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數字經濟可能使服務貿易佔比提升 未來經濟發展更重服務
1月9日,在2021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上,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提出,在疫情的衝擊下,數字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一方面,數字經濟影響着各行各業和經濟結構,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本身也面臨着反壟斷、隱私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挑戰。
數字經濟產生新的生產要素 提高生產率、實現低成本擴張
在新冠病毒肺炎衝擊之下,數字經濟的發展顯示出巨大的潛力,例如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在線會議、遠程配送等。
彭文生提出,數字經濟的核心層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包括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等。數字經濟的應用層即大數據的應用所帶來的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業,突出的例子是平台企業,例如美國的亞馬遜、谷歌、臉書,中國的阿里、騰訊等。數字經濟的第三個層次是產業數字化,即所有的行業、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這三個層次來看,中國的情況是兩頭弱中間強,核心層、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在中間層即平台企業方面,相對發展較強。
數字經濟的特殊性在於,其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生產要素,即數據,使得數字經濟的產品或服務在微觀層面具有非競爭性。開發階段完成後,商業模式和業務推廣的邊際成本很低,由此帶來商業模式的擴張非常快,同一個產品的市場規模可以很大。除此之外,數字經濟還能產生範圍經濟,可以通過現有的網絡和平台,向跨市場拓展業務,例如原來做電商的,可以拓展做健康、支付。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平台有大量用户,數字產品邊際成本很低。
數據作為新的生產力,可以提高效率、產生規模經濟。從生產關係來看,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產權具有排他性,數據一旦被某個企業或個人佔有,就形成排他性,別人不能用。數據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特性兩者結合起來,帶來數字經濟時代效率和公平問題,競爭和壟斷的問題。這一定程度上隱含了數字經濟時代公共政策所面臨的一些挑戰和需要做的平衡。
數字經濟可能使國際貿易更多轉向服務貿易 未來經濟發展更重服務業
彭文生提出,從宏觀上,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首先是機器替代問題。近幾年經常聽到兩種擔心,一種是擔心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短缺,另一種是擔心機器替代人導致失業。到底應該擔心哪個問題?從供給端來看,機器替代人,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樣一個勞動力能生產更多的東西,有利於抵消老齡化對生產、供給的影響。從需求端來看,老齡化和數字經濟結合起來,一個可能出現的現象是低慾望社會,老年人慾望比較低,機器也沒有慾望,導致整個社會低慾望、低消費需求。從這個意義上看,機器是替代不了人的。
第二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收入分配。如果機器替代人的話,收入分配就是有利於資本的;如果機器是賦能人的話,有可能對勞動者有利。這和勞動力成本有關,同樣的機器人,國際市場價格是不一樣的。如果機器替代人,它將更多應用在美國,美國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高;如果機器賦能人,和勞動者配合,則可能更多應用在中國。因為勞動力成本的差異,數字經濟的發展對資本和勞動收入分配的影響,在美國更有利於資本,在中國可能相對更有利於勞動者。數字經濟發展還將帶來勞動者之間不同的人有收入差距,這就是數字經濟時代帶來的明星企業、明星個人效應,會加大勞動力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國際貿易。數字經濟改變了通信的成本,溝通成本大幅度下降,視頻、虛擬現實使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像在同一個地方一樣進行有效溝通。這對國際貿易影響深遠,未來的國際貿易可能越來越多地發生在服務業領域,服務業的生產效率將會提升、加速,可貿易使得市場規模增加、競爭增加,從而進一步促進技術進步。從未來經濟發展模式來看,落後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重要的方面就是服務業可貿易,因此新的發展模式未來可能更多體現在服務業的發展。
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一些新的挑戰,例如壟斷問題。彭文生表示,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壟斷,好的壟斷有利於發明創造,有利於商業模式改進、創新者的收入增加,同時也為社會做貢獻,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比如知識產權保護、專利權是好的壟斷;不好的壟斷是限制市場份額,阻礙新的競爭,阻礙未來的創新。現在關於壟斷和競爭的討論,就是在判斷好的壟斷和壞的壟斷邊界在何處,如何衡量評判市場競爭度,或者是其他的標準所隱含的壟斷程度。
其他挑戰包括數據到底為誰所有,對消費者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避免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平台企業的跨境業務也涉及國際層面的數據治理問題,不同國家之間在數據的產權、數據的共享方面如何形成有效的機制,既促進效率的提升,又避免在隱私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反壟斷等方面帶來不好的後果。未來關鍵在於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平衡。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