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券時報的報道,年初以來,國內股市動盪、債市反覆。雖然回撤幅度可控且佔比有限,但全面淨值化後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在“破淨潮”裏面臨着巨大的贖回考驗。
高壓之下,疊加季末衝存款等試點操作,多家理財公司存續規模較今年年初高點有所回落。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悉:四家大行理財子公司的存續規模,共計減少超萬億。
但可喜的是,進入四月,銀行理財短暫迎來的喘息。記者提取wind數據發現,銀行理財的“破淨”數量已經回落至2000只以下,且實現了多日未新增破淨產品。另有上述國有大行理財人士透露,目前其管理規模已經回温至三月份的高峯水平。
有所謂的“破淨潮”,就有護盤的“自購潮”。自3月23日光大理財打響“自購第一槍”後, 目前已有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合計不超過28.5億元自購旗下理財產品。其中,興銀理財將以自有資金約10億元投資於旗下多系列產品,創出了目前自購的最高記錄;而招銀理財在公司自有資金的基礎上,還引入了骨幹員工增持的方式彰顯信心。招銀理財稱:截至3月25日,公司高級管理層、各部門負責人自持公司理財產品的合計金額已超過其去年薪酬的合計金額。
説是在看到多家理財子公司遭遇了至暗的3月,很多人都會很奇怪,為什麼理財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面對着當前理財的危機,我們又該怎麼看呢?
首先,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大家買理財的思路其實是基本一致的,大部分人買理財其實全部都想的是通過理財可以實現自己財富的保值增值,其實大部分人買理財的邏輯第一邏輯就是保值,所以大部分人在進行理財操作的時候都奔着理財,本身的風險不高的這個邏輯來的,所以當理財出現大規模破淨的現象之後,很多人都表示非常不理解,甚至於感覺有些莫名其妙,畢竟對於當前整個市場來説,為什麼理財產品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而理財產品也逐漸被大家開始認為不靠譜了,這可能才是當前最大的難題所在。
其次,我們仔細分析這次理財產品所面對的一系列的信任危機,最核心的原因在於當前的整個市場之上,理財產品其實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狀態,這是因為當前整個理財市場的剛性兑付已經被直接打破,在沒有剛性兑付的時候,你買理財可能上漲同樣也可能虧損上漲和虧損的可能性都是比較大的,所以對於理財公司來説,這個時候虧損並不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但是大量的低風險理財卻同樣出現虧損的問題,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在於當前的理財其實面臨的是整個資本市場的動盪,資本市場處於一個比較嚴重的波動範圍之中,在這樣大的波動之中,不僅是股票,還有債券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最終的結果拖累整個理財市場進入了一個下行週期,這是當前買理財不賺錢最核心的原因所在。
第三,從長期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來理財產品出現上漲和下跌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而這次的案例實際上真正讓我們每一個投資者都敲響了警鐘,現在買理財不能僅僅看理財產品的評級,也不能只看它是哪家公司的產品,我們必須沉下心來認真研究這個理財產品,它的標的和對象到底是什麼?買這個理財產品它可能潛在的風險是什麼,只有投資者自己真正認識到了這些,才有可能避免在理財市場之上出現嚴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