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歐洲正因為能源問題跟俄羅斯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德國最近突然對中國搞了個大動作。外媒稱,德國正在制定一項新的對華貿易政策,減少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的依賴,並承諾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不再天真”。
前半部分“減少對華依賴”方面其實不難理解,畢竟這些產業已經成了各國科技競爭的核心,每個國家都想減少對外依賴,在本國建立供應鏈。但是與中國的貿易“不再天真”,這個説法卻頗耐人尋味。
按照德國的意思,它現在想要實現貿易多元化,所以之後不會在中國這“一棵樹上吊死”。但現實是,減少與我國這樣規模經濟體的貿易往來,這其中的損失不太可能由其他外國市場彌補,所以對德國來説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德國當然也不會那麼傻,那它為何要這麼做?
在這之前,我們可以先來聊聊德國的製造業。
在歐盟有個頗具諷刺意味的説法:歐盟的貿易政策是由德國制定的,德國的貿易政策是由德國出口製造商制定的,德國出口製造商的貿易政策則是由德國汽車工業説了算,德國汽車的決定還得看向大眾汽車。
當然,這種説法肯定是不夠全面的,但也大致體現了德國製造業對德國和歐盟的重要性。然而,德國現如今的製造業出口正面臨巨大的威脅。
今年以來,德國經濟頻頻傳出壞消息——今年5月出現30多年以來的首次貿易逆差,7月的商業景氣指數跌至兩年來的最低水平,8月該國的通脹率達到近50年來的最高水平。
事實上,德國的製造業出口一直以來這麼強勁離不開兩個支持;一個是俄羅斯的天然氣,還有一個就是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對德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説是德國經濟的基石。
德國某知名智庫在8月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了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德國貿易佔比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21年,中國在德國的貿易佔比達到了9.5%,幾乎佔到了德國對外貿易所佔比例的十分之一。與此同時,中國也是德國最大的電子電氣產品進口國,僅2021年對中國出口的電子電氣產品總額就達251億歐元。
就在德國發布這項新的對華貿易政策之前,德國和中國一直都保持着強勁貿易往來。重點在俄羅斯這邊。
俄羅斯天然氣對德國的重要性也不用説,在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的這場“內鬥”中,德國的態度一直否都是最“扭捏”的。一方面在意識形態方面要“擺正”,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
德國每年約有55%的天然氣供應都來自俄羅斯,這當中的天然氣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德國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來支撐該國的製造工業。可以説,德國製造商的優勢都都是以俄羅斯資源為基礎的,因為俄羅斯的天然氣不僅儲量豐富,而且價格低於其他地區,這才造就了德國製造商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在不計後果地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之後,德國現在卻急於擺脱俄羅斯,這一斷就相當於斷掉了德國製造工業的“血液”,德國經濟元氣大傷。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的這種經濟模式對德國和歐盟的其他經濟體的危險其實早就顯而易見。從21世紀初開始,通過抑制國內工資和需求,並優先考慮經常賬户盈餘,德國最終將生產和失業轉移到了歐元區其他國家,不僅給歐盟帶來了傷害,也激怒了美國。
現在,因為國際衝突這一導火線,這種危險最終轉移到了德國自己身上。在可預見的未來,因為沒有充足廉價的燃料支撐,德國對的本國製造業出口越發擔憂。所以德國此舉很可能是“減弱製造業重商主義”長期調整的一部分。
不過就目前而言,光擺脱俄羅斯天然氣這一件事對德國來説就夠麻煩的了。如果德國真的要重新平衡其經濟,使其轉向內需,那麼結束出口傾向是重要的一步,重新調整對華貿易政策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