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到底還在等什麼?

小米造車,到底還在等什麼?

文 | 螺旋實驗室

2月19日,來自於《晚點LatePost》透露的消息稱,目前已從多個渠道獲悉小米確認將要造車,並視其為戰略級決策,公司創始人雷軍或將親自帶隊。

消息一出,小米的股價應聲上漲,漲幅一度升至14%,約合人民幣近900億元。

隨後小米官方回應稱:“等等看看,暫時沒有”。

“暫時沒有”這四個字讓外界產生了更多遐想,什麼時候會有,“等等”要等到什麼時候,成了車圈和數碼圈都在關心的問題。

等地方扶持?

去年蔚來、小鵬、理想三大造車新勢力齊齊登陸資本市場,讓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熱度到達了新的高度,傳統車企摩拳擦掌,互聯網巨頭扎堆進入,一片百花齊放的熱鬧場面。

拋去新能源汽車的巨大市場潛力,以及國內上下游產業鏈逐漸成熟所帶來的入局門檻降低,相關鼓勵政策的動向也成為了重要影響因素。

根據四部委於去年發佈的《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了2022年年底,但同時也提前明確了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退坡幅度。

銷售層面的補貼逐漸減少,生產層面的扶持就顯得更加重要,近些年來地方政府的加入已經成為了企業享受政策紅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上海、合肥、珠海等城市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壓下重注。

小米造車,到底還在等什麼?

去年11月,由上汽和阿里共同參與的“智己汽車”項目正式啓動,上海浦東新區成為了重要投資方,浦東新區的張江智能園區則負責承接項目落地。

從當時對外發布的通稿來看,張江智能園區為智己汽車提供了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引進、落户、政策對接、資源對接、公共服務及綜合配套等。

小米若要造車,哪座城市會率先拋出橄欖枝,目前來看武漢或許是理想的選擇。作為小米的第二總部所在地,武漢在營商環境和人才引入層面都曾給予小米諸多支持。

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武漢市作為中部龍頭城市缺位嚴重,尤其與鄰省省會合肥對比更是差距明顯。

不過湖北省整體仍然有着強大的汽車整車產能,也是我國重要的汽車工業基地之一,尤其是國產東風汽車的整車生產力基本都集中在湖北省內,產業氛圍依然具有一定優勢。

等合作伙伴?

由於本身的科技公司屬性,加上小米過去一以貫之的企業代工策略,在造車這件事情上,選擇與哪家車企合作也顯得格外重要。

去年網絡上曾流傳出一張小米與比亞迪合作的“青悦S1汽車”宣傳圖片,但隨後小米和比亞迪雙方都出面闢謠此消息不實。

小米造車,到底還在等什麼?

雖然與比亞迪在造車方面並未有真實合作,但未來如果真要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選擇合作伙伴必然是個逃不開的話題。

縱觀國內的科技巨頭造車,幾乎都是在和傳統車企合作,推出新品牌來搶佔市場。

比如前文提到的“智己汽車”,就是由阿里和上汽共同打造。同樣是今年宣佈造車的百度,合作伙伴則選擇了吉利,新品牌名和logo據説已經確定,但尚未對外公佈。

即便是獨立運作的新能源車企,三大造車新勢力也都選擇了由傳統車企代工,蔚來是由江淮代工,理想是選擇了力帆,小鵬早期則選擇的是海馬汽車代工,此後收購福迪汽車才獲得了造車資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三家造車新勢力,背後都能看到小米老闆雷軍的影子,雷軍參與創辦的順為資本投資了蔚來和理想,由雷軍老友何小鵬創立的小鵬汽車則得到了雷軍個人和小米集團的投資。

這其中,小鵬汽車目前是有自建工廠的,其中位於肇慶的工廠成為了小鵬P7的誕生地,對外號稱年產能可達10萬輛,同時小鵬位於廣州的工廠也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投產,年產能可達30萬輛。

但對於小米而言,初涉車圈就自建工廠顯然不太現實,目前其切入新能源汽車市場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自身的品牌效應及市場營銷等層面的積澱,但傳統車企多年來在整車製造和供應鏈方面積攢下來的優勢,則是小米這樣的科技企業短期內難以追趕的。

等競爭對手?

當年小米手機憑藉着1999元的定價,成為了智能手機行業的“價格屠夫”,並一舉奠定了小米在智能硬件領域的地位,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少網友也喊話小米要把汽車定價打下來。

從目前新能源車的銷量數據來看,確實呈現出了定價越高銷量越好的怪相,整個2020年的新能源車銷量排行中,前十的車型中售價在20萬以上的有五款,佔到了總數的一半。

而在傳統燃油車主力銷售的10-20萬區間內,能夠贏得消費者青睞的車型則並不多。

小米造車,到底還在等什麼?

對於很多殺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來説,這其中藴含着巨大的市場契機,小米心知肚明,其他巨頭也早已覬覦良久。

問題是,誰來打響這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的第一槍,在紛紛入局的科技巨頭中,是阿里、華為還是蘋果、三星?

從造車進度上來看,阿里投資的智己汽車有望最快殺入市場,相關信息顯示智己汽車的首款車型將於今年4月展開預約,年底發售。

而華為與北汽合作的智能汽車據傳也將在今年4月正式亮相交付,首批帶有互聯網企業“血脈”的新能源車上市,或許也將為市場價格定下新的調子。

在這種情況,小米選擇後發制人也不失為一種機敏的市場策略。

面對着尚處於藍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小米是要延續過往“極致性價比”的姿態還是展現全新的行業形象,這一切都值得權衡,畢竟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市場所有的情緒都會精確地反映成為股價的漲跌。

與其貿然闖入,倒不如讓子彈再飛一會,先看看競爭對手們的定價區間。

科技巨頭一旦有造車的消息傳出,對於股價就是一針猛藥,小米自然也不例外。但資本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關於新能源車的故事,更重要的還是故事是否真的能成為現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66 字。

轉載請註明: 小米造車,到底還在等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