表示:“4月,我們的公募基金2022年開局非常令人失望,鑑於宏觀經濟情況,市場表現不佳,但我們不相信藉口,所以也不會找任何藉口。”
實際上,巨頭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最後一批的“市場受害者”,因為成長股的下跌洗盤從去年開始就愈演愈烈,巨頭僅僅是帶着指數多支撐了些時日。
富國銀行股票策略主管Christopher Harvey説:"(成長股)拋售都是'增長'問題,但不是説它們缺乏增長。相反,是關於增長的風格、持續的錯誤估值以及有問題的風險偏好。"換句話説,當市場需要避險和穩定,它們就會放棄對慣於虧損的成長股的等待與忍耐。奈飛連續大跌就是例子之一,而Shopify、Snowflake、Block等股票的關鍵詞已經變成了“腰斬”。
巨頭也在失去穩固地位,轉而出現分化,正如它們的業績一樣。5月3日,由Sean Darby領導的 Jefferies 分析師重申他們在二月份給出的建議:投資者應該避免全盤參與FAAMNG這樣的科技股巨頭組合,要把焦點放在MANG身上,Meta、亞馬遜和奈飛是有危險的,微軟、蘋果、英偉達和谷歌才是後市穩定劑。
顯然,如果宏觀壓力不可控,那就要將更多目光放回企業基本面。對巨頭而言,增長卻不像以前一樣容易。
存量時代迴歸基本面
毫無疑問,業績或估值都無法離開當前的宏觀形勢獨立評價,而因素也正如蘋果CEO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總結的那樣。這還會帶來連鎖效應,例如廣告行業整體增長放緩,而TikTok還瓜分了一部分份額。Insider Intelligence預測,2022年TikTok的廣告收入規模有望達到11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75%。
很難説巨頭們目前的探索性動作能帶來多大收益。然而,這體現了一家公司如何押注自己的未來,側面形成了對它的考驗,正如Meta的元宇宙事業即使步伐緩慢,依然能因為頭顯設備銷量上升這些事件,博得市場的認可。今年Q1,Meta 的Reality Labs 營收6.95 億美元,同比增長30.15%。
5月5日,谷歌也在元宇宙上再進一步。谷歌硬件負責人Rick Osterloh今日證實,谷歌已經收購了擁有Micro LED技術的初創企業Raxium,與谷歌的設備與服務團隊融合後,谷歌的XR頭顯設備將運用其技術。
同時,蘋果也在近期傳出消息,電動汽車的開發力度再次加強。彭博社5月3日報道,蘋果聘請了福特汽車高管烏傑卡舍維奇。在供應鏈方面也有進展,LeaksApplePro的爆料顯示,蘋果汽車的開發正在進行當中,正式發佈仍將在2025年或2024年底,而生產合作方之一為富士康,後者給予了否認。
相比之下,巨頭則或多或少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人力。
亞馬遜原本就十分依賴人力開展電商業務,但已經長時間陷入員工關係漩渦,而人力成本也在水漲船高。Meta在5月4日表示:“我們會根據業務需求定期重新評估人才儲備,並根據本財報期間給出的支出指引,相應地放緩招聘增長速度。”
蘋果的零售人員正準備效仿亞馬遜員工4月建立工會的舉動,成立蘋果內部工會,爭取更高的薪資待遇。同時,微軟的財報顯示出研發和管理費用的明顯增長,其中人員薪資支出是主要原因。
科技股面臨內外雙重考驗,後續的發展會有更多變數。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上週稱,後COVID時代史無前例的資金洪流衝擊市場,帶來了SPAC繁榮、IPO熱潮和期權活動大幅回升,而看似優秀的流動性讓科技股走向泡沫破滅。
新興科技股“似乎不再處於泡沫中,但它們似乎也沒有大幅轉向相反的極端,因此現在不一定是買入它們的好時機,”他寫道,“泡沫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除,就像1929年和90年代後期。”
同樣看空的還有曾預見1987年美股崩盤的傳奇億萬富翁投資者Paul Tudor Jones,他認為當前投資者需要關注“保本”問題:“就金融資產而言,你想不出比現在更糟糕的環境。顯然,你不該擁有債券和股票。”
無論如何,科技股巨頭業績失落可能讓基本面的防線也不再穩固。在一個動盪的市場裏,繼續做長期“價投”、退場保資金、風險操作博利益,都在投資者一念之間,但選好企業的規則是不變的。
來源:美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