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其中對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詳盡的部署:加強生物企業上市培育,進一步加大對生物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的支持力度,吸引優質生物企業在主板和科創板上市。
主要結論
受國內外新冠疫情的反覆影響,2022年以來中國投融資市場節奏放緩。受國際形勢影響,更多的投資者偏向未來在境內上市路徑的投資標的。在利好政策的引導下,優質的生物醫藥企業紛紛選擇科創板,美股和港股不再是首選。
2022年1-5月全國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事件共536起,披露的投融資金額為970億元。其中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492起,投融資金額548億元;IPO事件27起,募資金額331億元;二級市場再融資事件17起,再融資金額91億元。
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融資重點仍然是創新藥,項目數量佔比達29% 。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2022年1-5月TOP3依次是創新藥、醫療器械及企業服務,三者加和佔比高達70%。從投融資金額來看,TOP3仍然是創新藥(34%)、醫療器械(19%)及企業服務(18%)。創新藥投融資事件中,細胞治療和基因療法分別佔比31%、19%。細胞治療單筆投融資金額增幅顯著,同比增長64%,環比增長9% 。
投資人對早期新興賽道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國內早期投資(包括種子輪、天使輪、A輪)佔比較高,約佔全部投融資事件數量的59%。2022年以來A輪事件佔比明顯增加。
江蘇投融資事件數量反超上海成為榜首。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江蘇、上海、北京領跑,佔總數量的57%;從投融資金額來看,上海、江蘇、浙江的項目金額佔比高達63%。
受國際局勢和國內新冠疫情反覆影響,2022年前5個月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節奏明顯放緩,醫療健康領域整體投融資事件和金額減少。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共492起,總金額548億元;IPO事件27起,募集總金額331億元;二級市場再融資事件17起,募集總金額91億元。

受新冠疫情多次反覆的影響,2022年前5個月一級市場投融資事件數量和金額均呈下降趨勢。投融資事件總計492起,同比減少45.8%,環比減少44.7%;投融資金額達548億元,同比減少37.9%,環比減少50.9%;平均單筆金額達1.11億元,與去年全年平均單筆金額基本持平。

2022年前5個月各賽道投融資事件數均有減少,投融資事件前三名分別為創新藥(144起)、醫療器械(127起)和企業服務(84起)。從投融資金額來看,整體投融資呈下降趨勢,前三名分別為創新藥(205億元)、醫療器械(112億元)及企業服務(109億元)。從平均單筆金額來看,人工智能(1.3億元)、IVD(1.1億元)、企業服務(1.3億元)及醫療器械(0.88億元)較去年均有所增長,分別增長1.2倍、38%、25%和4%。企業服務中主要為CRO和CDMO服務受到投資人追捧,事件數和投融資金額總計達到61起和92億元。

2022年前5個月種子輪/天使輪項目數量(共86起)隨月份逐漸下降。從輪次佔比來看,2022年以來A輪事件佔比逐月增長,月平均佔比達42%,到5月已達到49%。投資機構對極早期的種子輪項目更加謹慎,投融資整體趨勢從2021Q4開始逐步向A輪項目(新興賽道)傾斜。

從A輪項目數量來看,2022年前5個月前三名分別為創新藥(65起)、醫療器械(58起)及企業服務(39起),佔A輪項目總數的71%。儘管整體投融資呈下降趨勢,但A輪事件中創新藥、醫療器械、企業服務和人工智能同比均有所增長,創新藥同比增長30%,醫療器械同比增長11.5%,企業服務同比增長8%,人工智能同比增長16.7%。

2022年前5個月各省份項目數量和金額均有明顯下降。從投融資數量來看,江蘇(111起)、上海(94起)、北京(75起)領跑,佔總數量的57%,江蘇反超上海成為榜首。從投融資金額來看,上海(139億元)、江蘇(119億元)、浙江(87億元)的佔比加和高達63%。

2022年以來IPO事件數量減少,3月IPO事件數達到高峯。創新藥IPO熱度不減,3月IPO事件達到6起。

國內眾多未盈利的優質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等利好政策引導下,紛紛拋棄美股、港股,轉而選擇科創板。此外,美股對中國企業的監管逐步收緊,很多企業赴美上市進程延緩。

2021年以來二級市場再融資事件數呈下降趨勢,再融資金額到2021Q3下降到最低點,2021Q4季度回升不明顯,之後持續低迷。

國內於2021年獲批上市2款CAR-T新藥,代表着中國藥監局在CAR-T療法審評、監管等程序及措施已成體系,標誌着國內細胞療法進入新紀元。細胞治療和基因療法、核酸類藥物等成為熱門賽道。細胞治療中的新興賽道,主要包括:通用型CAR-T細胞(如亙喜生物)、iPSC技術幹細胞療法(如霍德生物)、NK/CAR-NK細胞療法(如再凌生物)、γδ T細胞療法(如清輝聯諾)等。
新冠疫情爆發後,BioNTech/輝瑞和Moderna開發的兩款mRNA新冠疫苗約40天進入臨牀,一年內上市;國內mRNA疫苗進度最快的企業為艾博生物。
榮昌生物、海創生物等Biotech公司於2022Q1登陸科創板;聚焦於基因療法的CDMO企業和元生物在科創板掛牌上市。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進一步加大對生物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的支持力度,吸引優質生物企業在主板和科創板上市。
2022年前5個月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創新藥前三名分別為細胞治療(44起)、基因療法(27起)及大/小分子創新藥(24起),較往期均有減少。從投融資金額來看,前三名分別為細胞治療(55億元)、小分子創新藥(42億元)及大分子創新藥(40億元),其中細胞治療同比增長57%,環比增長2%,基因療法環比增長1倍。2022年以來細胞治療單筆投融資金額為1.25億元,較去年平均單筆金額增長37%。核酸藥物單筆金額一直保持着較高的水平,今年以來平均單筆金額在2億元,較去年2.9億元有所下降。

重點案例:
星鋭醫藥(A輪)
2022年5月,星鋭醫藥(Starna Therapeutics)完成了A輪融資,金額達1.5億元人民幣。本輪融資由LYFE Capital(洲嶺資本)領投,源碼資本、弘毅投資及春華創投跟投,老股東高瓴創投和夏爾巴投資持續加碼。此次融資資金將用於擴張研發中心、建設中試車間和推進在研管線,並進一步完善肝外遞送技術,拓寬RNA藥物的應用前景。
星鋭醫藥成立於2021年,致力於開發以RNA為核心的創新藥物,擁有業界領先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NA和器官選擇性遞送技術平台;星鋭醫藥目前已建立了豐富的研發管線,涵蓋傳染病疫苗、腫瘤免疫等領域。預計將在未來推進多個項目進入臨牀階段。
凱萊英生物(戰略融資)
2022年3月,凱萊英醫藥集團(股票代碼:002821.SZ/6821.HK)、高瓴創投和海河凱萊英基金達成共識,各投資方擬共同出資25億元,將凱萊英生物(上海凱萊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打造成為全球生物藥及先進療法CDMO領域的領軍企業,並將依託各自領域的資源優勢,在行業生態領域以及資本市場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的戰略合作。
凱萊英生物由凱萊英醫藥集團全資控股,是一家提供包括大分子藥物、抗體偶聯藥物、細胞基因治療藥物以及mRNA藥物等在內的獨家合同研發生產服務(CDMO)企業。
2022年1-5月登陸科創板的創新藥研發企業:
1.2022年4月25日,集萃藥康(688046.SH)登陸科創板,募資金額達11.27億元人民幣。集萃藥康專業從事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發、生產技術服務及上下游產業拓展,已累計形成超過20,000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品化小鼠模型,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鼠品系資源庫。解決了我國生物醫藥發展領域的動物模型“卡脖子”技術和資源問題。
2.2022年4月12日,海創藥業(688302.SH)登陸科創板,募資金額達10.63億元人民幣。海創藥業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專注於癌症和代謝疾病的全球化創新藥物企業。擁有氘代藥物研發平台、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平台等四大核心技術平台。
3.2022年3月31日,榮昌生物(688331.SH)在科創板掛牌上市,募資金額達26.12億元人民幣,正式開啓“A+H”雙通道資本時代。榮昌生物於2021年6月獲批上市了國內首個本土自主開發的ADC藥物 維迪西妥單抗(RC-48,商品名愛地希)。2020年11月9日,榮昌生物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09995.HK),募資5.9億美元,創下當年全球最大生物技術IPO紀錄。
4.2022年3月23日,首藥控股(688197.SH)在科創板掛牌上市,募資金額達14.83億元人民幣。首藥控股成立於2016年,是由北京市、區兩級國有資金參股的混合所有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小分子抗腫瘤靶向藥、糖尿病新藥的研發與生產業務。據披露,首藥控股共有22個在研項目,均為 1類新藥,其中11個自主研發管線,11個合作研發管線。
5.2022年3月22日,和元生物(688238.SH)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上市,募資金額達13.23億元人民幣。和元生物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聚焦基因治療領域的生物科技公司,專注於為基因治療的基礎研究提供基因治療載體研製、基因功能研究等CRO服務,以及為基因藥物的研發提供IND-CMC藥學研究、臨牀樣品GMP生產等CDMO服務。
6.2022年3月11日,賽倫生物(688163.SH)登陸科創板,募資金額達8.938億元人民幣。賽倫生物成立於1999年,立足抗毒素抗血清領域,依託核心技術進行自主研發,在抗毒素抗血清產品研發、生產領域形成技術優勢。主要產品有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F(ab‘)2)、抗蛇毒血清系列產品、抗狂犬病血清等。
7.2022年1月18日,邁威生物(688062.SH)登陸科創板,募資金額達34.77億元人民幣。邁威生物是一家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主營業務為治療用生物製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具體為包括人用治療性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雙功能抗體及ADC藥物在內的抗體藥物以及包括長效或特殊修飾的細胞因子類重組蛋白藥物。
8.2022年1月7日,亞虹醫藥(688176.SH)登陸科創板,募資金額達25.28億元人民幣。亞虹醫藥專注於泌尿生殖系統腫瘤及其他重大疾病領域的全球化創新藥公司。致力於開發全球首創(First-in-Class)藥物和其它存在極大未滿足臨牀需求的創新藥物。
2022年1-5月登陸港股的創新藥研發企業:
1.2022年3月31日,瑞科生物(02179.HK)登陸港股,募資金額達7.65億港元。瑞科生物創立於2012年,致力於亞單位疫苗的研發及商業化,該公司的核心科學團隊在創新型疫苗的研發和商業化方面擁有逾20年經驗。在新型佐劑技術、蛋白工程技術、免疫評價技術的驅動下,瑞科生物已建立一條包括12款在研創新型疫苗的產品管線,涵蓋宮頸癌、新冠肺炎、結核病、帶狀皰疹、手足口病及流感等疾病。
2.2022年2月23日,樂普生物(02157.HK)登陸港股,募資金額達9.05億港元。樂普生物是一家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聚焦於腫瘤治療領域的創新型生物製藥企業。開發了強大的專注腫瘤候選藥物的產品管線,包括處於臨牀及臨牀前階段的ADC、溶瘤病毒藥物及免疫療法。通過建設專業的銷售和營銷隊伍實現產品管線的國內商業化,通過與境外企業的合作將產品管線推向美國及歐洲等海外市場。
醫療器械投融資概況(2022年1-5月)
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前三名分別為外科手術器械(25起)、機器人(19起)及人工器官(13起)。從投融資金額來看,前三名分別為外科手術器械(31億元)、機器人(19億元)及人工器官(16億元)。醫療器械整體上事件數和金額明顯下降,但是腦科學項目投融資金額(8億元)明顯上升,2022年以來單筆投融資金額達到1.6億元,比去年平均單筆投融資金額增長1.5倍。

重點案例:
術之道醫療(A輪)
2022年4月底,術之道醫療宣佈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醴澤資本、濟峯資本聯合領投,華桐資本、IDG資本跟投。本輪融資後,術之道將進一步完善全自動手術機器人平台的建設,並逐步推進相關產品的臨牀試驗。外科手術逐漸由開放式轉變為微創式,手術機器人即將掀起變革新浪潮。
術之道醫療成立於2021年,是一家專注於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平台型公司,致力於打造符合機器人技術特點的智能耗材生態體系。目前市面上醫療機器人僅侷限於導航、限位、輔助完成精細化操作的基礎功能,在全自動和智能化程度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尚未真正意義上減輕醫生工作量、提高手術效率。針對以上痛點,術之道醫療圍繞醫美、腫瘤、血管介入三大領域,以“機器人平台+智能化耗材”的形式深度佈局十餘款產品,從根本上改變手術方式,逐步實現“全自動”手術操作。
近觀科技(天使輪)
2022年2月,近觀科技宣佈已完成2億元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獲得本輪融資後,近觀科技將搭建用於定製化芯片、生物技術和BTIT跨界產品研發和應用的一體化平台,提供獨特而完整的定製化BTIT整體解決方案。
近觀科技由陳昌博士創立,梅仲濤博士負責公司運營,經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孵化,專注於運用集成電路芯片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結合、服務生命科學和大健康產業的跨界高科技企業。近觀科技的早期研發目標是基於生物和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BTIT,BioTech &;;; InfoTech),實現生命科學儀器和醫療器械設備的微型化、規模化和芯片定製化,優先攻克便攜式的無創血液分析技術(如血糖)、單分子技術(如測序)等行業內的難點技術和產品。
景昱醫療(D+輪)
2022年2月,景昱醫療宣佈成功完成3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由紅杉中國和高瓴創投共同領投。
景昱醫療多年來深耕腦深部電刺激治療領域,同時引領醫療用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前沿探索。公司率先提出雙靶點刺激治療方案,研發出腦機接口雙靶點腦深部電刺激器,在治療難治性強迫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等適應症上已走在國際前沿,實現了突破性治療效果。
IVD投融資概況(2022年1-5月)2022年前5個月IVD整體呈下降趨勢,5月投融資趨勢達到最低谷,事件僅有5起。從投融資事件數量來看,1-5月前三名分別為疾病早篩(16起)、第三方醫學實驗室(8起)及測序(4起)。從投融資金額來看,前三名分別為疾病早篩(11.3億元)、第三方醫學實驗室(10.9億元)及試劑原料(3.1億元)。其中第三方實驗室平均單筆金額為1.36億元,比去年平均單筆金額增長53%。

重點案例:
普譯生物(天使輪)
2022年1月7日,普譯生物宣佈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IDG資本和水木創投聯合領投,清華工研院全球健康產業創新中心跟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孔蛋白優化,以及基於ASIC芯片的中高通量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產品定型。
普譯生物專注於新一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產業化的高科技企業。普譯生物團隊長期致力於解決我國納米孔測序儀“卡脖子”問題,承擔着突破國外知識產權封鎖的重大使命。除了作為中科院重大儀器設備研製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主體,普譯生物的另一大重要任務,是產業化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儀。其在實現長鏈DNA直接測序的同時,未來會進一步攻關高準確度的RNA和蛋白質直接測序技術,實現低成本高精準度的生物信息解讀。
頤坤生物(B輪)
2022年1月6日,IVD全球化平台型創新領導者頤坤生物宣佈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紅杉中國、晨興創投聯合領投,元禾控股跟投。原股東禮來亞洲基金、珀金埃爾默創投繼續加註。
頤坤生物成立於2019年,是IVD全球化平台型創新領導者,專注於傳染病、腫瘤、婦幼和慢病領域的創新型體外診斷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及生產,力求以多樣化的技術平台為處於不同疾病期的患者提供從早篩、診斷、治療監測到預後管理等不同階段的臨牀解決方案。公司依託蘇州產業化基地和新加坡研發基地,佈局全球化產業鏈,利用臨牀質譜、全景病理、分子診斷等創新技術平台拓展國內市場,並採取合作研發、投資併購等多樣化商業手段,積極佈局化學發光、即時檢測等平台拓展海外新興市場。
2022年1-5月登陸科創板、港股的IVD公司:
1. 2022年3月30日,仁度生物(688193.SH)登陸科創板,募資金額達7.265億元。仁度生物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專注於RNA分子診斷技術與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開發、推廣以實時熒光恆温擴增檢測技術(簡稱“SAT技術”)為基礎的RNA分子診斷產品。仁度生物擁有從診斷試劑到全自動配套儀器研發和生產的一整套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目前已成功建立了SAT技術平台,有42項相關專利獲得授權,20個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NMPA)註冊證書並上市銷售。
2. 2022年5月18日,雲康健康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02325.HK)登陸港股市場,募集金額達10.90億港元。雲康是一家醫學運營服務提供商,為醫療機構提供全套的診斷檢測服務。雲康通過利用自身專業的診斷能力以及覆蓋全國的醫聯體服務網絡,逐漸發展成為醫學運營服務的領先平台。就2020年的收益而言,作為中國醫學運營服務市場前五大公司之一,雲康旗下坐擁三大業務線,涵蓋為醫聯體提供的診斷檢測服務、診斷外包服務、及為非醫療機構客户提供的診斷檢測服務。就2020年的醫療檢測服務收益而言,雲康也是中國第二大為醫聯體提供的診斷檢測服務的供應商,提供涵蓋醫聯體診斷服務及診斷外包的全方位醫療健康服務。
投資項目數量TOP10機構
醫療健康領域TOP10機構中,除了深創投外的其他9家機構,投資事件數量均在 2021 年達到最高值。近五年TOP10機構的投資事件數量,佔比約為 13.6%。2022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反覆,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熱情受到打擊,2022年超過2021年的可能性較小。

創新藥、醫療器械和IVD三大細分賽道的TOP10機構存在差異。按投資事件數量統計,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的榜首均為紅杉資本中國,啓明創投緊隨其後。按投資事件數量統計,中金資本、動平衡資本、元生創投並列IVD首位。

紅杉資本中國近五年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融資事件和金額,在2021年達到最高峯,披露金額近370億元。其中醫療健康領域投資A輪項目最多,佔比超過 50%。紅杉資本中國投資喜好,從小分子靶向藥/抗體等大分子創新藥,向細胞治療、基因療法和基因編輯傾斜。2020年以來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mRNA疫苗成為了熱門賽道之一。

重點關注企業:
輻聯醫藥(A輪)
2022年5月26日,輻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輻聯醫藥)宣佈完成近2.5億人民幣A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楹聯健康基金、佳辰資本、辰德資本和崑崙資本跟投。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推進其放射性藥物腫瘤產品管線和放射性醫用同位素生產平台的開發。
輻聯醫藥成立於2021年12月,是一家綜合性的國際化放射性治療公司。總部位於上海,業務遍及歐洲。專注於打造放射性配體生產、研究、開發和商業化的全產業鏈。核心平台旨在攻克當今放射性藥物領域的核心難題,打造針對未來放射性藥物治療的創新轉化和生物學研究平台。公司的藥物發現平台包含單域抗體,多肽及核素連接子。此外,公司將候選化合物治療和診斷核素相匹配,得到的藥代藥動數據可以有效指導臨牀病人的篩選。
揚奇智能
2022年1月,揚奇智能創立僅1個多月就完成了數百萬美元首輪融資,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獨家投資。
揚奇智能重點攻克“高精度醫療導航的精準放射治療”問題,致力於成為醫療設備領域自動駕駛的先行者。通過AI、高性能分佈式控制系統、多模態感知等技術賦能醫療設備,提升醫療設備智能化水平,提高臨牀治療效率,降低醫生培訓成本。在傳統放療設備的基礎上,加裝AI算法、精準定位導航系統、放療設備控制系統,並結合自研的輻射劑量監測相機、人體三維成像設備等,對患者進行實時的放療劑量監測管理和精準導航擺位控制等多維度治療優化。在競品上,國外主要有visionRT, C-Rad和Brainlab 三家企業在此方向上有相應佈局。
元化智能(B輪)
2022年1月,元化智能宣佈完成B輪數億元人民幣融資。此輪融資由基石資本領投,原股東深創投和紅杉中國聯合領投持續支持,國科嘉和、萬匯資本等聯合投資。
元化智能成立於2018年12月,是一家專注於跨科室的專科手術機器人的創新型高科技企業。元化智能的消化道產品和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產品均已經完成和接近完成臨牀前研發,將陸續進入臨牀驗證階段,形成覆蓋多科室和多臨牀應用的產品矩陣。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系統於2021年10月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目前已經處於申報註冊階段。其全資子公司骨聖元化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的核心產品是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全骨科手術輔助機器人系統,該系統可以輔助醫生完成膝/髖關節置換、創傷、脊柱等多種骨科手術。
本文源自醫藥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