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嘴有個説法:“每棟大廈,都是一條站立的金融街。”
◇從家電、汽車到5G,智造城金橋正一路蝶變
◇貿易城外高橋從一片蘆葦蕩起步,發展成國內經濟規模最大、功能最豐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張江強化科創策源功能,正在從高科技園區向世界一流科學城大步邁進
回顧30年浦東開發開放歷程,幾個重要節點始終讓人銘記:
1990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正式啓動。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在浦東大道141號正式掛牌。
還是在1990年,陸家嘴、外高橋、金橋三個國家級開發區首先設立。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
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管委會掛牌運轉。
承載浦東開發開放重任的這四大開發區,如今已變身“四座城”——金融城、智造城、貿易城、科學城。“四座城”一路嬗變、生長的過程,也是浦東開發開放不斷向縱深挺進的過程。
金融城:每棟大廈都是一條站立的金融街
420.5米高的金茂大廈,492米高的環球金融中心,632米高的上海中心。
站在黃浦江畔的外灘眺望過去,浦東陸家嘴金融城的三幢摩天大樓,勾勒出優美的城市天際線。
比物理高度更受人關注的,是陸家嘴代表的中國金融開放創新深度。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我國第一個以“金融貿易區”命名的開發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首任總經理王安德回憶説,1990年他參加全國開發區工作會議時,問當時的國務院副秘書長、特區辦主任何椿霖“這個金融貿易區怎麼做”,何椿霖笑着説:“你是第一次碰到,我也是第一次碰到,我們大家一起探索。”
一邊摸索,一邊開發。歷經30年發展,目前陸家嘴金融城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排名在2020年上升到第三位。
以陸家嘴為主要承載區,目前浦東共有13家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集聚度全國第一;銀證保金融機構達1100多個,金融專業服務機構超過2000家,外資法人銀行、外資保險法人公司佔全國四成多,合資證券公司、合資公募基金佔全國約三成;“上海金”、“上海銀”、原油期貨等交易品種,已經在國際產生一定影響。
由於金融機構高度集聚,在陸家嘴有一種説法:“每棟大廈,都是一條站立的金融街。”
從產出看,陸家嘴的税收億元樓有102幢,其中超10億元樓有30幢,超50億元樓有4幢。
陸家嘴建設早期,雖然金融商業活動密集,但文化氣息並不太多。隨着金融城“聚人才、搭平台、優環境”理念深化,這種“留步難留心”的情況被徹底顛覆。目前,陸家嘴有30萬名金融從業人員,其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水漲船高”。
位於“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52層的朵雲書院,有全國“海拔最高”書店之稱。在這裏,伸手可“觸雲”,低頭可閲讀,環視四周,則能俯瞰整個上海灘的美景。“我們的目標是將這裏打造成為集閲讀購書、文創購物、咖啡簡餐、演出展覽、培訓講座、書友沙龍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體驗區。”世紀朵雲總經理凌雲説。
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理局局長張宇祥説,未來陸家嘴金融城將積極對標世界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在全球資產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國際保險中心、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等領域,繼續發揮行業引領和風向標作用。
智造城:從家電到5G一路蝶變
5G+智慧交通平台、5G+遠程駕駛、5G+智慧工廠、5G+智慧礦山……在浦東金橋開發區的中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5G應用創新中心,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5G應用場景。
今年3月,金橋5G產業生態園成功開園,成為上海首個5G產業園。目前,華為上海5G創新中心、上汽聯創智能網聯創新中心、中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5G應用創新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5G標準開放實驗室等四大功能性平台已紛紛落户,約5.5萬名5G人才紛至沓來。
“金橋有‘七年一個輪迴’的發展規律。”上海自貿區金橋管理局局長楊曄表示,基本上每隔七年,金橋就要完成一次迭代升級。
第一波浪潮是上世紀90年代“家電進家庭”,金橋抓住機遇迅速發展,當時上海人的家電總有一台是金橋造。第二波“汽車進家庭”浪潮來了,金橋再次抓住機會,引入上汽通用。從2019年開始,金橋又抓住“5G元年”的機遇,打造5G產業生態園。幾次蝶變,形成了上海轉型升級的“金橋樣本”。
對於金橋的蝶變,跨國企業沃爾沃建築設備感受深刻。早在2012年,沃爾沃建築設備就在金橋成立投資公司,後升格為中國總部。
然而,由於制度限制,其中國總部過去無法開展離岸貿易。“比如我們有貨物從東南亞運到韓國,貨物不經過國內口岸,就無法開展貨物不報關入境的離岸貿易,銀行也無法證明這樣的貿易事實存在。”沃爾沃建築設備投資(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詹旭説,那段時間他們只好將訂單拱手送出,連帶造成每年數十億元的進口業務結算無法落地。
2019年,在金融監管部門和金橋管理局的支持下,沃爾沃建築設備走通了國內離岸貿易的第一單,為全球業務增長打開了新窗口。今年4月,沃爾沃建築設備決定將亞洲總部從新加坡遷至浦東金橋,形成雙總部格局,管理的業務量超過全球總量一半。
面對全新開局,金橋目標明確——借力浦東“金色中環”行動,全力實施“倍增”計劃。金橋集團董事長沈能表示,“十四五”期間,金橋集團項目開工面積總計將為116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440億元。今年,在建和新開工載體面積約11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貿易城:在“離世界最近的地方”做全球生意
操一口流利中文,伊藤忠中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森常隆激動地表示:“我1988年第一次來浦東,那時是一片農村,完全沒想到浦東能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作為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伊藤忠在日本和世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順利拿到營業執照後,其負責人向日本朋友們説:“這個螃蟹真的好吃,你們也來吃吧。”
伊藤忠公司的註冊地是浦東外高橋保税區。與浦東改革開放同歲的外高橋保税區,是全國第一個保税區。2013年,外高橋又成為全國最早掛牌的自貿試驗區片區。
歷經30年發展,外高橋從一片蘆葦蕩起步,發展成國內經濟規模最大、功能最豐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外高橋為主體的上海自貿區保税片區,2019年商品銷售額破2萬億元、進出口總額破1萬億元,在全國150多個海關特殊監管區中穩居第一。
“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海自貿區保税片區和其中2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這裏是離世界最近的地方,也是觀察中國和全球經濟互動的絕佳窗口。”上海自貿區保税片區信息中心主任戴擎宇説。
這種和全球做生意的格局,從外高橋的路名可見一斑。外高橋保税區的很多路名,以一個國家及該國一個城市組合而成,如“日京路”“英倫路”,這裏如同一個小“世界”,吸引了全球各地上萬家外資企業集聚發展,許多企業從一家單純的貿易公司起步,一路發展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保税區的成長,在數據中的感受更為直觀:區內企業一天經營總收入約60億元,超過一座金茂大廈的造價;區域一天税收總額5億元,可以修建近一公里地鐵;區內一天進出口額約29億元,相當於3艘中國最大原油輪“凱桂號”所載原油的價值。
今年以來,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雙循環格局中,外高橋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9月,施樂輝醫用產品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和偉創力(上海)金屬件有限公司,兩家原來並無聯繫的外資企業,在保税區的舞台成功牽手,推進超高清內窺鏡攝像系統這一高端醫療器械的本土化生產。
在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彥峯看來,施樂輝和偉創力的合作能夠順利達成,得益於三重因素:一是中國內需大市場的潛力,使外資企業願意把最先進的產品、產能投放到中國。二是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如上海自貿區在全國率先試點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使醫療器械代工成為可能。三是外高橋集聚的大量中外企業,為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土壤。
陳彥峯説,依託制度創新,外高橋未來將積極做實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發揮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吸引外資企業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
科學城:發力芯片藥片建設科創高峯
今年8月,被稱為“中國芯片IP第一股”的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根據招股書,芯原股份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24項、商標74項,客户囊括英特爾、恩智浦、三星、紫光展鋭等國內外頂尖芯片公司。
紮根張江科學城發展數十年,芯原股份創始人戴偉民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芯原股份將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豐富和優化自身的半導體IP儲備,繼續保持領先的芯片設計能力。”
芯原是一個縮影。今年7月中旬,包括中芯國際、君實生物和三生國健在內,一週時間裏張江科學城有三家企業登陸科創板。發力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產業,今年以來張江科學城創新活水噴湧,產業化成果不斷落地,走出了一條逆勢增長的曲線。
此情此景,令很多創業者慨嘆不已。羅氏製藥前中國總經理威廉凱樂第一次到張江高科技園區時,放眼望去一片農田,空氣裏瀰漫着青草的氣息。浦東負責招商的人熱情地告訴他,這裏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當時這位“極富想象力”的商人,決定在其中一片農田投資時,很多人還是以為他瘋了。
如今的張江,印證了威廉凱樂的想象力。張江強化科創策源功能,從無到有興建了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中心等一批世界級大科學設施,集聚了上海科技大學、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等著名高校,以及張江實驗室、李政道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機構。張江正在從高科技園區向世界一流科學城大步邁進。
在完備的生態系統支持下,張江的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集成電路領域,位於張江的中芯國際14納米芯片實現量產,12納米工藝開發取得突破。生物醫藥領域,君實生物自主研發的腫瘤免疫治療藥物PD-1抑制劑“拓益”等,率先在國內獲批上市……
張江集團董事長袁濤表示,未來張江還將大力推進八大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吸引細分行業頭部企業集聚。以張江機器人谷為例,規劃面積3.9平方公里,定位為構建特色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和高端醫療機器人的全產業鏈集羣,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和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產值達到350億元。
“在長三角區域創新中,上海的角色更加側重於創新源打造。”上海科創辦執行副主任彭崧説,希望在長三角的創新“高原”上,能夠出現多個“科創之峯”,而張江科學城應該爭當其中的“最高峯”。(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何欣榮 楊有宗 胡潔菲)
來源:《瞭望》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