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元衝上110,人民幣為了保7拼了,美國使出“連環計”對付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財經

最近美元指數不顧一切地往上衝,今天一度衝破了110大關,如果説這是鮑威爾的“功勞”倒也沒錯,但是歐洲亂作一團把歐元壓得喘不過氣可能是最大的推手。

現在不是在討論歐元與美元平價,而是市場在猜測歐元要跌倒什麼時候,還有沒有機會再起來,目前對沖基金基本沒有押注多頭,華爾街這節奏帶的相當“給力”。

最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歐盟提了個建議,説要成立一個財政委員會方便印鈔,再成立一個基金專門用來執行共同規則,即27個成員國的預算赤字低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國家債務低於60%。

IMF意思是,要是不這麼來,歐盟要面臨大危機,的確如此,看看歐元比債務危機時還慘,不過説成立財政委員會那就是把歐元推向火坑。

看似發債和發幣統一了,實際上有個根本問題,不同經濟水平下貨幣要升值還是要貶值不可能兩全,必然有國家倒黴,這個時候要發債就是把它們推向債務深淵,用不了多久國家就破產了。

IMF的建議不禁讓我想起這是不是美國的主意,如果不是歐元的悲慘,哪有美元今日的好日子。

美國自己發力,下面再有一個貨幣推着,不升值都難,最近的跡象越來越證明這些動作都在針對人民幣。

目前離岸匯率已經破了6.95的關口,距離7越來越近,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做點什麼才行,從工具上的類型和力度來説,防止偷襲不難。

例如昨日央媽宣佈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8%下調至6%。

這個操作相當於增加了銀行的外匯資金供給,防止銀行大量匯兑,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

當然,真正難的還是穩住大盤,這個盤就是我國的經濟。近段時間美國政客和媒體不斷地拋一些言論,全部都是説我們經濟很糟糕,就因為個川渝乾旱引發的電力緊張,就能誇張到説出口會受到極大限制,真是“亡我之心不死”。

人民幣匯率在7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輕易妥協,不是説嚴防死守,而是一個態度,當今世界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可能盯着我們看了。

此前,人民幣作為新興市場自身的避險資產佔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保護投資者免受戰爭動盪和通脹失控的影響。

現如今,美元升值下人民幣貶值可以,但是不能夠走得極端,一是因為許多國家和我們在出口商存在競爭,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主,一旦人民幣匯率跌過分,他們的壓力很大,雖然我們出口有收穫,但也是去了“人心”。

普及一個知識點:新興市場經歷了兩年的高通脹、對美聯儲貨幣緊縮政策的擔憂以及主要西方市場的衰退前景。人民幣在 MSCI 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中的權重為30%。

所以一旦人民幣走得不穩,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和南非蘭特等等貨幣都可能被拉低,其中有些特別脆弱的貨幣更是以人民幣為風向標,例如墨西哥比索和土耳其里拉。

不光如此,一些發達國家的非美貨幣也在盯着人民幣了,例如今年另一個更慘的貨幣韓元,自從跌破1300以後找不到底了,為此韓國媒體《韓國時報》説只有中國經濟復甦,人民幣穩下來韓元才有希望。

最近又有一個消息出來,埃及財政部説準備發行價值5億美元的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債券,一開始想發別貨幣的來着,感覺美元強勢離譜,最終選擇人民幣。

種種跡象出來,美元對此相當緊張,所以才會有美國今年導演的“連環計”,上文説的詆譭我們經濟是無中生有。

最近彭博社一連串發文指責我們控制匯率算是渾水摸魚,把全球貨幣的水攪渾以後美元從中牟利,但是需要一個背鍋的,因此選擇人民幣。

現在使用的是反間計,離間人民幣與新興市場貨幣的關係,用意就是告訴他們跟着我們不牢靠,只有用美元才可能解危機。

最後再來談一個事情,更加讓你理解一下美元緊張下這麼對付人民幣的理由。俄羅斯有一個自己的經濟小圈——歐亞經濟聯盟,這裏面70%以上的交易基本上都是盧布。

自從歐洲打仗以後,盧布被完全封鎖,其中許多國家覺得這麼玩下去就和世界脱軌了,上個月召開的了理事會,達成了一個意見。

找一個貨幣,既能用得安全,也要和世界其他國家貿易交往,於是選中了人民幣,俄羅斯當然也同意,該國銀行發展研究所所長説從形式發展來看,人民幣完全有機會成為世界貨幣排名的領頭羊。

本來美元是不在乎這回事,盧比自己愛怎麼玩怎麼玩,現在不一樣,準備把人民幣推向自己“朋友圈”,而且要在世界範圍內增加影響力。

俄羅斯可是聲稱要打破美國單極世界的,這不是要徹底埋葬美元,美元情緒怎麼能不激動,畢竟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就意味着最大量的貨幣結算,這個量不是價值而是筆數。

這一次疫情,美元發現了一個現象——人民幣國際化速度加快了,無論是直接提升還是間接影響,美國人必然不能容忍,大幾千億美元的軍事霸權,政客顯示政績發錢,沒有美元作為支撐,早就坍塌了。

我們知道貨幣地位的轉換通常需要相當長時間,短的幾十年,長得上百年,美國人自己心裏也清楚,但他們也不確定,所以肯定是先下手為強。

因此,這一次美元算計人民幣不會很快結束,我們必須有充分的心裏準備應對長週期的貨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