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熨平擴大的物價“剪刀差”?

  在外界看來單調枯燥的統計數字,落到企業身上,就是真金白銀的成本、利潤,就是企業直觀鮮活的生存壓力。一個百分點的變動,背後可能是無數中小企業的生死興衰和企業員工的柴米油鹽。物價“剪刀差”的變化即是如此。近一段時間以來,這一指標的顯著變化受到了市場內外的廣泛關注。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CPI同比上漲1%,PPI同比漲幅重回年內高點9%,二者“剪刀差”由前兩月的7.7個百分點擴大至8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物價“剪刀差”擴大,表明價格從上游向下遊傳導不暢,這對於處於產業鏈中下游的企業來説,意味着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但產品銷售價格卻上不去,成本壓力不能及時同步釋放,盈利空間不斷縮減。加之受到疫情影響,內需恢復仍顯不足,尤其是那些沒有規模優勢、欠缺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當前經營壓力會更大。

  物價“剪刀差”,關係到企業預期和市場信心,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成因方面。眾所周知,PPI近來之所以持續高位震盪,主要是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攀升傳導和基期等因素的影響。而CPI持續低位運行,則主要是由於我國下游工業消費品供給充足,競爭充分,尤其是生豬產能持續恢復帶動了豬肉價格明顯下降,也有力地平抑了整體物價的上漲。二是發展趨勢方面。總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加固,穩中向好,供需基本穩定,這是未來物價走勢企穩的大前提。隨着全球產能逐步恢復和基數效應消退,物價“剪刀差”未來有望漸趨收窄。

  面對當前較大物價“剪刀差”給中小企業帶來的經營壓力,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發力緩解。一是企業自身要“拼一把”。主要是通過優化管理、挖潛降本、創新產品、開拓市場、加強營銷等,最大程度為自己爭取生存發展空間。二是政府層面從政策上“拉一把”。要在加大力度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基礎上,繼續落實好“六穩”“六保”,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支持,積極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

  無論PPI還是CPI,既是經濟數據,更是民生指標,它反映着企業浮沉,牽動着萬家冷暖。積極熨平物價“剪刀差”擴大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助於進一步助力市場主體恢復,服務基本民生。(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92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熨平擴大的物價“剪刀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