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效化妝VS無效化妝”系列在某種草平台上突然火了起來,一時間衍生出了許多同款熱梗:有效溝通VS無效溝通,有效上班VS無效上班,有效減肥VS無效減肥……
所謂的“有效”,指的是可以輕鬆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無效”,則指的是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結果卻還是差強人意。
其實,在基金中,也同樣存在着“有效投資”和“無效投資”。一起來看看,以下這些“無效投資”的行為,你有沒有中槍吧~
無效投資行為1:
交易越頻繁,收益率越低
有人説,今年是2015年以來最難投資的一年。雖然2015年市場普漲普跌,但整體方向較為明確,而今年市場風格切換頻繁,上演冰火兩重天的結構化行情,讓投資者更難把握交易節奏。
圖:今年各季度行業漲幅前五
數據來源:choice,20201.1.1-2021.8.31,行業以申萬一級行業分類。
比如,今年農曆春節前,權益市場一片大好,不少投資者追漲入場後,卻在節後遭遇始料未及的大幅回撤。
又比如,今年8月份時某通訊巨頭上市,上市第一天股價大漲34.88%,中籤的股民紛紛慶祝,引得不少股民追高買入,但卻在接下來的第二個、第三個交易日都連續一字跌停。
對此,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我明明在很努力地追趕風口,盈利卻總是差強人意,難道這個市場不獎勵勤奮的人嗎?
其實,頻繁交易正是“無效投資”的一種,雖然確實有人能靠這種方式賺到錢,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説,越是努力追熱點,越容易適得其反,做出錯誤的決策。
要知道,每一筆交易,看似只是一個輕鬆的選擇,背後卻藴含了對宏觀經濟、企業景氣、政策導向、股市情緒等複雜因素的敏鋭捕捉和深入梳理,需要我們具備宏觀、中觀和微觀多方面的知識。
市場的短期走勢難以預測,拉長來看,頻繁交易並非長久之計。擁有成熟穩定的投資框架,做好資產配置,降低交易頻率,才能在市場變換中保有運籌帷幄的底氣,提高基金投資的效率。
無效投資行為2:
接收信息越多,挑選基金越難
隨着國內金融市場的繁榮,近兩年公募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呈井噴式發展,導致基金之間的競爭也有越來越激烈的趨勢。
截至2021年8月27日,公募基金規模數量達到8445只,總規模約23.70萬億元。目前,混合型、債券型和股票型基金的數量均達到1500只以上,讓投資者在選基時越來越“眼花繚亂”。
圖:我國公募基金數量和規模分年度統計
資料來源:choice,廣發基金
圖:不同投資類型基金數量和個數佔比
資料來源:choice,廣發基金
我們以前講過,選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網上的段子所説:“漲得好的永遠是這三類基金——別人買的基金,曾經持有過的但賣出的基金,關注列表裏還沒買的基金。”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投資者接收到越多五花八門的信息,越容易受到干擾,陷入“越努力越焦慮”的困境。
在選基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別人説的話、買的基金好像都有道理,導致自己面臨以下問題:
基金收益榜上的漲幅那麼高,自己的持倉收益卻很少;
買了親朋好友推薦的好基,人家賺錢了,自己沒賺錢;
都説要均衡配置,每個類型的基金各買一隻,結果市場大跌的時候,還是一損俱損;
………………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主要還是因為所選擇的基金、搭配的基金組合並不適合自己。
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小夥伴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難以從海量信息中判斷出並利用好有效的信息。
想破解這種“無效投資”並不難,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不用時刻關注五花八門的信息,也可以理財理得很安心。
“有效投資”之選:藉助專業機構的力量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專業機構可以將個人的力量集結起來,覆蓋方方面面的知識,累計數倍於常人的經驗。
在有效識別信息和專業投資能力方面,機構投資者擁有顯著的優勢。
他們具有成熟穩定的投資框架,可以利用數據分析和對市場的深入理解過濾掉無效的信息,對基金的選擇和搭配更加專業,能更好地抓住投資機會。
在選基層面,專業機構擁有體系化的選基模型。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雖然難以靠自身努力追上專業機構,但可以將專業機構的經驗和力量充分利用起來,為自己所用。
基金投顧業務,就是一種“有效投資”之選。
專業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為投資者全市場優選基金、搭建基金組合、把握交易節奏,滿足投資者一站式、個性化的投資需求,致力於真正改善投資者的持有體驗。
如果你也苦“交易難”“選基難”久矣,不妨考慮藉助專業機構的力量,讓自己放下焦慮,把時間用來更好地生活。
(文章來源:廣發基金)