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3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糧食安全擔憂助推了臨期食品市場發展,2025年時該行業的價值將達60億美元 在中國,年輕消費者對購買臨期食品的興趣越來越大,該行業的蓬勃發展可能有助於解決中國的糧食浪費問題。
市場分析機構艾媒諮詢上週發佈的一份報告稱,預計該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318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5年的401億元人民幣(約合63億美元)。
臨期食品指的是即將到達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它們通常以較大折扣低價出售,吸引了渴望增加儲蓄的年輕消費者的注意。預計該行業在2025年前將保持6%的年增長率。
(銷售渠道的)創新也促進了臨期食品市場增長,從超市、便利店銷售到網上平台銷售,還催生了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商業模式。
“因為進口零食太貴了,一些人會在它們快過保質期時再購買,價格會更便宜。”一名微博用户寫道。
去年,中國進入臨期食品市場的企業激增,新登記的企業數量從2020年的12家增加到2021年的68家。
擁有眾多粉絲的醫生劉加勇(音)分享了一段選購臨期食品的視頻,並稱這些食品對健康無害,它們還沒有過保質期,且價格更便宜,(消費它們)有助於保護環境。
疫情期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網上購物,佔整體銷售額的30%以上,這為臨期食品進入網上市場提供了一個機會。在某網購平台上,商家銷售接近保質期的薯片、方便麪、糖果和巧克力,價格不到通常零售價的一半。
根據中國科學院2015年的一份報告,中國每年損失或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佔糧食總產量的6%,其中約一半是在供應鏈的零售端或者消費端被浪費的。中國為此發起了“光盤行動”應對糧食浪費問題。餐館被要求向消費者提供打包剩菜的外賣盒,提供小份量飯菜。去年4月通過的法律禁止社交媒體平台傳播“吃播秀”和“大胃王”視頻,製作或傳播大吃大喝視頻的博主和相關平台可能面臨高額罰款。
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中等收入羣體是最常見的臨期食品消費者,他們通常會購買零食、麪包、糕點和乳製品。在這類消費者中,半數以上的人每月都會購買臨期食品,近80%的人願意向其他人推薦臨期食品。
艾媒諮詢的報告補充説,67.8%的中國消費者最關心食品安全,50%的消費者關心食品標籤信息是否準確。
臨期食品商店也首次在北京和其他一線城市出現,商品價格比普通超市要便宜得多。這些商店很快就受到了當地消費者的歡迎。(作者米婭·卡斯特格納恩,陳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